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小米6拍攝」他為什麼要拍平淡無奇的剃頭匠?
最近我在做攝影相關的項目,陷入了一種困惑,就是全世界這麼多的攝影師,攝影愛好者,自由攝影師,專職攝影師,這麼多。他們每天產出這麼多照片,好的,絕好的,獲獎的,被稱讚的,數不勝數。在做這件事情的時候,他們到底在追求什麼呢?好,似乎也是個好無止境;而標準,似乎也沒有統一的評定。正如美沒有唯一標準一樣,照片的好壞也是不一而論的。這種事,讓我想起了《壽司之神》裏的小野二郎,他用畢生的時間追求創造完美壽司,一直在精進,而精進之路卻沒有終點。攝影師雷蕾最近和我分享的一組照片《剃頭匠》,但我看不出來他想追求的是什麼,於是有了下麵這段對話。
Q1: 介紹下照片中的這位剃頭匠吧。
雷蕾:他叫梁師傅,現在每天在成都玉林這邊擺攤。他年輕的時候曾在理發店工作,現在退休了,選擇到這一帶來擺攤,主要是因為熟人很多,也是一種老年的生活方式。梁師傅理發單價5元,每天下午要理三、四十個頭,畢竟是位老師傅了,理發的速度非常快,一個下午三十四位顧客的數量對他而言不算多。他剃頭時候的神情能看出巧熟於心和胸有成竹的自信感。
Q2: 這是梁師傅的剃頭工具嗎?
雷蕾:是的,是梁師傅的理發攤。基本上,一輛電瓶車,一個小桌板,一麵鏡子,一把椅子,一根長條凳,加上一些理發工具,就組成了他的“移動”理發攤。
Q3:為什麼會想拍《剃頭匠》?
雷蕾:想拍《剃頭匠》就是純粹想把這門手藝通過影像記錄下來。從我們父輩開始,解放初期慢慢走到現在,我們這幾代人對這個還是有很深的印象。隨著時代的發展,這樣老式的剃頭匠已經不多,雖然他們不能成為非物質文化遺產,但在我們的記憶裏,算是時代發展留下的一個印記。
Q4:你對這組照片滿意嗎?覺得好在哪裏,或者拍得不好的地方是什麼?
雷蕾:客觀地說,黑白讓畫麵更純粹,但是光線太平淡。而且拍得不夠深入,隻體現了被攝影者的表麵神情,性格和情緒沒有突出,這組照片的呈現內容要優於攝影技術。
看完雷蕾的這組《剃頭匠》,老實說,可能生活的年代不同,我並沒有引起太多的共鳴。有關剃頭匠題材的照片,晚清和民國時期也都有影像留存,和現在的差別如何,可以看看:
(1865年晚清剃頭匠,照片來自網絡)
(民國走街串巷的剃頭匠,照片來自網絡)
這兩張照片雖平實,時隔久遠,卻讓當時的情景再現眼前,讓我們看到那個時代的人的衣著、神情和使用工具,因此珍貴無比。
這也讓我想起了攝影大師杉本博司和作家王小波。衫本博司把時間比喻成了創作的工具,認為時間參與了很多作品的創作,有時甚至是最後的完成者。如果按照這個角度去理解,很多攝影作品,不論拍攝技術的好或壞,在今天已作古的時候,如果有幸得以保存和再現,誰能說它們不會是很有價值的作品呢?
另一位作家王小波,他對學習的作用理解和攝影似乎也有些異曲同工之處。他說:“學習本身可以成為一種生活方式,學習文史的目的在於“溫故”,有文史修養的人生活在從過去到現代一個漫長的時間段裏。學習科學知識目的在於“知新”,有科學知識的人可以預見未來,他的生活從現在到廣闊無垠的未來。假如你什麼都不學習,那就隻能生活在現時現世的一個小圈子裏,狹窄得很”。而攝影,將影像定格在一張張方寸之間,卻也同樣地帶著我們跨越了時間和地域,從過去走到現在,從此地流傳到各地,通過照片我們能看到和感受到,比如這組《剃頭匠》,在成都的梁師傅,此刻也正出現在你的眼前。
作為攝影師,當下在追求什麼,又或者是否能得到旁人的認可,從長遠來說似乎也都不太重要,帶著自己所理解的攝影哲學往前去精進,繼續拍著,時間可能會給出答案吧。
攝影:雷蕾,昵稱喜之狼,職業音樂人,自由攝影師,中國國家地理專欄攝影師,美國國家地理供稿,Getty Images China華蓋創意(視覺中國)簽約攝影師,圖蟲圖庫簽約攝影師
撰文:Judy
黑白的如何拍出來?
大家好,我搞到小米6的F碼,誰要了?
誰要QQ我1900651133 我有64G或128G陶瓷版 F.馬是優先購機和當天發貨
很棒《剃頭匠》。
黑白的如何拍出來?
最後更新:2017-07-05 21:31:4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