閱讀406 返回首頁    go iPhone_iPad_Mac_apple


掌管兩千億美元大佬警告:風險就在門口

摘要

在美國複蘇的很多驅動因素正在減弱之際,不斷上漲的資產價格意味著市場過於樂觀。

  盡管外界認為2008年金融危機以來,美聯儲、歐洲央行和日本央行實施的低利率和刺激措施有助市場複蘇,但TCW集團的相關人士擔心,在美國複蘇的很多驅動因素(包括衡量樓市、汽車和零售業健康水平的關鍵指標)正在減弱之際,不斷上漲的資產價格意味著市場過於樂觀。

  今年以來,股票、黃金和比特幣這幾種資產全線飆升。黃金創年內新高,比特幣三個月內翻倍,美國進入史上最長牛市。

  央行的刺激措施通常會使放貸成本下降,鼓勵借款,推動投資者在追求收入的過程中冒更大的風險。很多人擔心,在實施了多年的支持性政策後,市場已經確立了一種觀點:市場下跌時,央行會伸出援手。

  TCW集團固定收益部門CIO 、海外公司資產達1950億美元的Ted Rivelle在寫給投資者的信中發出警告:

  後周期超額的跡象持續擴大,但市場仍然堅信央行的“刺激”計劃。我們都很清楚,當市場忽視基本麵時,風險就在門口。

  全球金融危機距今已經九年,但是央行似乎還未找到一個使市場“正常化”的政策。應對危機的急救措施已經演變成永久固定,而我們被告知,“經濟增長是不可能的”。不僅如此,世界各國央行的資產負債表還在不斷擴張,其擴張速度達到每年2萬億美元,這比意大利的國內生產總值(GDP)還要高。

  自2008年金融危機以來,技術專家已經“鑄造了”價值10萬億美元的新資產負債表,但是,這些非常規的措施在提高工資和收入方麵並沒有什麼成效,它們更多的是“彌補”杠杆和資產價格方麵。

  事實證明,全球資本市場善於將新創造的信貸從一個地方轉移到另一個地方,從一類資產轉移到另一類資產。因此,央行的“刺激”計劃產生了深遠而廣泛的影響。為了提升收益率,央行將利率調整為負。但最終是什麼呢?如果沒有可持續增長的GDP和收入來“匹配”上升的資產價格和杠杆,全球各國央行行長隻能確保當經濟周期結束時,做空的交易無處不在。

  央行行長在這個周期正以最快的速度刺激經濟

  一直以來,美聯儲都在申明,利率會隨著時間而變得“正常”,但是似乎沒有找到失業率、通脹率和資產價格組合的合適位置。原因很簡單,在全球經濟適應人為的低利率和風險溢價環境之後,如果資產價格不下降,利率“正常化”就不可能。

  因此,如果美聯儲可以延遲加息而其他國家央行保持“刺激”計劃,風險交易會一直安全的持續下去嗎?這似乎是共識。然而,如果這個周期沒有結束,這將是金融資本主義曆史上的第一次。周期存在是因為央行可以暫時逃避市場的自我糾正衝動,就像打破溫度計不能給烤箱降溫一樣。這一周期下調利率的實驗教會投資者“僅僅考慮其它方麵”而不是去關注那些後周期跡象顯示出的即將到來的風險。

  以下六個跡象告訴你風險正在靠近:

  1、低利率激勵管理層利用低成本借貸回購股票等操作來套利,其結果就是,盡管利潤增長已經放緩,但是企業的杠杆率仍然在增長。美國中型投資級別公司現在總債務/EBITDA(稅息折舊及攤銷前利潤)的比率為3,一般來講這個水平就對公司的投資級別構成了威脅。

  2、高收益債券已經不足以對衝違約風險。根據曆史上較低的年度虧損調整假設,中值高收益債券相對於BBB投資級債券隻提供邊際收益溢價。我們沒有看到擴大杠杆倍數能額外增加20個基點的收益率。

  3、汽車行業已經度過了周期性的高峰。即使麵對製造商激勵付款的周期高峰(現在已經達到新車購買價格的10%以上),汽車銷售也從其平穩期開始下滑。同時,二手車市場出現“飽和 ”跡象,“蠶食”了賣方在新舊車市場的定價能力。

  美國汽車銷售受到製造商認為的激勵措施的支持

  二手車價值急劇下滑

  4、美國現在零售業從事人員比製造業要多,約占勞動力總數的11%。預計今年關閉的零售店數量將超過2018年。與此同時,由於零售業占商業地產(CRE)商場約30%的份額,所以不要期待CRE估值不會下降。

  5、10家最大的銀行:之前和現在。存在一種說法:擁有最大的銀行似乎是民族自豪感的源泉。但是事實並不是如此。最大的銀行係統代表著貸款也是最多的。在日本股市/房地產泡沫的時候,銀行在競爭中占優勢。如今,世界上最大的五家銀行有四家是中國國有銀行。

  6、新興市場主權和半主權債務利差已經“修複”至2013年中期的水平,盡管這一領域低於投資級債券的比例接近50%,接近2013年水平的兩倍。

重磅前瞻
避險資產已經蠢蠢欲動 6月8日準備迎接大行情!
投資機會

無論避險還是冒險都賺錢!今年交易很簡單?

(責任編輯:DF134)

最後更新:2017-06-18 01:14:06

  上一篇:go “黑天鵝”事件一觸即發 投資者請係好安全帶
  下一篇:go 在岸人民幣收創7個月新高 快速升值將暫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