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87
iPhone_iPad_Mac_手機_平板_蘋果apple
社論:金融治亂需監管執法並重
近幾年,隨著金融與互聯網融合和金融創新頻現,在帶來諸多便利的同時,也引發了一些亂象,甚至出現金融犯罪,既擾亂金融市場正常秩序,又危害民眾財產安全。如何應對接二連三的金融亂象與犯罪,一直是監管層乃至執法部門不得不麵對的議題。
11月7日,公安部出台意見部署進一步加強打擊金融犯罪工作,將重點打擊非法集資犯罪和涉及互聯網金融、證券期貨市場和金融機構的突出經濟犯罪活動,並始終保持對金融犯罪的嚴打高壓態勢。
公安部此番重點打擊的金融犯罪,正是近年危害民眾財產安全的重災區。以非法集資為例,此前間或有之,到前幾年各大城市滿街打著“金融創新”名義的線下理財門店,不少非法集資、高利貸者通過互聯網吸收公眾資金,美其名曰“互聯網金融”,典型的代表是前兩年案發的“快鹿係”、“中晉係”和“e租寶”,以及一年前爆出的巴鐵投資方華贏凱來涉嫌非法集資。
互聯網金融自不必說,回顧P2P網貸過去幾年的發展曆程,可以說真正詮釋了“其興也勃,其亡也忽”:截至目前出現過的4000多家網貸平台,有超過一半倒閉或跑路,遭受財產損失的投資者十分廣泛。今年7月,有行業標杆性質的紅嶺創投,其董事長亦宣布3年內相關業務全部清理完成。
與證券期貨市場相關的經濟犯罪活動,則是近幾年此起彼伏的現貨投資——從現貨白銀、黃金,到現貨石油瀝青,以及各類郵幣卡投資。郵幣卡電子盤交易投資曾在去年底到今年初引起軒然大波,證監會勒令所有相關場所須在今年6月底完成整改或關閉。至於久治不愈的現貨投資,日前濟南市曆城區人民法院在一起現貨平台投資糾紛中作出一審判決,認定天津貴金屬交易所組織非法期貨交易,裁定涉案全部交易無效。如今,天津貴金屬交易所不服判決已上訴,能否拔掉持續多年的現貨投資毒瘤,尚未可知。
在互聯網科技迅速發展的今天,金融行業的變化日新月異,金融風險往往發生在監管關注之前。也就是說,新的形勢下,監管層如果延續以往的思路,很容易出現風險爆發後覆水難收的局麵,前兩年在網貸平台紛紛倒閉後,監管層才出手就是其例。
因此,作為監管層,對於引發爭議的熱點事件應快速回應、明確底線,並及時出台相關監管細則,防止金融風險蔓延。最近頗為典型的案例是,趣店上市讓現金貸引發熱議,10天後央行相關負責人即公開稱,包括現金貸在內的所有金融業務都要納入監管,任何金融活動都要獲取準入。
除了“一行三會”主管部門及時明確監管要求外,執法部門對金融犯罪行為進行重拳打擊同樣重要。“治亂需用重典”,何況根據目前法律,對這些金融犯罪往往輕判,實際上因為互聯網因素,這些經濟犯罪活動的負麵影響今非昔比。以近年查獲的非法集資案件為例,涉及金額超過百億不在少數,個別涉及人員甚至達到近百萬之多。
換言之,在互聯網與科技創新時代,金融行業日新月異其勢難改,對於新生業態,既不應完全放任,也不應一味禁止,避免陷入“一放就亂,一管就死”的困境,而應該保持關注並及時回應熱議話題,明確監管底線,並及時出台相關行業管理細則。
至於金融犯罪,執法部門應該保持嚴打高壓態勢,通過重拳打擊犯罪行為,讓僥幸行險者付出代價,才能懲前毖後,以儆效尤。
(原標題:社論:金融治亂需監管執法並重)
最後更新:2017-11-08 00:18:5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