閱讀722 返回首頁    go iPhone_iPad_Mac_手機_平板_蘋果apple


年底大宗交易井噴成交額創年內新高 白馬股紮堆現身大宗交易

點擊查看>>>大宗交易數據一覽

12月大宗交易平台的交投熱情繼續高漲。月內658.65億元的成交額不僅較11月放大了31.93%,更是一舉刷新了年內新高。

月成交額刷新年內新高

5月27日減持新規實施以來,A股大宗交易市場曾連續3個月成交規模不斷降低。但11月卻完成了499.24億元的成交額,相比10月份的263.4億元環比增長了89.54%。

12月,大宗交易市場的成交熱情繼續高漲,統計數據顯示,截至12月28日,在月內尚有1個交易日未進入統計的前提下,兩市共有628家A股公司發生大宗交易1817次,累計成交49.5億股,成交總金額658.65億元。無論月內發生交易的公司家數,成交股數,還是金額,均刷新了2017年年內的新高。

從個股的成交情況看,月內共有134家公司成交額超過億元,9家公司成交額超過了10億元,其中,中國平安的成交金額最高,月內共發生了103筆交易,累計成交1.14億股,涉及金額80.55億元。而從買賣席位看,其中多達91筆交易賣方營業部為機構專用席位,而買方營業部中僅有18筆交易來自機構專用席位。

白馬股紮堆現身大宗交易平台

除了中國平安,統計數據顯示,12月,貴州茅台、上汽集團、伊利股份、海康威視、美的集團等白馬藍籌股的身影均頻繁出現在大宗交易市場。而機構對白馬股的獲利了結,也被看做為是近期大宗交易回暖的重要原因。

分析認為,近期大宗交易成交熱情急速回暖,某種意義上是機構行為的體現,符合了當前A股市場機構化越來越明顯的大方向。對於部分機構通過大宗交易賣出白馬股的角度來看,確實是獲利了結的行為,但從買方角度來看,可能買方資金包含有保險資金、海外資金等,因為大宗交易有個折價,而這些股票依然符合他們的買入標準,所以他們從其他機構手裏買過來。大宗交易買賣頻繁的背後凸顯了市場分歧的加大,隻能表明機構對於2018年調倉換股產生了分歧,不能說明機構看空白馬股。

而除了白馬股回調,解禁潮的來臨也是推動大宗交易井噴的原因之一。12月以來解禁的股票越來越多,而二級市場流動性並不太好,如果股東直接在二級市場賣出,將帶來很大的衝擊,成本也無法控製,因此部分股東會選擇大宗交易的方式出貨。此外,在減持新規後,大資金已經基本摸索出了通過大宗交易減持的路徑,因此2018年通過大宗交易減持的情況可能會變得更多。尤其是2018年1月份,期間約5482.78億元的解禁額相比2017年12月2979.83億元的解禁額將環比大幅增加84%。隨著未來減持需求變多,大宗交易大概率將繼續保持活躍。

大宗交易未來或繼續演變升級

減持新規後,大宗交易市場的內部結構已經發生了明顯變化。一是大股東減持明顯減少,6~8月斷崖式下降,9~11月有所恢複,但整體呈現縮量狀態;二是特定股東如大小非、定增減持等在二級市場全盤拋售減持受阻,部分轉道大宗交易,成為大宗交易增量重要組成部分;三是大宗市場由傳統的快進快出、短小迅速的“交易型大宗”,轉變為價值化、精細化的“投資型大宗”。

減持新規後,大宗交易衍生出了多種方式“接盤”。業內人士分析認為,以前很多大股東減持的時候,會專門找外麵做大宗交易的公司來接盤。一般這種情況大股東和“接盤”公司都有抽屜協議,有一部分返點。經過大宗交易市場重新定價後,與一年期定向增發相比,大宗交易的投資限售期減半到6個月,投資折扣平均在6.21%附近,較多項目依舊可打9折,投資價值明顯,機構接盤限售股後長期價值投資意願增強。

新規之下大宗交易每年允許的減持比例比競價交易多一倍,對有退出需求的股東來說,大宗交易仍然是較為理想的方式,隻不過交易安排相對複雜。而原來一些大宗交易的參與者選擇離開,也給券商、基金等這些擁有大資金和選股定價能力的機構帶來了更大的機會和空間。

(原標題:年底大宗交易井噴 成交額創年內新高)

最後更新:2017-12-31 09:11:16

  上一篇:go 民企境外投資趨於理性 監管走向長效化規範化
  下一篇:go 底線之爭:2018“最嚴”金融監管年料將延續 八大領域或作為突破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