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出京東:京東金融與銀行聯姻背後
財經決策第一號:ENNweekly(«長按可複製)
文/《財經國家周刊》記者宋怡青
8月14日,京東集團發布2017年第二季度財報。其中,最引人注目的消息是,京東金融已經完成重組,從股權結構上和京東集團完全脫鉤,變身一家純內資企業。
京東金融重組協議的簽署,曾經在今年3月引發熱議,此刻當靴子終於落地,人們驀然發現,不久前疾風驟雨般與一大批銀行簽署戰略合作協議的京東金融,實際上是為走出京東自立門戶積聚強大的勢能。
“不可能完成的任務”
網上曾經流傳這樣一個段子,如何攪黃與一家銀行的合作?答曰:業務橫跨三個部門就行了。
然而,京東金融在結盟中國工商銀行時,卻完成了不可能完成的任務——“我們此次跟工商銀行的戰略合作橫跨了其15個部門,談判僅用了不到2個月時間,效率可謂空前。”京東金融集團金融科技事業部總經理謝錦生提到此次合作,驚訝於銀行的效率。
今年四大行相繼擁抱互聯網巨頭,成為輿論焦點。以往高高在上的銀行與生勐的互聯網企業仿佛“天敵”。世殊時異,如今四大行與“BATJ”的戰略合作標誌著雙方改弦更張,進入了融合協作的新態勢。
在此背後是新一輪金融科技製高點“爭奪戰”,以往被視為“追隨者”的京東金融悄然跑在了前列。
據《財經國家周刊》統計,在“BATJ”與銀行的合作中,京東金融可謂贏了“大滿貫”。其合作對象既有俗稱“宇宙行”的中國工商銀行,又有光大、招商這樣的全國股份製商業銀行,甚至還有區域性的城商行、農信社以及包含海外金融機構的亞聯數據。公開數據顯示,京東金融已與400多家銀行達成合作。
從最早提出“Fintech(金融科技)”概念,到分拆獨立,再到構建起最為豪華的銀行“朋友圈”。京東金融從未放棄探索自己的發展路徑——以數據和科技為核心競爭力,為金融機構和非金融機構提供全鏈條的、模塊化的基礎設施服務。
如今,金融科技概念異常火熱,成為許多互聯網金融企業的轉型方向,甚至行業整肅之下的避風港。在這波熱潮中,京東金融為什麼能獲得青睞,拔得頭籌?
“領跑者”
北京,亦莊,地鐵經海路站。夏天的燥熱讓街上略顯空曠,京東總部的三幢高樓比鄰而立。2016年底,就是在這個略顯偏僻的地方,16家銀行高管齊聚考察金融科技。
A座17樓,記者在這裏見到了謝錦生。
2016年8月的一天,謝錦生被叫到了京東金融CEO陳生強的辦公室。陳生強告訴他,要牽頭成立一個新一級部門——金融科技部。這個部門的主要任務就是,整合京東集團和京東金融所有業務板塊資源,對外輸出金融科技整體解決方案。
接到任務的謝錦生,隻說了一個字:好。
“新部門不是單打獨鬥,背後站著京東金融八個業務板塊能力的支撐。”談起牽頭新部門的魄力,謝錦生這樣解釋,“商業模式就像移動端一樣,也需要一個版本、一個版本的迭代。京東金融的迭代,靠的都是金融科技這塊‘起跳板’”。
一個月後,金融科技事業部正式成立。金融科技部成立之後,京東金融與銀行的聯姻也呈現整體加速態勢。
今年6月16日,京東金融與中國工商銀行簽署業務合作框架協議,引發業內廣泛關注。緊接著在 6月29日,京東金融又聯合華夏銀行、上海銀行、北京農商銀行、廣州銀行推出了“白條”聯名卡。7月6日,京東金融聯合招商銀行信用卡中心,推出業界首張以“信用”作為主題權益的聯名卡——招行小白信用聯名卡,代表著京東金融的小白信用已經融入金融體係。
除了與股份製銀行的合作之外,京東金融與山東城商聯盟簽署戰略合作框架協議,合作版圖下沉到城市商業銀行。7月20日,京東金融又與廣東農信進行了戰略合作協議的簽署。
