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05
iPhone_iPad_Mac_手機_平板_蘋果apple
凱恩股份“趕時髦”進軍鋰電業 標的公司財報套路深
近年來,隨著新能源汽車產業的快速發展,鋰電及相關設備製造公司日漸受到產業資本的密切關注,針對其並購的事項也可謂是屢見不鮮,僅今年9月以來,就有數家上市公司正在積極行動中。如9月5日,科恒股份發布公告並購生產鋰離子電池自動化生產設備的萬家設備;9月14日,雪萊特發布公告並購生產鋰離子電池自動化生產設備的卓譽自動化100%股權;10月10日,中葡股份並購主營鋰、鉀、硼、鎂資源產品的國安鋰業。而除了這幾家公司之外,特種紙生產企業凱恩股份也來“趕時髦”,於9月28日發布公告稱,擬並購三元鋰離子電池生產企業卓能股份(並購預案中被稱作“卓能新能源”).
然而,就是這看似平常的並購預案背後,不僅隱藏著凱恩股份此前不被人關注的小秘密,而且就此也暴露出被收購標的財務數據自鬧“烏龍”和數億元營收不知去向等問題。
凱恩股份上半年業績增長的小秘密
凱恩股份是一家以電氣用紙和纖維薄型紙為主的特種紙生產企業,在2014年至2016年期間,公司的營業收入基本保持在9億元上下浮動,而相較營收的基本穩定表現,淨利潤及扣非淨利潤卻是在2015年和2016年中出現了大幅下滑,其中扣非淨利潤同比下滑幅度分別高達63.32%和84.52%。
然而,與2015年和2016年利潤大幅下滑所不同的是,凱恩股份2017年上半年的業績卻似乎讓人眼前一亮,今年上半年,公司淨利潤表現不僅遠超2016年全年的水平,且折算全年利潤貢獻,甚至存在超越2014年利潤水平的可能。那麼,是什麼原因導致其經營業績在2017年雄風再起的呢?
《紅周刊》記者在詳細閱讀凱恩股份半年報後發現,該公司今年上半年真實經營情況其實是難言樂觀的,在亮麗的淨利潤表現背後則是投資收益的增加和管理費用的下降,僅這兩項變動就對淨利潤的影響高達2100多萬元。
說起投資收益,則不得不提起凱恩電池了。凱恩電池本是凱恩股份的全資子公司,成立於1999年,注冊資金5000萬元,主要從事電源、充電器、電池、電池材料的製造、銷售、運輸等業務。從經營表現看,該公司前幾年經營情況一直不好,直到2015年才實現了350多萬元淨利潤、2016年實現近240萬元淨利潤。對於業績一直平平的凱恩電池,凱恩股份似乎並不太喜歡,其在2017年上半年時對該公司的80%股權進行了轉讓,從而實現投資收益1240多萬元。
在企業經營過程中,資產出售本無可厚非,但需要注意的是,既然公司將自家生產電池的子公司都當成“包袱”出售了,可為什麼還要募集巨額資金去收購另外一家電池生產企業呢?其並購的目的真的如收購預案中表示的“本次交易是公司落實在新能源行業產業鏈上的戰略布局的重要舉措,有利於公司完善業務布局、培育新的利潤增長點、提升綜合競爭力”那樣單純嗎?
被收購標的短期估值快速飆升
並購預案披露,卓能股份是一家在新三板掛牌的公司,其主營業務為三元鋰離子電池的研發、生產、銷售,公司的100%股權截至2017年6月30日預估值的區間約為人民幣224800萬元至278200萬元,預估值較淨資產賬麵值增值493.32%至634.26%。《紅周刊》記者發現,僅從凱恩股份並購的卓能股份97.8573%股權交易對價總額被暫定為27.22億元來看,很顯然此次交易價格是按照最高預估值來定價的。
值得注意的是,凱恩股份與卓能股份之間並非是第一次“親密接觸”,早在今年2月份,凱恩股份就曾出資4500萬元認購過卓能股份定向發行的股份230.77萬股,占該公司總股本的2.1427%。如果以2月份投資時的價格計算卓能股份餘下的97.8573%股權價值,則當時的價值應該在20.55億元左右,這與最新交易價格27.22億元相比,短短的4個月時間內,該部分股權就增值了6.67億元,如此短的時間內出現如此大的增值金額著實令人吃驚。
財務數據鬧“烏龍”
如果從並購預案披露的數據來看,卓能股份今年上半年營收和淨利潤表麵上確實是出現了快速增長,這似乎證實了公司估值大幅增長的理由是因上半年經營狀況和業績的大幅向好所致,可事實上,《紅周刊》記者在仔細研究並購預案和卓能股份所披露的年報等資料後,發現卓能股份的財務數據存在很多自鬧“烏龍”的現象。
