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66
iPhone_iPad_Mac_手機_平板_蘋果apple
新華社:保險業“變”了 險企出路在哪裏
“保險業說到底是一個服務行業,要回歸本源,就要回到保障服務的本質上來,如果不從這個初心出發,我們就會忘了自己是幹什麼的了。”平安人壽董事長兼CEO丁當近日在中國壽險業10月前海峰會上發表了這一觀點,並得到不少與會保險“大咖”的認同。
這幾年,少數人身保險公司通過銷售短期限產品發展很快,塊頭不小,但業務結構單一,內含價值不高,導致業務大起大落,形成流動性風險隱患,對全行業也產生了負麵影響。
嚴監管之下,保險業如何回歸本源?保險公司的出路在哪裏?
保監會副主席黃洪在峰會上說,人身保險業正由粗放經營向精細管理轉變。拉人頭、拚價格等外延式粗放式的擴張老路必然走向沒落,隻有通過精細管理實現內涵式集約式發展,才能在未來的競爭中贏得一席之地。
監管層的表態,一方麵表明保險業的發展理念正在發生轉變,另一方麵也為保險公司轉型指明了方向。
“保險業的核心價值在於風險管理。”中國人壽總裁林岱仁說,壽險公司可以結合客戶在生老病死等方麵的風險保障需求,推行客戶需求場景化管理,同時加強與醫療機構合作,積極參與養老保障體係和醫療保險體係建設,打造大養老、大健康風險管理產業鏈,提升客戶風險評估和管理能力。
“以客戶需求為導向,圍繞‘保障’做文章”引起了與會嘉賓的共鳴。太平洋壽險董事長徐敬惠表示,要構建以客戶為中心的商業模式,大力發展覆蓋全生命周期的長期健康和養老保險業務。
“同樣的產品,別人銷售時連哄帶蒙,你因為有優質的服務,老百姓就願意買。”黃洪說,要通過大數據、人工智能等科技手段,完善保險產品定價,實現精準營銷和優質服務,消除銷售誤導、理賠體驗差等行業弊病。
丁當表示,人工智能等新科技的應用改變了人們的生活,也將改變保險業。互聯網時代的消費者需求呈現多元化、簡單化、互動快等特點,而傳統壽險產品周期長、產品複雜、互動頻率低,要更好地發揮保險的風險保障功能,在研發產品時必須充分考慮消費者的新特點。
保險業回歸保障本源,在做強主業的同時,必須在行業發展和防範風險之間找到平衡點。這幾年,少數人身保險公司出現的治理失效、虛假資本、違規運用資金等問題,就與漠視風險直接相關。
“要從源頭防控風險,不能投機取巧、急功近利,更不能試圖鑽製度空子甚至以身試法。”黃洪說,強化風險管控,重點是資產負債匹配管理,要完善定價、投資、風險管控機製,實現資產負債在長期、中期、短期上的科學匹配,防止錯配過度。資產端和負債端的管理不可偏廢,兩頭都要抓好,要牢牢守住不發生係統性風險的底線。
(原標題:保險業“變”了,險企出路在哪裏——保險“大咖”有話說)
最後更新:2017-10-13 23:07: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