閱讀873 返回首頁    go iPhone_iPad_Mac_手機_平板_蘋果apple


全麵開放:金融業雙向開放迎挑戰

2017年,對內而言是強監管的一年,對外則是不斷釋放“全麵開放”信號的一年。

“中國開放的大門不會關閉,隻會越開越大。”十九大報告指出,要推動形成全麵開放新格局。在我國的經濟發展開始由規模速度型向質量效益型轉變,以及人民幣國際化、“一帶一路”持續推進的大背景下,我國發展更高層次的開放型經濟也愈加明確。

與全球第二大經濟體的地位不相匹配的是,我國金融業在國際金融領域的影響並不突出。作為對外開放的重要組成部分,2017年金融對外開放也正在提擋加速。

隨著金融業進一步對外開放的時間表和路線圖不斷明確,展望2018年,金融業開放的程度或將麵臨自身發展、外資訴求以及國內外複雜的經濟環境的綜合影響。以商業銀行為代表的金融機構在金融業雙向開放中,也將麵臨“一視同仁”的中外資競爭環境和“走出去”的國際化挑戰。

錨定開放

對於擴大開放的新格局的方向的定位,2017年召開的重大經濟會議均有強調。

2017年7月,全國金融工作會議上要求不斷擴大金融對外開放,深化人民幣匯率形成機製改革,穩步推進人民幣國際化,穩步實現資本項目可兌換,同時要求推進“一帶一路”建設金融創新;2017年10月,黨的十九大召開,明確提出要推動形成全麵開放新格局;跟隨十九大的方向基調,2017年12月18日至20日舉行的中央經濟工作會議上,再次強調推動形成全麵開放新格局。

“一國金融國際化程度越高、服務能力越強,越有利於一國經濟的全球化。中國經濟全球化發展進入新階段,更加需要金融業的雙向開放。隨著中國企業‘走出去’、人民幣國際化加快,中資金融機構已經具備了進入主流市場的條件和基礎。”2017年12月中旬中國銀行國際金融研究所發布《新時代全球格局新變化對我國宏觀政策帶來的挑戰》(下稱“中行報告”)報告顯示。

金融開放的內涵豐富,涉及主題包括銀行等金融機構,也包括與之相關的金融市場,還包含了跨境資本的自由流動與人民幣匯率等多個宏觀方麵的政策內涵。

中國人民銀行行長周小川在十九大期間曾公開表示,金融業進一步開放的方向包括“滬港通”“深港通”“債券通”等市場連通方麵,機構合作方麵以及金融市場準入方麵。

以市場準入為例,2017年相關政策明顯“鬆綁”。2017年1月17日,國務院發布《關於擴大對外開放積極利用外資若幹措施的通知》,要求服務業重點放寬銀行類金融機構、證券公司、證券投資基金管理公司、期貨公司、保險機構、保險中介機構外資準入限製。

11月之後有關部門便有明確表態,開始推進銀行業、證券業、保險業對外開放的路徑。“從現在開始實施對中外資一視同仁的政策。” 借11月份美國總統特朗普訪華時機,財政部副部長朱光耀針對中資銀行和金融資產管理公司的外資單一持股比例時指出。

11月10日,朱光耀在國新辦吹風會上表示,中方決定將單個或多個外國投資者直接或間接投資證券、基金管理、期貨公司的投資比例限製放寬至51%,上述措施實施三年後,投資比例不受限製;將取消對中資銀行和金融資產管理公司的外資單一持股不超過20%、合計持股不超過25%的持股比例限製,實施內外一致的銀行業股權投資比例規則;三年後將單個或多個外國投資者投資設立經營人身保險業務的保險公司的投資比例放寬至51%,五年後投資比例不受限製。

此次開放具有全覆蓋的特征,開放領域包括銀行、證券、基金管理、保險公司等。從出資比例和控股程度方麵展望,未來一些金融機構可能會成為外資絕對控股企業。

12月舉行的中央經濟工作會議再次指出要“有序放寬市場準入,全麵實行準入前國民待遇。”

