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外匯行業刮起“監管風暴” 高杠杆麵臨下架
上周四(6月29日),英國金融行為管理局(FCA)發布聲明,稱將延遲外匯和差價合約交易(CFD)新規的實施至2018年上半年。FCA解釋稱,這一延遲與作為歐盟的超級監管機構——歐洲證券市場管理局(ESMA)的考慮有關。
當日早些時候,ESMA在聲明中對歐盟金融工具市場指令(MiFIR)第40條下的產品幹預措施表達了擔憂。ESMA稱,目前他們正在討論相關幹預措施的可能性用途、所涵蓋的內容以及實施方式,並確認這些針對CFD、零售外匯以及二元期權的措施將包括限製杠杆、客戶虧損及產品的銷售和分銷。
這就意味著,英國外匯及CFD經紀商將有更多的緩衝時間,維持目前的交易環境。然而,不可否認的是,低杠杆已經成為了全球匯市的監管趨勢。
全球外匯行業刮起“監管風暴”
去年,隨著CFD市場中企業數量不斷增加,FCA擔心更多的零售客戶在一知半解的情況下開設和交易CFD產品。FCA分析CFD公司客戶賬戶的代表性樣本發現,82%的客戶在這些產品上都遭遇了虧損。於是,在去年12月初,FCA提出了一係列措施,旨在通過限製CFD產品的風險並確保客戶獲得更好的信息來加強消費者保護。這些措施包括:
1. 經紀商必須公開客戶交易賬戶盈虧比例,以更清晰地告知CFD產品的風險和曆史交易表現;
2. 交易經驗不足12個月或以上的零售客戶,CFD交易杠杆比例不得超過1:25;
3. 所有零售客戶的最大杠杆比例不得超過1:50,而目前不少零售客戶可獲杠杆比例超過1:200;
4. 經紀商不得使用任何形式的交易和開戶贈金或優惠活動以鼓勵CFD交易。
除了CFA,整個外匯行業近期都刮起了更加嚴格的監管風潮。下表統計了去年下半年以來外匯行業的重大監管事件。再將時間線往前拉一點,便可發現早在2011年,日本金融廳(FSA)就將零售客戶杠杆降至1:25;同年,韓國金融監督院(FSS)將杠杆下調至1:10.

國內交易者或向澳大利亞平台轉移?
一般來說,杠杆越大,同樣的倉位占用的保證金就越少,可開手數便越大。也因此,收益和風險都在同步放大。對於那些“賭性”很重的非理性外匯交易者而言,FCA降低杠杆到50倍這一措施令其策略施展空間大受局限。
畢竟,50倍的杠杆實際操作起來,開倉加倉受到很大限製。它降低了交易的靈活性和資金效率利用的最大化。外匯交易最大的風險其實在於它高度的靈活性和自由度,是自由的機製導致了效率的濫用和資金係統性風險的出現。不過,喜歡冒險的交易者不會在意這樣的風險。他們追求極致,這種極致體現在開倉的最大化,以及加倉死扛的最大化利用上。
中國很多的散戶投資者就是如此。他們在杠杆交易上專業性較低,經常受到來自市場營銷層麵的非常規誘導,對收益表現貪婪,對風險缺少理解。其中,FCA限製最高杠杆對采用馬丁格爾交易策略的投資者無疑打擊最大。在該策略下,交易者每一次押錯注後都加倍賭注,這樣就需要巨大的保證金。而降低杠杆,就意味著使用這個策略需要更多的保證金。從這個邏輯來說,很多有一定冒險意識、願意承受風險博取更高利潤的投資者,會選擇放棄FCA限定的50倍杠杆,而繼續使用400倍甚至更高的杠杆進行交易。
因此,預計到明年FCA正式落實新規後,非FCA監管平台的賬戶料將會有大幅增長。有分析人士指出,如果澳大利亞監管不出現政策調整,很多代理商會開始選擇轉移到澳大利亞平台。澳大利亞金融領域監管機構為澳大利亞證券和投資委員會(ASIC)。當前,ASIC未對交易杠杆比例設限。但要注意的是,澳大利亞平台魚龍混雜的現象比較嚴重,大量的代理商向該地區平台轉移意味著投資者的資金可能會麵臨更大的風險。因此,投資者在選擇平台時務必要查清平台處於哪個監管機構的管轄之下,防止套牌假冒的經紀商;同時還要了解監管機構的最新杠杆調整政策,保證倉位安全!
(責任編輯:DF134)
最後更新:2017-07-05 15:54: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