閱讀866 返回首頁    go iPhone_iPad_Mac_手機_平板_蘋果apple


殼資源又開始躁動 符合這三個標準的最有機會(附名單)

近日,360借殼江南嘉捷的消息不僅引爆A股上市公司江南嘉捷的股價,也將一眾殼資源概念股重新帶入公眾視野。

殼資源概念躁動背後還有新股審核趨嚴因素

攪動殼資源概念一池春水的,還有新股審核趨嚴的背景。

自證監會啟動大發審委以來,新股首發申請通過率明顯降低。11月7日,6家擬上市公司接受第十七屆發審委審核,除了春秋電子外,其餘5家公司的首發申請均被否決,進一步將新股審核趨嚴的現實擺在世人麵前。

證監會相關負責人此前亦表示,堅持依法全麵從嚴監管,切實提升發行審核質量,嚴把上市公司準入關,防止“病從口入”,防範惡性與重大審核風險,切實保護投資者特別是中小投資者合法權益。

有市場分析認為,新股審核趨嚴,一方麵降低新股發行數量,對次新股構成一定利好,另一方麵,可能會使得借殼這一方式成為另一種登陸資本市場的選項,間接對殼資源概念股構成利好。

不過需要指出的是,自去年以來,監管層對於借殼重組的態度也逐漸趨向嚴厲,企業要想通過借殼登陸A股也並非易事。

在2016年第二期保薦代表人培訓會上,證監會相關負責人明確了並購重組監管政策的最新方向,其中包括:優質並購重組申請豁免,直接上並購重組審核會;規定借殼上市與IPO等同審查;引入優先股和定向可轉債、支持財務顧問提供並購融資、支持並購基金發展;強化信息披露等政策。

不久之後,證監會也出台措施,嚴控市場的“類借殼”行為。

今年上半年,監管對借殼和“類借殼”的監管仍舊嚴厲。今年1月20日,證監會提出對“忽悠式”、“跟風式”和盲目跨界重組的重點遏製。2月,證監會官網上披露了一份對政協提案《關於加強對並購重組商譽有關審核及披露的監管的提案》的回複,再次加碼對並購重組的監管。

在監管層持續從緊的監管壓力下,殼資源概念的價值在此期間一度大幅貶值。

數據顯示,以往ST股常被視為有可能被借殼的標的集中地,不時遭到市場爆炒,但2016年以來多數ST股表現慘淡,2017年以來整體更是跌勢顯著。

哪些公司有被借殼的潛力?

雖然目前對借殼的監管較嚴,但近年A股還是出現了不少借殼上市的案例,2015年以來至今,包括申通、圓通、韻達、順豐等幾大快遞巨頭悉數登陸A股,其方式都是借殼,而巨人網絡、360等互聯網“大塊頭”借殼的消息更是頻頻引來殼資源概念的躁動。

不可否認,優質的殼資源在A股可能仍將有較大市場。

一般而言,上市公司主業經營不佳,越容易有賣殼的動力,而市值越小的公司成本相對較低,這類公司更容易成為借殼方青睞的對象。另外,上市時間不滿3年的公司,大股東限售股還未解除限售,而創業板禁止借殼,這樣的公司沒有可能成為被借殼標的。

小編按照以下幾個標準篩選了一份名單,供讀者參考。

A 、當前總市值低於50億元;

B、2015年、2016年、2017年前三季度淨利潤同比增速均低於10%;

C、剔除這幾類公司:創業板公司、最近三年才上市的公司(2014年11月11日及以後上市)

值得注意的是,公眾企業或實控人為自然人的民營企業相對於國資,談判更為靈活,相對更容易受借殼方的青睞。

最後更新:2017-11-11 08:19:00

  上一篇:go 茅台股價翻倍!跑得快的不隻是“白馬” 很多“大象”也翻身了
  下一篇:go 山西如何不當“煤老大”?資源型經濟轉型探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