“引進來”:市場準入鬆閘

金融業擴大對外開放的兩個層麵,一個是“引進來”,繼續放寬對外資金融機構的準入限製;另一個是“走出去”,增加金融業對外投資。

以銀行業為例,中國加入世貿組織後,銀行業向外資開放的範圍逐步擴大,但近幾年外資銀行在華發展緩慢,出售所持銀行股權、關閉網點的現象屢見不鮮。

某外資銀行首席執行官告訴記者:“如果單純從營業經營狀況來講,外資銀行真的扮演不了重要角色。十年以前,大家都會說外資銀行‘狼來了’,可是十年回頭一看,這些狼都是‘小綿羊’,反倒是中資企業有很大的增長。因此,我們注重發揮的是自己的優勢,鎖定自身的客戶群,盤活自己的網絡資源。”

由於外資行在華開展業務、準入門檻等方麵的限製較多,放寬限製政策、提高發展空間成了外資行的實際訴求。

2017年銀行業對外開放的步伐加速。12月28日,銀監會對《中國銀監會外資銀行行政許可事項實施辦法》進行了修訂,形成了《中國銀監會關於修改〈中國銀監會外資銀行行政許可事項實施辦法〉的決定(征求意見稿)》(以下簡稱《決定》),《決定》最大限度減少行政許可事項,簡化許可流程,提高銀行業機構展業的便利性,促進中外資銀行市場準入標準進一步統一。

值得注意的是,《決定》修改的主要內容有以下三方麵:一是進一步擴大銀行業對外開放;二是最大限度減少行政許可事項,簡化行政許可程序;三是進一步統一中外資銀行市場準入標準。

據了解,目前國內的外資銀行有不同的商業存在形式,不同的形式反映商業銀行在我國不同的進駐策略。

銀監會數據顯示,截至2017年11月末,我國外資銀行業金融機構210家,這包括外資法人銀行39家、外資新型農村金融機構17家、外資非銀行金融機構31家,以及外國銀行分行123家,另有100多家銀行業法人機構含有外資成分。

“從改善競爭環境來看,外資機構介入可以引進更加有序的競爭。相對來說,外資行資產質量、風險控製方麵做得很好,例如外資行不良率比中資行要低。外資行的進入,有利於督促中資行風險控製。另外,從補充資本的角度,吸引更多的外資進入中國市場,也是等於給中小型銀行多了一個渠道來補充資本。”某國際評級機構分析人士告訴記者。

另外,銀監會表示擴大外資銀行業務經營空間,取消外資銀行人民幣業務等待期,支持外國銀行分行從事政府債券相關業務、放寬外國銀行分行從事人民幣零售存款要求,支持外資銀行參與金融市場業務等。

“外資行進入東道國後,東道國銀行通過對其技術溢出的吸收、新產品的模仿,不斷改善自身技術水平,提高人才素質,加強金融創新等必將會對東道國的金融結構產生一定影響。” 中國人民大學國際貨幣所研究員李虹含認為。

李虹含表示:“擴大金融業對外開放格局在提高金融機構效率、促進經濟發展的同時,也給金融安全帶來隱患。外資進入對我國金融安全的影響主要體現在擴大金融業對外開放格局大量進入以後所引起的金融機構競爭、製度衝擊和政策幹擾等方麵。”

製度對接方麵是目前整個金融業對外開放的挑戰。

興業銀行首席經濟學家魯政委坦言:“資本賬戶是我們在開放中始終麵臨的挑戰。如果不能讓資本賬戶自由流動,開放就是始終有限,這導致現在的自貿區‘走不快’。每一個金融中心首先是航運中心,比如在自由港香港,大宗商品不用入海關,可以直接上岸,而大宗商品交易需要金融結算,需要資本賬戶自由流動。這是問題的關鍵。”

“走出去”:國際化布局提速

當前金融機構“走出去”進行國際化布局以銀行為主力。

商務部數據顯示,截至2016 年末,中國國有商業銀行共在美國、日本、英國等45 個國家(地區)開設83 家分行、59 家附屬機構,員工總人數達5.1 萬人,其中雇用外方員工4.8 萬人,占94.1%。2016 年末,中國共在境外設立保險機構9 家。

“政府應支持中資金融機構不斷提高全球服務能力,在當地經濟金融中扮演更加重要的角色,在深耕本土市場的同時為中資企業‘鋪路搭橋’‘穿針引線’。要統籌設計中資金融機構‘走出去’的政策框架和策略,加強與國際機構、外國監管機構的溝通和協調,支持有條件的中資金融機構加快‘走出去’。”中行報告指出。