如在凱恩股份披露的並購預案中,卓能股份2015年實現的營業利潤、利潤總額及淨利潤金額分別為4121.60萬元、4325.19萬元、3781.41萬元,而卓能股份自己披露的2015年年報中卻分別顯示為4663.91萬元、4867.50萬元、4323.71萬元,很顯然,2015年年報披露的數據要比並購預案中披露的數據分別高出數百萬元。如果依照年報數據進行分析,則卓能股份2016年利潤應該相比其2015年出現了較大幅度下滑,而如按照預案中的數據分析,則2016年的利潤僅略有下降。
要知道,淨利潤增長幅度的變化對於標的公司的業績預測,以及整體估值的判斷都會產生重大影響的,而財務數據上的鬧“烏龍”則使得本次被收購標的業績預測的準確性及其估值的合理性很值得讓人回味。
當然,除了利潤數據在鬧“烏龍”外,卓能股份的供應商采購數據也有“打臉”現象。根據卓能股份在登陸新三板時披露的公開轉讓說明書介紹,2015年1~7月,卓能股份向前五大供應商之一的河南科隆新能源股份有限公司進行的采購金額為2567.37萬元,這也就意味著卓能股份2015年全年向該供應商采購商品的金額應該等於或者超過前7個月對該客戶的采購。可事實上,依據卓能股份披露的2015年年報來看,其當年全年向該供應商的采購金額僅有2428.28萬元,竟然比公開轉讓說明書中披露的1~7月份向該供應商采購的金額少了將近140萬元。更有意思的是,到了此次凱恩股份披露的並購預案時,則2015年向該供應商采購產品的金額又變成了2433.15萬元,雖然金額比年報中要多了幾萬元,但仍然比公開轉讓說明書中所披露的1~7月份向該供應商采購的金額少了一百多萬元。
此外,對比卓能股份2015年年報和並購預案中的前五大供應商采購數據,可以看到,雖然卓能股份在並購預案中合並了同一控製下的供應商,但對於其他未合並的供應商,其采購數據也均不相同。並購預案中,卓能股份向前五大供應商采購的金額比年報中披露的金額更高,而相應的占采購總額比例更低,如此情況很可能會導致該公司當年采購成本比年報數據有所增加、利潤有所減少。對於這種現象的出現,與前文所提到的、該公司披露的利潤數據鬧“烏龍”恐怕是不無關係的。
營業收入“迷霧重重”
不單淨利潤及供應商數據存在“烏龍”及“打臉”的情況,且卓能股份的營業收入上也是“迷霧重重”。
在並購預案中,雖然凱恩股份並未披露卓能股份詳細的財務數據,但是從卓能股份披露的年報卻有詳細的財務數據說明。根據卓能股份年報數據,該公司2016年實現營業收入10.25億元,考慮17%增值稅銷項稅的影響,則含稅營業收入達到11.99億元,相較現金流量表中的6.41億元“銷售商品、提供勞務收到的現金”項,之間差額高達5.58億元。從財務勾稽關係看,這個差額將體現在資產負債表中相關項目中。
在資產負債表中,預收款項是會對“銷售商品、提供勞務收到的現金”產生一定影響的,而卓能股份2016年預收款項也確實是出現了1100多萬元的減少,但剔除這一因素影響後,當年營業收入與實際現金收入之間仍然有5.47億元的差額,即這一部分未能以現金收回的營業收入應該在當年會形成相應的應收賬款或者應收票據的新增金額。根據相關數據進一步核算,卓能股份2016年應收賬款和應收票據合計新增金額僅為1億元,也就是說,該公司仍然存在4.47億元的含稅營業收入既沒有以現金方式收回,也沒有形成相應的經營性債權。那麼,這多出的營業收入又去了哪裏呢?
當然,不排除這部分相差的金額有可能是形成應收票據被企業背書轉讓出去了,但高達4.47億元的應收票據又與該公司現有的票據規模顯然是不相符的。此外,根據該公司2016年年報披露,期末公司已背書或貼現且資產負債表日尚未到期的應收票據金額為2.22億元。在這,我們雖然並不知道這其中有多少為貼現的金額,但即使全部為背書出去的應收票據金額,相比之下,仍有超過2億元的營業收入得不到合理確認。
當然,除了2016年存在數億元營收不知去向外,《紅周刊》記者還發現卓能股份2015年同樣也存在高達2.74億元的營業收入得不到現金流和應收賬款及應收票據支撐的情況。
連續兩年,卓能股份都出現巨額營業收入得不到現金流及債權的支撐的現象,這實在讓人對卓能股份營業收入的真實性產生懷疑。再結合該公司不同版本的利潤數據以及矛盾重重的供應商采購數據,凱恩股份對其開出27.22億元的超高收購對價的合理性就非常令人懷疑了。
最後更新:2017-10-14 19:48:3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