萊特幣4天漲90% 創始人:我沒有多少幣
摘要
在比特幣價格衝擊到3000美元略有回落之時,沉寂了5年的“第二大虛擬貨幣”突起。
在虛擬貨幣領域,萬事皆有可能。
在比特幣價格衝擊到3000美元略有回落之時,沉寂了5年的“第二大虛擬貨幣”——萊特幣突然異軍突起。根據數字貨幣交易平台OKCoin的行情數據,今年4月開始,萊特幣價格一路攀升,直接從6月16日的200元人民幣左右拉升到19日晚間的384.99元,漲幅超過90%,其中6月17日單日漲幅達到38%。
萊特幣創始人李啟威(Charlie Lee)接受了澎湃新聞的專訪,他表示,這是包括他離職Coinbase、專注於萊特幣開發在內的多方麵因素造成的,“對於萊特幣來說,這是一場完美的風暴”。
“與比特幣互為補充”
畢業於麻省理工學院,美籍華人李啟威在穀歌工作期間受到比特幣的啟發,基於同樣的去中心化數字貨幣原理開發了萊特幣。相對於比特幣,萊特幣的交易確認速度較快,2.5分鍾產生一個區塊並產生一定的萊特幣獎勵給“礦工”,而比特需要10分鍾,此外,萊特幣的預期總數是8400萬個,而比特幣在2040年達到的峰值是2100萬個。
當問及萊特幣與比特幣的區別時,李啟威表示,他萊特幣在去中心化、安全、速度和費用方麵的追求與比特幣不一樣,比特幣還是將去中心化和安全性做到極致的虛擬貨幣,萊特幣在這方麵可能不如它,但是速度更快,價格更加便宜。
“所以萊特幣應該是比特幣的一種補充,共同帶動全球對數字加密貨幣價值和支付功能的探討,”李啟威說,“兩個貨幣網絡是互聯互通並且很快捷的,可以隨時轉換兩種幣,無縫銜接。”
李啟威介紹,目前萊特幣網絡一共被挖出5160萬個幣,占到總數的一半以上。
經曆一番上漲,目前,萊特幣總市值超過20億元人民幣大關,達到了全球數字資產排行榜第4位,而上周三時,萊特幣仍舊位於第7位。
對於上漲的原因,李啟威分析稱:“我覺得部分原因是我從Coinbase辭職,專注於萊特幣研發,此外,歐洲比特幣交易所Bitstamp6月19日開始交易萊特幣,以及比特幣麵臨的分叉擴容問題還沒有解決,也有一些影響。”
由於比特幣係統運行速度不高,需要擴容,所以催生出“硬分叉”和“軟分叉”的爭議,還沒有得到最終解決方案。其中,硬分叉是指在原有的鏈的基礎上,增加一條新鏈,而軟分叉是指有區塊鏈層麵沒有分叉的鏈,隻是在新規則下暫時產生不合法的區塊。而萊特幣已經擴充了網絡容量,短期內很多人看多。
“我跟中本聰不同,我沒有多少幣”
值得注意的是,“比特幣之父”中本聰一直采用匿名,至今無人知曉他的真實身份,而李啟威從2011年開發萊特幣開始,身份就是公開的。值得一提的是,李啟威的哥哥李啟元也是幣圈人士——比特幣中國的CEO李啟元。
當被問到身份公開是不是太容易被心懷不軌的人找到時,李啟威表示,與中本聰擁有100萬個比特幣不一樣,他手上的萊特幣不多,“離一百萬差遠了,其中每個萊特幣都是我自己挖來的,或者是從交易所買來的。”
這一說法得到了一位幣圈人士的認同,“源代碼都看得到,他的確沒幾個幣,估計這種等級的人士,已經看破紅塵,到了一定境界了。”
李啟威表示,他離開Coinbase主要是因為他覺得已經在那裏收獲了很多,需要做些改變,“我覺得是時候把我的關注點放到萊特幣上了,我想看看它能走多遠。”
Coinbase是世界上最有影響力的數字資產交易所之一,常年交易產品有比特幣、萊特幣、以太幣和其他數字貨幣,可以用32種流通法幣交易,目前Coinbase已經在190個國家實現了交易,獲得過紐約金融服務部門的比特幣牌照。2013年7月,當時在穀歌當軟件工程師5年、已經開發了萊特幣的李啟威加入了Coinbase,又在四年之後為了萊特幣離開。
說到與成千上萬的虛擬貨幣相比較,他怎麼看待萊特幣,李啟威表示,並不覺得萊特幣與其他幣是競爭關係。“這不是勝者為王,敗者為寇”,李啟威說,留給不同數字貨幣發展的空間還很大,而不同的貨幣會被用在不同的用途,“比特幣具有價值儲存手段,萊特幣用在支付上,而以太幣用來為其他應用提供服務。”
也有人擔心萊特幣的價值不受認可,應用太少。一位資深幣圈人士對澎湃新聞表示,相較於比特幣,萊特幣的生態不完善,也沒有什麼好的應用出現,萊特幣社區活力不足。
但這並不影響交易的火爆。從萊特幣的交易區域來說,中國交易所交易量大,幣價也略高於國外交易所10-30元人民幣。
根據OKCoin幣行的數據,6月19日24小時內,萊特幣交易量最大的交易所還是中國的幾家——OKCoin幣行、火幣網、幣創網等,都有超過400萬個幣的交易,國外的交易所如Bitfinex、Coinbase分別有46萬和110萬的交易量,比特幣中國的交易量不算高,為11.56萬。
(責任編輯:DF307)
最後更新:2017-06-20 11:14: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