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5
iPhone_iPad_Mac_手機_平板_蘋果apple
人工智能商業化將是未來發展趨勢
人工智能在2017年迎來全麵爆發,從Al phaGo到iPhone Face ID,國內外的互聯網和科技巨頭早已開始了人工智能的布局,而大量的初創公司也在這一年紛紛紮堆入局,搶灘AI藍海。在熱潮之下,人工智能如何實現產業化落地,回歸商業本質,已成為當前絕大多數AI企業所麵臨的瓶頸。
對於人工智能企業而言,2017年AI產業高速發展,其支持政策密集出台,如2017年7月國務院印發了《新一代人工智能發展規劃》。各地方AI產業政策也相繼出台,如上海、武漢東湖高新區、北京中關村都出台了AI產業係列政策。在2017粵港澳大灣區機器人與人工智能大會上,多位來自粵港澳大灣區相關城市的政府代表透露,大灣區也已出台相關政策,支持機器人及人工智能產業的發展。
在如今AI創業浪潮之中,優秀資源(科學家、資金)集中在通用AI技術上,當然紮根在AI產業尚未成熟的今天無可厚非,但風險點在於通用AI技術的成果是否能轉化為商業應用場景,而非實驗室式科研成果,這對於每一家拿到了融資的通用AI技術初創公司均是逃離不了的考驗。
近日在深圳舉辦的中國人工智能機器人產業聯盟(CAIA)主辦的2017中國人工智能機器人CEO峰會(以下簡稱“CEO峰會”),就對2018年人工智能發展方向及落地展開了深刻的討論。
“整個2017年,人工智能在國內全麵爆發,整體來看可總結為五個方麵,一是從中央到地方產業政策密集出台;二是BAT、聯想等互聯網、科技巨頭悉數入局;三是資本層麵推波助瀾;四是創業公司搶灘AI藍海;五是頂尖人才的爭奪白熱化。”CEO峰會上,中國人工智能機器人產業聯盟常務秘書長王才榮在演講中指出,2018年是人工智能商業應用的關鍵年,大量AI企業將會進入淘汰賽,難以實現產業化落地的初創公司將非常危險。
目前在中國,智能機器人是AI產業中最為熱門的領域,初創公司數量達到了105家,通用計算機視覺技術(70家),包括了各類人臉識別、圖像處理以及視頻監控等技術領域細類。
而今後隨著AI技術應用平台的成熟(比如百度Apol l o自動駕駛平台),以及異構計算雲服務的興起,場景應用端的進入門檻將會越來越低。比如在自動駕駛領域,過去需要長時間數億美元研究才能達到的成果,今後使用Apol l o等無人駕駛解決方案開發平台在短時間內就能達到類似的水平。到2055年人類將有超過50%的工作實現自動化,人工智能正賦能各個產業:智能機器人、無人駕駛、智慧醫療、智能製造等,其中關鍵的技術諸如自然語言理解、智能會話、計算機視覺、生物特征識別也迎來了發展的高峰期。
AI智能從技術、硬件、行業應用上,已經開始“無孔不入”地落地到傳統社會的方方麵麵,實打實地影響到我們的社會生活,而AI技術未來的發展,將不再是浮在半空的技術,而將會逐漸融入到商業化中,為國家經濟貢獻出新一輪的增長點。
最後更新:2018-01-04 14:36: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