值得注意的是,近年來“一帶一路”倡議的推動作用凸顯,參與“一帶一路”沿線布局是對外開放新局麵的重要途徑。

十九大報告明確提出要推動形成全麵開放新格局,要以“一帶一路”建設為重點,堅持引進來和走出去並重,遵循共商、共建、共享原則,加強創新能力開放合作,形成陸海內外聯動、東西雙向互濟的開放格局。

隨著雙向投資進入新階段,中國企業對外投資的速度加快,國內企業在境外項目運作、投資並購和境內外資源整合等方麵的金融服務需求日益增加。

商務部數據顯示,2017年1至11月,我國企業在“一帶一路”沿線61個國家新簽對外承包工程項目合同6201份,占同期我國對外承包工程新簽合同額的54.1%,同比增長13.1%;完成營業額653.9億美元,占同期總額的48.7%,同比增長6.1%。

隨著“一帶一路”沿線的貿易和投資的增長,商業銀行積極參與到相關金融合作中。

國內政策性銀行牽頭為國內參與一帶一路的企業進行項目融資,商業銀行也加速對“一帶一路”的布局。

以工行和中行為例,截至2017年6月底,工行在“一帶一路”沿線18個國家和地區擁有127家分支機構,中行542家海外分支機構覆蓋20個“一帶一路”沿線國家。

上述國際評級機構分析人士認為:“因為母行在國內的原因,中資行與中資企業有天然的聯係。在幫助中國企業‘走出去’過程中,中資行還是有一定的優勢。而具體看哪家銀行比較有優勢,要看國內銀行在當地的布局、融資渠道以及結算、清算網絡等方麵。”

由於中資機構國際化起步較晚,在跨境金融服務方麵也麵臨諸多的挑戰。

北京大學國家發展研究院副院長黃益平執筆的《2017徑山報告》指出,國內金融機構的海外布局與“走出去”企業的分布不匹配。報告顯示金融機構“走出去”明顯滯後於企業“走出去”,跨境金融服務的能力比較弱。其中,我國金融機構海外布局主要集中在發達經濟體,對海外投資較多的發展中和新興市場國家反而布點比較少。

“金融機構大多選擇了在發達國家設立分支機構,在中亞地區設立分支機構的還不多,這也限製了中國銀行業在‘一帶一路’國家的快速布局與發展,而布局需要完善的結算中心做支撐,但能夠提供完善支付結算功能的中心卻並不多,‘一帶一路’邊貿結算商戶為規避稅費,多數傾向於現鈔結算,中國與‘一帶一路’各國的貿易失衡也對人民幣結算產生較大影響。” 李虹含認為,經貿往來存在發展空間,為銀行金融機構建立人民幣結算中心提供了更多機遇。

“一帶一路”沿線布局是國內商業銀行國際化戰略的一部分。隨著我國企業在全球各地區“走出去”力度日益加大,近年來我國商業銀行海外布局發展迅速,國際布局進程將進一步加快。

“對於銀行體係來說,還是各家銀行戰略選擇,大型銀行、政策性銀行國際化布局比較多,相對而言涉足國際化的中小行並不多。”上述國際評級機構分析人士表示。

大型銀行憑借自身資金優勢開拓全球化布局最為積極,其中以中行、工行為主力。半年報數據顯示,截止到2017年6月底,中行海外機構橫跨全球六大洲51個國家和地區並擁有542家分支機構;工行在42個國家和地區建立了419家機構,通過參股標準銀行集團間接覆蓋非洲20個國家,與1519家境外銀行建立了代理行關係;建行在29 個國家和地區擁有境外各級機構251 家;農行共有10家境外分行和3家境外代表處;交行共設境外分、子行及代表處20家以及境外網點65個。

隨著2017年一係列大幅度的放開金融業準入政策,將為中資金融機構進一步走向國際市場提供機遇。

魯政委認為,更多外資銀行的“走進來”有助於中資銀行機構“走出去”。他表示:“目前來說,我國已經是一個經濟大國,但是整體來看金融領域對全球的影響非常有限,並不匹配我國經濟大國地位。所以金融對外開放的目的也是希望未來我國在金融領域能躋身全球前列。”

(原標題:全麵開放:金融業雙向開放迎挑戰)

最後更新:2017-12-31 09:12:05

  上一篇:go 銀行調結構:不破不立 回歸本源
  下一篇:go 傑美特財務數據“雲山霧罩” 涉嫌虛增收入與采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