雲集“微信封號”事件:整改之後,為何還是難逃傳銷嫌疑?
雲集微店官方微信號被封後,肖尚略稱這是“潑髒水、惡意汙名化”,兩年吸引200多萬“店主”的雲集微店,到底是一匹怎樣的“電商黑馬”?為何一直走不出傳銷陰影?
高調自曝曾被被罰近千萬、已進行整改的雲集微店,似乎仍未走出傳銷泥潭。
7月16日,雲集微店創始人兼CEO肖尚略公開發文,稱接到了濱江市場監督管理局針對雲集微店2015年下半年采用的地推銷售模式與《禁止傳銷條例》衝突,罰款958萬元,並強調這是雲集為社交電商“交學費”,已於2016年2月進行整改。
肖尚略針對微信賬號被封發出公開信。
無冕財經(ID:wumiancaijing)了解到,整改過後的雲集仍存在“經理-主管-店主”的分級模式,邀請新人加入可獲得“培訓費”及銷售分成,實際運作模式與之前還是大同小異。成立兩年吸引200多萬“店主”、月銷量達8.6億,雲集微店到底是一匹怎樣的“電商黑馬”?曾大方承認走過彎路,為何走不出傳銷陰影?
微信賬號被封, APP未受影響
目前,這兩個賬號全部曆史消息已無法查看,且無法通過微信ID搜索到,此後回複公眾號時顯示“當前公眾號因違反微信公眾平台運營規範,已屏蔽自動回複功能”,且底部菜單欄消失,但此前推送內容仍可打開。
在微信公眾號被封後,雲集官方的微博並未受到影響,並發布聲明稱,有人利用過去的處罰材料繼續惡意投訴,導致雲集微店相關公眾號的部分功能被屏蔽,並表示正與微信方麵積極溝通。
但無冕財經(ID:wumiancaijing)發現,除了微信公眾號被封以外,在微信中仍可打開商品鏈接,“雲集微店”和“雲集VIP”APP也可以正常使用。對此,雲集客服回應稱,公眾號的問題相關部門已在處理,其它運營一切正常。
“雲集微店”APP是“店主”開店、購物的平台,新人以398元起購買原價為800元/年的“雲集微店鑽石服務”即可開店,並將獲贈不同金額對應的“專享禮包”。據APP介紹,購買398元、465元、565元的套餐,分別贈送“素野心水保濕套裝禮包”、“韓後水嫩雪肌禮包”、“萬事利G20款主題絲巾”。也就是說,通過朋友邀請鏈接或自主注冊,都是398元起的開店門檻。開店後,雲集將提供選品、倉儲物流、客服、IT後台、培訓及宣傳內容等一係列服務,“店主”隻需將產品鏈接轉發到朋友圈,有人購買即可賺錢。
雲集 “店主”群截圖,圖片來自“鋅財經”。
“雲集VIP”則是給不開店的消費者購物的平台,但需要“店主”的邀請碼才能注冊。消費者在平台上購買任意商品,邀請其注冊的“店主”都將獲得傭金,而不局限於自己店鋪的商品。
雲集VIP是麵向普通消費者的購物平台。
8月10日以來,雲集官方微博繼續發布了銷售戰報、行業交流、公益活動、直播台灣美妝之旅等內容。雲集於8月16至18日的“石榴節”活動海報也通過“店主”朋友圈持續傳播,許多“店主”也依舊在自己的朋友圈、微博上宣傳產品,雲集微信公眾號的查封似乎對他們影響不大。在他們看來,雲集隻是一時遭到“抹黑”、“謠言攻擊”,這樣反而更受關注。
“雲集是和天貓、淘寶一樣的移動端購物APP,並不受微信封號影響。”一位“店主”告訴無冕財經(ID:wumiancaijing),他依然對雲集有信心,並打算更加努力賣貨,“身邊的主管、經理的收入很誘人。”
無冕財經聯係上雲集相關負責人,希望了解其與微信溝通進展、有何新規劃等問題時,截至發稿時,尚未得到對方正式回應。
“店主”數量半年翻倍
雲集之所以備受關注,與它的快速增長不無關係。
雲集微店聯合易觀發布的《2017中國社交電商大數據白皮書》(下稱“白皮書”)顯示,自雲集2015年5月上線以來,連續兩年爆發式增長,年度銷售額增速達506%,2017年5月周年慶期間銷售額同比增長696%。
肖尚略(左)慶祝雲集一周年。
去年12月,雲集獲得2.28億元的A輪融資,由凱欣資本領投,鍾鼎創投跟投。此後,雲集的銷售額繼續一路勐漲,從今年3月的2億多元飆升至7月份的8.6億元,其中,在5月16日的周年慶中,單日銷售額就突破1億。
