汽車產業麵臨著和十年前房地產行業同樣的泡沫
摘要
尤其是針對電動(汽車)技術方麵的技術複雜性,並且還要應付各國政府安全和排放限製帶來的銷售額減少。
近一段時間,汽車產業幾乎沒有發生什麼好事,尤其是針對電動(汽車)技術方麵的技術複雜性,並且還要應付各國政府安全和排放限製帶來的銷售額減少。雪上加霜的是,汽車產業的蕭條備受“反壟斷”和債務融資的雙重打擊,下滑的情況似乎無法得到控製。
零對衝網站的一篇分析認為,汽車產業正麵臨著和十年前房地產行業同等規模的泡沫,而且是流動的泡沫。出於同樣的原因(經濟複蘇和監管機構的監管需求),這些流動的泡沫必須在掀起一陣波浪後“上岸”。
汽車產業的麻煩跡象比比皆是,創造了很多泡沫,但沒有一個泡沫得到重視。這些泡沫的出現,並不是因為這個產業處於“夕陽產業”,以及“前途暗淡”,而是很多外部因素造成的。
這幾年,汽車製造商已經在尋求一些真正意義上“絕地反擊”的辦法,來支撐新汽車產業的“銷售”困境——加引號是因為在汽車產業的交易過程中,(汽車)交換的總和並不足以支付汽車的製造費用,換句話說——成本高於售價!產生的利潤也不能使整個產業有利可圖,因而,很多經濟學家將汽車產業的“銷售”看做是一個偽命題。
然而,這究竟是怎麼回事。
我們能夠看到:新車價格在不斷上漲,對車企和消費者的現金補貼也在增加,但利潤卻在不斷下滑。有分析師指出,汽車租賃行業的靈活性,以及其他一些所必要“激勵措施”的頹勢,使得汽車產品的利潤不斷走低。在一些地區,用低於一個月手機話費的成本就能租到一輛電動汽車(菲亞特就提供這樣的服務),以及為了能在“發票下麵”交易,汽車製造商(如福特)付錢給經銷商的方式來“賣”車(例如製造商給經銷商的獎勵),以消化庫存。也就是說,汽車製造商在無意識的過程中,抬高了汽車的生產製造成本,使得整個行業非常
或者更確切地說,汽車抵押貸款又將利潤偷走了。
對於汽車的抵押貸款,這種金融性質的欺騙此前起效了一陣子。是因為就像住房抵押貸款的“欺騙”一樣,連環欺騙的故事正在不斷上演。使得整個行業的健康體係受到威脅,造成了汽車產業的“前端”麵臨巨額的金融風險
在一些情況下,經銷商提供資金從製造商那裏買來新車,然後他將購得的汽車放在自己的名下出售。但值得注意的是,這些購車的資金,落入了循環的欺騙性融資貸款。就像一個貸款買車(信用貸款)的普通人那樣,經銷商每個月要為自己的貸款支付利息,每個月上一輛汽車的錢來了又走,最終讓製造商承擔高昂的成本,成功的將“利潤”偷走。
最終,出售汽車變成即轉移債務負擔,變成製造商一項愈發緊急的事務。
為了吸引一個買家,即下一級債務人,經銷商采取各種可行措施,包括“特別優惠”和(我們再次談到)極高風險的融資。他的目標不再是把汽車賣給負擔得起的人,而是償還債務。
利潤流向銀行或其他債權人
最終,隻有銀行倒閉,政府出手,這種循環局麵可能才會終結。
對於消費者來說,一旦簽署了文件,車被開走以後,這就不再是經銷商的問題,他再也不必為此擔心。如果消費者“買方”未能付款,那現在就是貸方的問題了——如何從製造商那裏拿錢。
反過來,這個“貸方”問題在必要時就會被政府監管機構一筆勾銷,銀行通過其他債務的利息和費用彌補損失,或者向另一名債務人重新出售該回購車輛。
與此同時,經銷商已經完成了“銷售”——並且向監管機構如實記錄和報告,還會在那搖擺的積木塔上再增加一條日誌。
是不是聽起來很熟悉?
