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801 返回首页    go iPhone_iPad_Mac_手机_平板_苹果apple


央行主管媒体:央行MLF如期超额续做 削峰填谷思路不变

11月3日,央行开展4040亿元一年期中期借贷便利(MLF)操作,利率持平于3.2%,对冲当日到期的2070亿元一年期MLF,当日释放1970亿元中长期资金。

考虑到11月12日将有665亿元6个月期MLF到期,11月16日将有1225亿元一年期MLF到期,中信证券固定收益分析师明明表示,央行此次提前超额续做,将通过MLF在11月份净投放80亿元中长期流动性,在保持中性平稳、削峰填谷的操作思路下维稳资金面。

事实上,自8月份以来,央行MLF投放在操作层面均为提前超额投放,但投放额度略有差异。8月份以来,央行通过MLF续做向市场分别投放1120亿元、150亿元、585亿元中长期资金。相比之下,11月份,央行MLF操作虽然依然维持提前超额续做,但是净投放中长期资金量仅有80亿元,净投放量相比前3个月显着减少。而这一投放量与今年7月份水平相当,为年内次低,7月份MLF到期3600亿元,投放3575亿元,当月净投放25亿元。

明明称,长期资金净投放量的缩水与央行近期创设63天期逆回购操作有关。

10月27日,央行首次开展63天期逆回购操作向市场投放中期流动性,保证年底流动性水平的中性平稳。10月底以来,央行持续开展63天期逆回购操作累计投放2600亿元,而传统1个月以内期限逆回购操作均为净回笼,MLF操作净投放缩水。明明称,进行63天期逆回购操作,更多的可能是对原有流动性投放工具组合的替代,不代表央行货币政策取向的转变。

交通银行金融研究中心高级研究员陈冀表示,63天期逆回购品种是对逆回购工具的进一步补充和完善。历史上逆回购期限最长是28天,而63天期逆回购较此前的回购品种期限延长,弥补了现在回购品种和MLF之间的期限不足,使央行流动性调控期限更加平滑,更有利于根据市场情况对症下药。

丰富流动性管理工具是央行结合国内经济金融环境持续努力探索的方向。今年二季度货币政策执行报告明确提出,公开市场操作会增强投放和回笼操作的灵活性和主动性,央行将研究和丰富逆回购期限品种。

金融去杠杆政策推行以来,央行多运用7天期、14天期、28天期逆回购进行滚动操作。陈冀表示,在此过程中,往往由于期限相对较短,到期时点密集分布,市场难免不受到影响。增加63天期限的品种,可以降低公开市场操作频率,既有助于平抑市场波动、稳定资金面,又减轻了央行逆回购频繁滚动操作的压力。

“此时推出63天期逆回购对于资金面的影响将延续至年末,在一定程度上可起到维稳年末市场资金面的功效。”陈冀说,10月份、11月份缴税等因素对于市场流动性的短期扰动影响较大,加之地方债发行对于其他债券品种可投资金的分流,央行采取相对较长期限的逆回购进行资金投放,对于银行体系和债券市场会形成正面利好。

“然而,市场不宜将此举误读为政策‘转向宽松’。在去杠杆和抑泡沫的背景下,货币政策稳健基调不会轻易改变。”陈冀说。

明明表示,10月份以来,面对债市情绪脆弱性引发的下跌,叠加海外因素的影响,央行通过公开市场操作的持续净投放,表明了政策层面维稳资金面的态度,此次MLF提前超额续做,表明央行稳健中性操作格局不变。

从本次超额续做4040亿元一年期MLF来看,对冲完本月6个月期MLF到期后,市场上将全部剩余1年期MLF。明明认为,央行通过MLF操作加强对长期利率引导作用的意图明显。操作利率上,本次MLF操作利率保持3.2%不变,保持1年期MLF续做利率稳定,也表明了央行维持长期利率平稳的态度。

名词解释】

中期借贷便利:

英文全称Medium-term Lending Facility,简称MLF,于2014年9月由中国人民银行创设。

中期借贷便利是中央银行提供中期基础货币的货币政策工具,对象为符合宏观审慎管理要求的商业银行、政策性银行,可通过招标方式开展。

发放方式为质押方式,并需提供国债、央行票据、政策性金融债、高等级信用债等优质债券作为合格质押品。

【货币政策分析】

李迅雷:中国经济步入存量主导阶段 货币政策不可能收太紧

中国经济高增长向高质量转型,货币政策会怎么走?日前,在上海财经大学举办的首届金融首席论坛上,中泰证券首席经济学家李迅雷表示中国经济的高增长比较困难,“政策不可能收太紧”。

在李迅雷看来:“一味追求GDP增速,会影响中国结构性改革,也不利于中国经济转型。一个基本的判断是,中国经济逐步步入存量主导阶段。之前30年,中国经济保持10%以上的增速,跟人口红利息息相关。”

李迅雷的这个判断是基于中国人口的流动性在减少,劳动年龄人口数量也在减少。一般地,经济增长的三大要素是劳动力、资金、技术进步,其中,劳动力是一个重要优势。中国对于劳动力的定义有三种,劳动年龄人口,劳动参与率,经济活动人口。数据表面,劳动年龄人口从2012年开始持续下降,2017年开始,经济活动人口也出现了下降趋势。

事实上,任何经济体在经济转型的过程中都出现了不同程度的经济增速回落。李迅雷认为,“中国不应该成为例外。”

“从国际经验看,面临经济转型的国家,在经济增长进入中速后,一般是高增长时期的一半。也就是说,中国经济维持在5%左右比较合理,目前6.9%的增速仍偏高,主要依靠投资驱动,主要领域集中在房地产和基础设施建设。”李迅雷告诉《国际金融报》记者。

那么,问题来了,依靠投资驱动,主要领域集中在房地产和基础设施建设,是否会有系统性风险?

对此,普林斯顿大学讲席教授与经济学教授熊伟指出:“房地产同整个经济的系统性风险联系相当紧密,是因为它与整个经济系统的主题——居民、企业和政府都有密切联系。目前,我国的房价与经济基本面是匹配的,但是,房价是否能持续增长取决于人民对经济的预期。”

李迅雷分析:“在经济增长不乐观的情况下,货币政策不太可能收紧,应该会维持中性,但会更加注重结构性。比如,定向降准就是一个典型的结构性货币政策,其目的是普惠金融。”

除了内部货币政策,外部货币政策,比如美国“缩表”会给中国经济带来哪些影响?

“很多经济学家都在担心美国‘缩表’对发展中经济体尤其是中国经济会带来巨大影响。”对此,李迅雷认为,“中国经济不会受太大影响,中国的货币政策也不会受到影响。”

美国哥伦比亚大学商学院及外交与公共政策学员终身讲席教授魏尚进有不同观点。他指出:“历史上,往往发达国家的利息率上升,会引起一系列发展中国家的经济、金融危机。因此,应对以美国为代表的‘中心’国家货币冲击,其实,最好的对策是一定程度上的资本账户管制。”(来源:国际金融报)

(原标题:MLF如期超额续做 “削峰填谷”思路不变)

最后更新:2017-11-04 11:03:38

  上一篇:go 达芙妮业绩困局待解:业绩低迷 不断收缩线下门店
  下一篇:go 上市就出问题?部分iPhone X用户反映无法激活新手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