閱讀656 返回首頁    go iPhone_iPad_Mac_手機_平板_蘋果apple


紅馬甲再也不見!見證32年香港金融風雲 港交所交易大廳謝幕

告別“人工喊價”,港交所交易大廳正式關閉……

如果你是一位TVB電視劇迷,那你肯定對坐滿“紅背心”出市代表的港交所交易大廳印象深刻,應該也不會忘記在《大時代》中劉青雲與鄭少秋在交易大堂上演最後決戰的那一幕。港交所的交易大廳,也見證了香港金融市場的繁榮時代。

然而,這些所謂的“紅馬甲”即將成為曆史,“人工喊價”的交易廳也將在27日正式關閉。

告別“人工喊價”,港交所交易大廳關閉

香港電視劇《大時代》或許代表著一代人對香港的回憶,關於兩個家族在香港資本市場上的爭鬥,讓內地觀眾大開眼界。紅馬甲、望遠鏡、攢動的人潮、此起彼伏的電話聲……《大時代》裏麵的港交所,已成為描寫香港股市的經典。然而,隨著電子交易的盛行,越來越多的股票經紀商在自己的電腦上就可以完成所有的交易工作,交易大廳的謝幕已成必然。

10月27日,港交所交易大堂正式關閉,關閉之後的交易廳將會重新改裝,建設成一個具有代表性的金融地標,用來推廣香港金融市場。港交所發言人稱,新的地標式場館可用於舉辦儀式、展覽、會議以及投資者教育活動。

見證香港金融市場幾度沉浮的港交所交易大廳,已有32年曆史,最初麵積4.5萬平方呎(約4200平方米)。據業內人士稱,港交所的交易大廳1986年啟用時,所有交易均在此進行,1993年高峰時期經紀行代表一度達到1400名。

電子交易興盛前,股票交易是通過叫喊和手勢促成的,掌心向外代表“賣出”,掌心向內代表“買入”,大拇指向上代表“成交”,這是最鍛煉人的聽力的時候,穿著紅杉馬甲的交易員在台下叫喊,台上工作人員就在黑板上寫下交易情況。

但隨著1996年港交所推出自動對盤及成交係統(AMS),可對外連接證券行的終端機,令交易不再局限於交易大廳,在交易大廳出市的券商代表數目逐年減少。2006年,港交所交易大廳改建,麵積縮減三分之二,僅剩294個櫃台,約20%交易在此完成。

據港交所發言人透露,目前交易大廳僅有62個交易櫃台仍在租用。平均每天有30名交易員出市。近年來在交易大廳進行的交易不到總成交額的0.2%,隨著交易量不斷萎縮,港交所重新評估交易櫃台的需要和利潤,最終決定關閉。至於關閉後,出市交易員如何安置,截至發稿期間,港交所並未給出回複。

據必富達證券一位券商向時報君表示,現在基本不會有券商在交易廳交易,因為香港券商的交易係統已經連接到港交所,20多年前是通過電話下單,現在基本沒有這種操作方式了。

全球各大交易所紛紛關閉交易大廳

全球各大交易所近年來為了提高交易量和市場占有率,紛紛轉向電子交易,關閉交易大廳。

1997年,多倫多證券交易所交易大廳關閉。

1999年,東京證券交易所交易大廳關閉,全部證券交易都經電腦輔助下單與執行係統進行。

2011年,法蘭克福交易所交易大廳關閉,被電腦操作係統Xetra取代。

2015年,芝加哥商業交易所關閉了所有的期貨喊價交易廳。

截至目前,歐洲僅存的場內交易平台隻剩下倫敦金屬交易所(LME)。全球十大證券交易所中,隻有紐約證券交易所還保留交易大廳。

來看下LME交易大廳的交易員都在喊些什麼?