與此同時,雲集“店主”的數量也呈倍級裂變。截至今年2月,加入雲集的“店主”數量達到100萬人,而肖尚略在8月15日的公開信中,透露了目前雲集的“店主”人數已超過200萬,數量比半年前翻了一倍,頗有成為“電商黑馬”之勢。
白皮書顯示,雲集微店過去一年平均客單價穩定在130元左右,絕大部分營收來自商品交易。雲集官網顯示,產品覆蓋美妝個護、服飾箱包、食品飲料、水果生鮮、母嬰玩具、家居生活、日用家紡和數碼電器八大類目。
然而,采用買手精選模式的雲集,SKU(庫存量單位)數量並不大。以韓都衣舍為例,雲集VIP上在售商品僅有12件,售價與天貓旗艦店相同,價格和選擇性上都沒有優勢。值得注意的是,這12件商品卻有9.9萬店主在售,但均無顯示銷量和用戶評價。
此次被微信封號後,肖尚略於8月15日再次發表公開信,強調雲集與傳銷有本質上的區別,“雲集順應共享經濟發展趨勢,眾包消費品的推廣和零售,在這個過程中推動了中國本土消費品品牌升級,帶動了農產品高效上行,正創造越來越高的社會價值。”
層級模式仍存爭議
雲集微店到底是合法經營還是涉嫌傳銷,始終未得到定論。
2015年下半年,雲集采用“合夥人-導師-店主”模式,即繳納一年365元的平台服務費,可成為雲集微店的“店主”,繼而可以邀請其他人加入成為新“店主”。“店主”邀請新“店主”滿160名(直接邀請30名和間接邀請130名),即可成為“導師”,團隊人數達到1000名,即申請成為“合夥人”。成為“導師”後,每邀請一位新“店主”加入就可獲得其繳納的365元服務費裏的170元,該“導師”的上線“合夥人”可獲得70元。
該模式被濱江市場監督管理局認定為與《禁止傳銷條例》衝突,於2017年5月開出958萬元的罰單。
7月16日,肖尚略主動曬出這份罰單,並表明已進行整改、“為探索社交電商發展交學費”的態度。
然而,雖然整改過後的雲集“店主”邀請新“店主”加入時,沒有現金返利,隻有40雲幣(購物時可抵40元)及3個月“雲集微店鑽石服務”(原價為800元/年),但實際上仍存在“經理-主管-店主”的層級模式。
雲集目前的層級模式。
對此,北京誌霖律師事務所趙占領律師在接受央廣網采訪時表示,雲集調整後的模式裏,“經理“還是從下線即“主管”和“店主”的繳費計酬,“主管”從下線“店主”的繳費中計酬,本質還是差不多。
一位“主管”向無冕財經(ID:wumiancaijing)介紹,當滿足邀請新“店主”滿100位(其中直接推薦20位)後,即可晉升為“主管”,組成自己的社群,以後社群每新進一位“店主”,“主管”均可獲得150元培訓費;此外,“主管”還能獲得一定的工資和社群收益15%的傭金。為了吸引新“店主”,該“主管”會主動提出發200元紅包,“這都是經理、主管自己掏錢發的。”
雲集一位“主管”提供的計酬模式。
該說法得到另一位知情人士的印證,據其描述,社群規模達到1000人,可晉升為“經理”,以後下線“主管”的社群裏每新進一位“店主”,都可得80元培訓費。
為此,無冕財經向雲集方麵求證,客服回應稱“成為店主後可競聘成為導師,具體獎勵在開店後培訓老師會講的。”但並未認可上述說法,在官方宣傳中也沒有明確出現以上內容。
無獨有偶,與雲集微店模式相似的創新型美食分享平台“環球捕手”賬號,也在7月底因涉嫌多級分銷而被微信封號。中國電子商務研究中心主任曹磊分析,網絡傳銷比傳統傳銷更具隱蔽性,工商管理部門監管難、打擊難,使得部分網絡傳銷分子有恃無恐,日益“壯大”。
曹磊指出,盡管新的傳銷模式多被套上不同的商業模式,但其實它的本質是不變的——通過層層分銷機製,不依靠商品盈利,而是通過發展下線和向下壓貨來賺取利潤。
版權聲明:本文由無冕財經原創,版權歸無冕財經所有。轉載時,請注明:轉載自無冕財經(ID:wumiancaijing),作者:梁楚童@廣州。如有其它需求,請聯係我們(微信號:xiaomian0504)。
最後更新:2017-08-21 17:58: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