OPEC原油供應迷失在數據濃霧之中!
據路透報道,石油輸出國組織(OPEC)通過規定各成員國產量配額,而非出口限額,來協調各成員國的政策。
自1982年3月達成第一份配額協議以來,OPEC的產量協議都是針對產量做出具體規定,而非出口。
配額--即“產量分配”的非正式名稱,適用於原油,但不適用於凝析油和其他天然氣液。
該機製最初是有效的,但因為天然氣液產量不斷上升和OPEC國家內部石油消費日益增長,現在越發顯得過時。
1980年至2016年間,OPEC的原油產量上升了31%,從2,540萬桶/日增加至3,330萬桶/日。
但同期OPEC的天然氣日產量從100萬桶增加到580萬桶,增長了五倍。
2016年OPEC內部的石油日消耗量也從1980年的260萬桶增加到900萬桶,增長了兩倍以上。
實際上,拜人口增加以及經濟越來越繁榮之賜,過去四十年OPEC本身會員國的石油消費量也創下最快增速。
1973年OPEC石油需求占全球之比僅為1.8%,到1980年升至4.1%,2015年登頂至9.9%,2016年小幅回落至9.5%。
1982年時,OPEC內部消耗了其原油產量的18%,到2016年這一比例則高達28%。
與此同時,為了從出口中獲得更高的附加價值,一些OPEC國家還重金投資於煉廠和石化廠。
據OPEC自身的數據,該組織成員國的精煉產能已從1980年的530萬桶/日增至2016年的1,180萬桶/日。
這種變化的結果就是,原油生產與OPEC出口到全球其他地區的原油和成品油的數量以及構成的相關性越來越低。
對全球供需平衡以及庫存至關重要的是扣除進口之後的淨出口,而非原油產量。
數字迷霧
分析OPEC產出數據時,還會遇到其他一些問題。
OPEC的內部消費量有著明顯的季節性特征。沙特和伊拉克在夏季要消耗大量原油和燃料油,以滿足電力和空調需求。
所以在井口產量相同的情況下,出口量和對市場的供應量在不同的時間也可能有很大差異。
相反,同樣水平的出口相關的產量水平卻非常不同,這要看煉廠的原油納入量,以及國內電廠的原油和燃油燃燒量。
沙特一直在建設燃氣電廠,以減少發電時消耗的原油和燃油。
這一政策是明智的,但同時也導致了生產和出口關係的巨大變化,並成為不確定性的又一來源。
井口產量的情況僅由相關國家所知道,並不能獨立查證而且要拖延很長時間才會報出來,這使情況更加混亂。
作為回應,一係列商業船舶追蹤服務已推出,基於船舶自動識別係統(AIS)的信息播報,實時估計出口量。
與其他商業船隻一樣,油輪必須配備AIS設備,連續廣播關鍵安全數據,包括船舶的位置、速度、航向、目的地、裝載的貨物、外形尺寸和船舶吃水程度等。
通過交叉檢查其他來源的數據,包括港務局和提單等,AIS數據可以用來估算出口的原油和其他成品油的數量。
湯森路透有自己的船舶追蹤服務,但包括Kpler在內的獨立船貨追蹤公司亦估算石油流動情況。
任何的模式下,估算對於把AIS數據轉換為出口量所做出的假設非常敏感。
但AIS數據可實時獲得,因此許多分析師仰賴出口估算,而不是等待政府的產量數據來追蹤OPEC正在供應的石油數量。
由於分析師和交易商難以讓政府的產量和出口數據與根據船舶追蹤所得的商業出口估算一致,因此結果一直讓人困惑不已。
最終,分析師和交易商在乎的是OPEC成員國向市場供應的原油和油品的數量和構成。
但OPEC當前的協議側重井口產量,這既不能驗證、也不是特別相關,隻能讓市場去搞清楚到底如何換算成石油供應和庫存。
未來,OPEC成員國或許會願意把側重出口並扣掉國內消費的協議看做是較為簡單且透明的衡量依據。
(責任編輯:DF134)
最後更新:2017-07-13 15:54:4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