先來介紹下,坐在紅色椅子上的是trader(交易員),後麵站著的是broker、sales,也就是一些打雜的小弟和經紀人,LME每天有兩大輪場內交易,每輪分上下兩場,公開喊價,場內交易價格會公開發表,成為當天很多金屬的官方價格。

LME也有電子交易平台,但依舊保留了這個傳統的ring,ring dealing每種金屬隻有5分鍾交易時間,各大trader知道自己手裏寸頭,頭兩分鍾基本沒人說話,因為誰都不願意暴露自己手裏的底牌,後三分鍾開始喊,一邊喊數字一邊打手勢,後麵的sales和broker就拿著電話跟客戶報價,場外也可以下新單進來。

其實在A股市場,很多券商營業部的交易大廳大部分在2006年前後就關閉了,當然也有老營業部還保留有散戶大廳,一些三四線城市的老式營業部還沒有完全擯棄這些,營業部現場甚至還存在過去那種老式的輪機交易、電話交易。可能你覺得不可思議,但是確實存在,曾經人山人海的交易大廳隻剩下老頭老太在嗑瓜子閑聊。不過也有部分券商營業部保留有針對大戶的大戶室,或者說VIP交易室。

市場風雲變幻,交易大堂見證了香港證券業的曆史變遷,讓我們一起回顧這段曆史(以下圖文整理來自香港交易所脈搏/HKEx Pulse,已獲授權).

1986年前

香港證券交易所成立

香港的證券交易最早見於19世紀中葉,但直至1891年才出現第一家正式的交易所,最初的交易使用黑板粉筆進行記錄。隨著香港經濟的快速發展,上世紀七十年代形成了香港證券交易所、遠東交易所、金銀證券交易所及九龍證券交易所四家交易所鼎立的格局。

1986年

聯交所正式開幕,交易大堂啟用

1986年3月27日,香港證券交易所、遠東交易所、金銀證券交易所及九龍證券交易所四家交易所於收市後正式停業,由四所合並而成的香港聯合交易所(聯交所)於同年4月2日於中環交易廣場開始運作。位於交易廣場的交易大堂運作首日,恒生指數收市報1,603.27點,成交2.26億港元。10月6日,聯交所正式開幕。當年於交易大堂工作的出市代表超過1,200人。

1987年

全球股災

1987年10月期間全球股災,一名香港經紀留下的悲傷畫麵。

1993年

證券交易開始全麵電子化

1993年11月1日,聯交所正式推出自動對盤係統,輸入的買賣盤自動按輪候中的價格及時間先後次序對盤成交。香港證券交易開始全麵電子化。

1993年

首家H股公司上市

青島啤酒(600600)股份有限公司發行的H股於1993年7月15日上市,成為首間在香港掛牌上市的H股公司,拉開了此後中國企業在港上市大潮的序幕。

1996年

證券交易首次透過場外終端機進行

第二代自動對盤係統推出,證券交易除了可經交易大堂終端機進行交易,也可經安裝在交易大堂外的終端機進行。

1997年

亞洲金融危機

1997年底席卷亞洲的金融風暴,香港成為主戰場之一,經過風暴洗禮後的香港砥礪前行。

2000年

香港交易所上市

聯交所與香港期貨交易所實行股份化後,於2000年3月6日與香港結算合並於單一控股公司香港交易所旗下。香港交易所於同年6月27日以介紹方式在聯交所上市,成為世界首批上市的證券交易所之一。

2000年

推出第三代自動對盤及成交係統

2000年10月23日,聯交所推出第三代自動對盤及成交係統(AMS/3),證券商可使用自設係統來為投資者提供網上交易服務。

2006年

交易大堂翻新

2006年1月16日香港交易所啟用翻新後的交易大堂,交易麵積由翻新前的26,000平方尺縮減為12,200平方尺,交易櫃台由906個減少為294個,但交易大堂的功能更加多元化,新設了展覽館、會議廳、傳媒采訪區及新聞直播室。

2007年

恒指創曆史高位

2007年10月30日,恒生指數收市報31,638.22點,創曆史新高。

2015年

港股創成交記錄

2015年4月9日,港股成交達2,939億港元,創曆史新高。

2017年

交易大堂正式關閉

香港交易所將重新改裝現有交易大堂及展覽館場地,把它建設成為一個具有代表性的金融地標,傳承推廣香港證券業的使命、 用於舉辦儀式、展覽、會議及投資者教育活動,繼續推動香港金融市場的發展。

(原標題:紅馬甲再也不見!見證32年香港金融風雲 港交所交易大廳今日謝幕)

最後更新:2017-10-29 08:48:33

  上一篇:go 票據市場“三季報”:總體企穩 全年交易預計達50萬億元
  下一篇:go 中郵等明星經理慘遭“滑鐵盧” 任澤鬆做錯不認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