阅读262 返回首页    go iPhone_iPad_Mac_手机_平板_苹果apple


孕婴童店老板都在说微信营销,微信群真的能增加销量吗?

不少的孕婴童店老板提出过建立微信群的话题,我也被屡次拉进店老板建立的群里,主题多是“某地红包群”、“某品牌某门店群”,一经询问建群者的目标是能集合本地、异地资源,或是直接促成销售。

被一些关系不大的群消息轰炸过一阵子,我只想说:“这个群我呆不下去啦!内容太不着调!”

而群主都会想一个相同的问题“我的群,人拉进来了,那怎么让大家都来买我的东西,或者都来参与群互动呢?”

我的回答是这样一句话:“一个群能形成的第一前提是每个在群里的人都认为自己能从中获利。”怎么理解这句话呢,就是说群里每个人都觉得自己所获得的价值大于自己的付出,如果不这么认为,TA迟早会离开这个群。

我举个例子:在一个本地社交群中,参与者相信自己可以结交到同级别或以上的朋友,从而遇到合作或者提升自我的机会,获取的价值大于参与群的成本,这里的成本包括进群的费用和应酬所花去的时间等。

有很多老板抱着营销自己产品的目的去建立群,天然地把自己和群大部分参与者放在对立面,一个卖、一个买。互联网用户大多智商还是很高的,很容易识别此类群体,所以也很容易离开。那些死掉或者冷清的微信群,大多源自于这种“目的”。

最关键的指标在于用户时间

人们愿意花多少时间在群里?

这里的时间,不是群友泡在群里的时间,而是因为群而花掉的时间,这直接代表了群对用户的影响力程度。

举个抽象的例子,三国时期吕蒙不爱读书,孙权就把他呵斥了一顿,说服了吕蒙开卷有益,于是吕蒙把原来安排练石锁的500个时辰放在了读书上面,后来果然因为知识和见解的提高而升职加薪。

我们再套入今天的思维,如果“孙权“是一个知识类的群,通过一种方式连接到了用户(吕蒙),然后影响了用户行为,让他们每周多拿出x个小时进行阅读,那么这个群的影响力就非常大。

再举个例子,Toastmasters也可以说是一个输出影响力、影响用户时间的社群。表面上每周可能只有90分钟的演讲聚会,但是参与者可能会花3-4小时来提前准备聚会时的演讲,这足以证明他们对社群(或者说对提高自己演讲能力)的重视程度。

我们从其它维度来看,更多的用户时间也代表了更多的机会,这里面有更多的交流、输出、人情味。

好的微信群是自动化运转的

你需要设计规则

一个优质的群一定有着自己的规则,而群主在设计这些规则的时候,就要做到让群自动化运转。否则靠人力来维持,是一件吃力不讨好的事情,而且很难在快速扩张的时候进行控制。

我们身边就有很多案例,比如一个运动打卡群,每人每天晚上11点晒微信运动截图,步数最少的人发一个百元红包。群主只要把规则定好,每个人会自动按照规则来打卡、接受惩罚,或者监督他人完成惩罚。

如何设计一个可控的自转群?

以下是方法!

群是一个被设计好的组织形态,创办群的人不一定把所有规章制度列出来,但一定做好了“宪法”的框架,然后有一定的留白,让参与者有自己的发挥空间。

这一套“宪法”一定要限制好可能产生的权力,这样大部分人才有意愿长期玩下去。比如说美国总统是四年一届,而国内多数协会的会长和秘书长是一年一届,大家轮流坐庄,把力量凝聚在一起,或者至少不分散。

在这个基础上,让群里的小节点流动起来,产生交互,发生交流、竞争、互补等关系,这可以提高整个群的黏性,并增加用户的退出成本。原来一个用户退出时放弃的是一颗小树,现在则是整片森林的可能性。

最后,让每个用户都有多种发展路线,这样每个人会去做选择题,自发去挑选最适合自己的位置,而不是去选择判断题,决定是否要留在群内。

一个可快速扩张、可控制的自转群是什么样子?他肯定需要一套规则,让使用者(同事、同学、邻居、朋友、消费者等)可以自发组成当地的分舵,他们互相之间能产生一些有益的互动。

如果想玩得更规范、范围更广,规则则需要更复杂一些,可以建立了梯队制度并定义多种岗位。每个分舵里都需要不同的角色,按季度换届,这样每个用户都有机会体验群所带来的好处。

比如,架构可以是五个分舵成一个区,五个区算作一个地域,数个地域成立一个大区,这里参考了军队制度的建立,层层叠加。然后在每个组织层级设置互动的内容(根据群所要达成的目标来设置),比如地域级即兴演讲比赛或销售员口才比赛,让不同地区的群友有机会互动,提高黏度和参会价值。

所以,优质的群一定有着自己运转的一套可控规则,影响着使用者的时间分配,而且每一位群友都觉得自己留在群里是能获得价值的。怎么样?群主,是该考虑一下你该怎么玩起你的群了吧!

最后更新:2017-10-08 09:27:11

  上一篇:go 今晚,微信将要发生“大”变化!时间有限,赶紧围观
  下一篇:go 新媒体时代,“小程序 微信搜索”,为企业带来的新机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