閱讀747 返回首頁    go iPhone_iPad_Mac_手機_平板_蘋果apple


朱邦淩:港交所謀上市製度改革 A股也應強化危機意識

充滿危機意識的港交所在醞釀多時後,終於痛下決心,即將迎來20多年中最大的變革。具體改變主要有三項:接受同股不同權、放寬生物科技公司上市限製、放寬港股市場作為第二上市渠道的限製。

港交所的上市製度變革,表麵看來是意圖吸引新經濟企業來港股市場上市,以同股不同權的製度設計讓阿裏巴巴京東等大型互聯網企業回流港股市場。

依據港交所的統計,目前港股上市公司中,金融及地產行業占主導,其市值占市場總市值的44%。相比之下,過去10年來自新經濟行業的上市公司僅占市場總市值的3%。很明顯,港交所新政旨在解決傳統行業市值占比過高的弊端。同時,前幾年阿裏巴巴遠赴紐約上市,港交所由於固執堅持同股同權痛失好局。因此,這次上市製度改革也是痛定思痛、亡羊補牢的“變法”。

港交所上市製度變革的深層原因,是強烈的危機意識,是對香港國際金融中心地位弱化、港股被邊緣化的危機意識。早在兩年前,港交所行政總裁李小加就指出,香港市場存有被邊緣化的危機意識是好事,“香港必須有危機意識,發展國際金融中心不能隻靠中央政策,而是要積極探索新業務、深耕既有業務,把握日短的時間窗口,盡快加固人民幣離岸中心的位置、提升國際金融業務的競爭力”。

其實,港交所的危機意識一直伴隨港股的曆史,正是危機意識下的不斷變革,才讓港股市值不斷壯大。統計顯示,截至11月底,香港證券市場總市值超33萬億港元,上市公司為2096家。港交所統計,2017年前11個月,港交所共有151家新上市公司,同比增39%;港交所證券市場平均每日成交金額為869億港元,同比增29%。

港交所發展到如今33萬港元的市值,離不開H股的鼎力支持。24年前引入H股,是港交所上市製度的首次大變革。自1993年7月青島啤酒成為第一家國有企業獲準在港股上市至今,已經過了24年的光景。

2013年2月9日,時任港交所主席李小加發表文章《香港市場的另一曆史機遇——寫在H股上市20周年》:“到今天我們仍然享受著H股機製的豐碩成果。自2007年起內地公司(包括H股)的成交量就一直占到整個市場成交量的大約2/3,已成為香港資本市場的主力軍。如果沒有H股,很難想象今天的香港可以躋身全球領先金融市場之列。”

港交所強烈的危機意識是否值得我們鏡鑒?在不斷求變的港股麵前,A股是要一味求穩還是應該有危機意識?我們的上市製度是否應該與時俱進?大批新經濟公司遠赴境外資本市場上市,我們的IPO製度是否應該作出必要調整?

新股製度改革,一向是資本市場改革的焦點和難題,牽一發而動全身,我們多次新股發行製度市場化改革,往往因為單兵突進而遇到挫折。但任何改革的前提都應該是強烈的危機意識,隻有在強烈的危機意識下才會主動求變。

正如李小加所稱,“這不是一次容易的改革。作為香港市場20多年來最重大的一次上市改革,它從一開始就麵對前所未有的爭議,尤其是是否接納不同投票權架構、未盈利公司上市等議題,在全世界任何一個市場都是不容易抉擇的監管選擇題”。

本次港交所以“必須保持競爭力,必須與時俱進,必須繼續提升市場素質”的決心和危機感,主動進行製度變革,破除雙重股權架構、淡化盈利指標,對A股應該是一個很大的觸動和啟示。港交所對新經濟和科技公司的吸納,將對A股產生相當大的影響,預計遲早會引致A股出台更具包容性的上市標準。在新經濟新業態逐漸爆發的開始階段,我們的資本市場沒有理由視而不見,也沒有理由繼續將高速增長的新業態公司擋在IPO大門之外。

另外,港交所本次改革並沒有推出創新板,不再注重形式而是更重視實質內容的改變。這對A股應該也是一個很重要的啟示,A股的IPO改革沒有必要拘泥於過去醞釀的戰略新興板、創業板單獨層次等板塊方麵的設置,而應該以強烈的危機意識,加速製定新經濟公司進入A股的IPO標準。

(原標題:朱邦淩:港交所謀上市製度改革 A股也應強化危機意識)

最後更新:2017-12-26 07:50:46

  上一篇:go 未來總人口將突破2000萬 廣州躋身全球超級城市
  下一篇:go 今年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預計增6.5% 近7年來首現增長加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