但等等——還有更多!這又將延伸到另一個方麵——二手車市場。
眾所周知,美國的二手車市場是一個非常重要的產業結構市場。但隨著越來越多的汽車製造商,人為的通過二手車銷售數據來支撐新汽車銷售,采取的措施變得越來越鋌而走險。不管怎麼說,越來越多實際上買不起新車的人“購買”了新車,這種情況接下來就會抑製二手車市場。為什麼要“購買”一輛二手車?畢竟你可以支付同樣的月供“購買”一輛嶄新的汽車。
種種跡象表明——美國的二手車市場正在消亡。這是一個確定的跡象:就如同一個胖女人那樣,費力的清理她的喉嚨。
請記住:新車的利率更低(甚至不存在),貸款/債務可以延長至相當長的一段時間——目前,七年的債務優惠是一個常規做法。然而二手車的貸款/債務期限必須更短,因為二手車的折舊程度更深、折舊速度更快。典型的三齡車的價值約為新車價值的百分之七十五,但是再過三年,它的價值將隻有百分之五十左右。
這個產業不能再支撐很久了。
就目前的情況來看,汽車產業的貸款/債務大概已經達到了極限。對汽車貸款活動來說,七年是一種最後的手段。因為七年後,幾乎每輛車——不管其有多先進,它的價格都將低於當初全新被售出時價格的百分之五十。
這就是為什麼大家(大型企業和風投)急於開拓汽車分享和汽車分時租賃(通過一個app)商業模式的原因。通用(Maven)和福特(the firing of Mark Fields)以及相當程度上整個汽車行業都已經采用了分時租賃這種商業模式作為他們唯一的救星。管理這些大公司的人並不是白癡,盡管這些企業的一些膚淺證明了他們的愚蠢。
懦夫和貪婪。
這些汽車製造商知道,他們不能無限期地用推出貸款來出售汽車。因此有了新的租車應用程序(按小時)業務模式。隻有這樣,汽車製造企業才能在不破產的情況下繼續經營下去。
對此,監管機構要有一個清醒的經濟頭腦。
例如,在強製排放量方麵,應該更相信科學家,而不是政治家和監管者來證明這種傷害(真正的危害,而不是一些醜惡的官僚的假設).
試想:在2000年,出廠的新車是否“肮髒”(指排放)?天空充滿著霧霾嗎?人們窒息,咳嗽,昏昏欲睡,需要五層口罩嗎(這裏形象比喻一下,原文沒有)?不,以上所有全都不是。事實是:汽車產業按照環保法律和大氣清潔法律,已經有幾十年的時間進行汽車尾氣排放的無害化處理,但是美國環保署繼續假裝看不到企業所作出的努力。美國環保署似乎需要通過嚴酷的執法,以證明其繼續存在的必要性。
不用說,或者應該說,一輛新車有多少個氣囊(不管是幾個還是一個都沒有)應該與政府無關,這些都是行業的規範或是消費者的選配。
同樣,汽車是否裝備後置行車記錄儀等附加設備,以及汽車是否可以發生側翻或翻滾的情況下確保玻璃和車頂的完好,都不會被監管機構當做安全“紅線”來對待,這樣將減輕企業在這些方麵的投入,有效降低成本。政府在這一方麵,不會連小孩的紙尿褲都進行規定,因為如果監管機構像小孩父母那樣事無巨細,受損的不光是汽車產業,而是整個經濟層麵。
但是壞消息中的好消息就是:泡沫很快就要結束了。對於一個產業來說,成本的高低決定了利潤的高低,因此隨著科技的發展和監管機構對安全規定、環保規定的進一步放鬆,那些對產業健康有害的、令人窒息的管控都將結束,成本也將隨之而降,健康的產業循環降結束泡沫帶來的危機。
這一切即將結束——因為汽車產業的泡沫最終將難以為繼。
(責任編輯:DF307)
最後更新:2017-07-03 17:05: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