閱讀838 返回首頁    go iPhone_iPad_Mac_手機_平板_蘋果apple


全國統一碳市場花落上海 電力企業率先納入

11月6日,為期兩周的世界氣候大會在德國波恩開幕。自美國宣布退出《巴黎協定》之後,中國被寄望於在全球承擔更大的減排責任。

《中國經營報》記者從多位接近國家發改委處人士獲悉,作為中國應對氣候變化的一項重要製度設計,全國碳排放交易中心有望加快啟動,預計交易中心定在上海,登記係統將放在湖北。

按照目標,全國碳排放權交易市場要在2017年啟動,到2020年建成製度完善、交易活躍、監管嚴格、公開透明的市場。10月底,國家改委氣候司負責人李高表示,全國碳市場建設工作取得積極成果,目前總體進展情況良好,有信心按照既定計劃完成碳市場建設的相關工作。

按照初期設想,全國碳排放市場計劃納入石化、化工、建材、鋼鐵、有色、造紙、電力、航空八大行業,隨後又鎖定在電力、水泥和電解鋁三個行業。目前,最新消息稱,全國碳排放市場初期或將隻納入電力行業

全國碳市場為何選擇上海

2011年11月,國家發改委批準北京、上海、天津、重慶、湖北、廣東和深圳市開展碳排放權交易試點。2013年6月,深圳率先啟動碳排放交易,隨後其他地方的碳交易市場也相繼開鑼。

中央全麵深化改革領導小組第二十七次會議,審議通過了《關於構建綠色金融體係的指導意見》(以下簡稱《指導意見》)。《指導意見》明確提出“碳金融”對於綠色發展的重要性,由中國金融學會綠色金融專業委員會(綠金委)碳金融工作組發布的《中國碳金融市場研究報告》測算,初步分析顯示,如果能夠推出相關的碳金融交易工具,2020年後,保守情景下交易規模能達到1000億~1200億元。

顯然,這是一個潛力巨大的新興市場。所以當國家發改委發布《關於切實做好全國碳排放權交易市場啟動重點工作的通知》,要求確保在2017年啟動全國碳市場之後,旋即引來了各試點地區的暗自角力。

在2017年的全國兩會上,全國政協委員、中央財經大學證券期貨研究所所長賀強建議將全國碳市場的交易係統放在北京;湖北省政協委員、湖北經濟學院黨委書記、教授級高級工程師溫興生則建議,湖北碳市場具備建成全國碳市場中心的優勢。為了顯示決心,將湖北武漢建成全國碳交易中心和碳金融中心,這一目標也被寫入湖北“十三五”規劃中。

記者從知情人士處獲悉,此前,七個試點地區以及福建省、江蘇省都向國家發改委提交了全國碳市場的建設方案,隨後國家發改委及相關專家對這些方案進行了評審,大致提出了由幾家碳交易所“聯合設立,不允許絕對控股”的思路。

近期數位接近國家發改委的碳資產從業者向記者證實,即將啟動的全國碳排放交易平台和結算將放上海,而對應的登記平台將放在湖北。但全國碳市場的具體的持股比例,仍有待於啟動後對外公布。

此前賀強提出,全國碳市場需要建立注冊登記係統、交易係統和清算結算係統。其中,登記係統作為政府發放碳排放權配額及開展履約活動的重要平台,應該和另外兩個係統完全分開,獨立運營管理,但能夠有機銜接、高效運轉。

“主要是考量了兩地的優勢,整合利用現有資源。”前述人士告訴記者,上海是中國金融中心,擁有良好的金融市場環境,上海清算所是經央行批準的碳配額遠期交易中央對手清算機構,建立全國碳市場的配套服務成熟。

而湖北碳市場自交易以來,總開戶數、市場參與人數、日均交易量、市場履約率等有效指標都排名全國第一,而且湖北也和山西、安徽、江西等省份簽訂了“碳排放權交易跨區域合作交流框架協議”,在會員整合上有著較大優勢並被各界認可,所以將注冊登記係統放在湖北。

如若市場預期,全國碳市場有望在近期啟動。屆時,“1+N”的全國碳市場交易體係也將形成。

全國碳市場的啟動,一些原本在地方交易的碳排放大戶將結算後進入全國市場,有業內人士也提出,將會對其他地方試點碳市場形成“擠出效應”,地方碳市場未來的發展也將麵臨更多的挑戰。

先期或隻納入電力行業

10月31日,國家發改委氣候司負責人李高在國新辦舉行的新聞發布會上表示,截至2017年9月,在碳排放權交易試點的省市納入交易的有近3000家重點排放單位,累計配額成交量達到1.97億噸二氧化碳當量,約45億元。

那麼,全國碳市場啟動後將是一個多大的市場?

“初期碳市場規模可能會小於以前的預期。” 中科華碳研究院執行院長張曉博告訴記者,2016年國家發改委提出全國碳市場第一階段的計劃涵蓋石化、化工、建材、鋼鐵、有色、造紙、電力、航空八個行業,標準為2013年至2015年中任意一年綜合能源消費總量達到1萬噸標煤。但是由於一些行業的碳排放數據不好統計,2017年年中,國家發改委將納入行業鎖定在電力、水泥和電解鋁。

記者從多位碳圈從業者處獲悉,為了保證全國碳市場在年內啟動,初期極有可能隻納入電力行業。

但這仍然是一個不小的市場。

有第三方機構進行過測算,僅納入電力行業的全國碳市場規模就達到了37億噸,而現在全球最大的歐盟碳交易市場(EU-ETS)的規模是20億噸。

按照國家發改委氣候司國內政策和履約處處長蔣兆理的預計,初期每噸碳價將在30~40元,現貨交易規模可能會達到12億元~80億元。如果考慮碳期貨進入碳市場,規模將放大到600億元~4000億元,成為我國僅次於證券交易、國債之外第三大的大宗商品交易市場。

李高此前強調,中國將堅持碳市場作為控製溫室氣體排放政策工具的工作定位,在碳交易係統運行過程中避免過多投機、避免出現過多的金融衍生產品。

張曉博認為,碳交易的真正目的是為了減排,而不是金融投機,否則碳交易的價格出現過快、大幅波動,也將會對減排企業的運營產生不利影響。

在資深碳管理谘詢師汪軍看來,初期全國碳市場不允許投機,並不能影響全國碳市場興衰與否,而碳市場製度完善才是全國碳市場發展的基石。當製度完善後,自然也會吸引更多的資本參與進來。

“碳交易市場受政策影響非常大。”張曉博認為,全國碳市場啟動後,仍需要中央以及地方政府的協力合作。但是實際操作中,一些中西部地區企業對參與碳交易仍然較為抗拒。

值得關注的是,全國碳市場也需要法律監管體係。作為碳市場“根本大法”的《全國碳排放權交易管理條例》2016年已經由國家發改委起草完成,並提交國務院審議。隨著全國碳市場啟動進入倒計時,《碳排放權交易管理條例》及有關實施細則也有望加快對外公布。

(原標題:全國統一碳市場花落上海 電力企業率先納入)

最後更新:2017-11-12 01:34:12

  上一篇:go 可轉債密集麵世 催生A股獲利新模式
  下一篇:go 從重落地率到重規範性 PPP投資悄然“轉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