自此,京東金融實現了與大型國有商業銀行、股份製商業銀行、城市商業銀行和農村金融機構合作的全麵落地。
中央財經大學金融學院教授郭田勇在接受本刊記者采訪時表示,傳統金融機構在利率市場化與互聯網金融的衝擊下,麵臨巨大的轉型壓力,它們比以往任何時候更加需要與互聯網公司合作,也抱著更大的預期。
工行董事長易會滿就公開表示:“金融科技的創新正在加速重構銀行經營發展的模式,和市場格局競爭。不積極創新轉型的銀行危險了。”
在變革求生存的道路中,取長補短變成了銀行業的共識。換句話說,銀行希望與金融科技公司合作,為其差異化轉型留出寶貴的資源和時間。
這,恰好也與京東金融的戰略定位相契合。
吸引力
從本輪京東金融與銀行的合作內容來看,金融科技手段最先落地的依然是獲客引流、基於用戶畫像的場景營銷和大數據風控,後續會在此基礎上進一步向其他業務條線滲透。
獲客引流,是銀行與京東金融合作的重要觸發點。越來越多的年輕客戶群生活在互聯網上,和傳統銀行的觸點極少。
光大銀行電子銀行部總經理楊兵兵與本刊記者交流時表示,此前銀行獲客渠道主要是櫃麵、網銀、手機銀行等自有渠道。通過合作引流,他行客戶規模增長效果顯而易見。據悉,傳統銀行信用卡獲客成本大概在100-300元左右,但是跟京東金融合作,成本可以降至一半。
但是,謝錦生並不滿足於此。他表示,京東金融與銀行信用卡業務的合作,是一個持續深入的過程。獲客,僅是其中簡單的一步,後續合作是如何利用大數據做好風控,減少人工介入的必要性,提高運營處理的流程效率,降低成本。
基於用戶畫像的場景營銷,是本輪銀行轉型的競爭焦點,這恰好是電商所擅長的。在本刊記者的采訪中,銀行人士都表示,希望把金融服務從網點、手機銀行、網上銀行的自身渠道,延伸到合作夥伴的場景中。
謝錦生表示,現在銀行產品都很全麵,但是需求也不停變化。“客戶去銀行不想簡單的挑產品購買,而是希望銀行能提供一個適合自己的產品。”
他給記者舉了一個例子——存款證明,以往客戶在櫃台辦完就走,互動性很差,客戶價值沒有得到挖掘。
“如果把存款證明放到手機客戶端,銀行提供郵寄服務,客戶就會感到服務的方便。”謝錦生把手攤開,畫了一個圓,“如果更進一步,把存款證明放在客戶出國的場景下,就可以挖掘外匯兌換、商品退稅等一係列服務需求,為客戶提供完整的出國金融服務指南。這就是京東金融與銀行合作的價值所在。”
業務拓展固然很重要,但是從線下轉戰線上,如何應對網絡欺詐風險,成為銀行轉型必須要解決的問題。
“傳統銀行麵對的主要是信用風險,網絡欺詐是互聯網業務開展中麵臨的主要挑戰。”楊兵兵在接受《財經國家周刊》記者采訪時表示,“銀行目前的反欺詐規則更多是基於銀行內部數據形成。譬如,某客戶連續向一個陌生賬戶轉賬,銀行為了防範風險,基於規則進行攔截,然後致電客戶核實信息。雖然防範了風險,但是也可能影響了客戶體驗。”
楊兵兵表示,銀行為了確保客戶資金安全,投入了大量的資金和資源,同時也願意與京東金融這樣反欺詐能力很強的平台開展合作。
的確,作為一個電商平台,從誕生之日就麵臨反欺詐。京東金融風險管理部總經理沈曉春介紹,京東金融依托京東龐大的用戶和交易量數據以及關聯外部合作夥伴數據資源,通過多維度建模形成了安全魔方產品,能夠實現對申請欺詐、信用欺詐、賬戶盜用、洗錢、羊毛黨、虛假交易等行為的有效防範。
記者了解到,京東反欺詐數據的細節,甚至包括同一個用戶買東西是先看購物車,還是先看優惠券頻道。
“一下子到購物車的,則欺詐風險較大,因為他根本不去比價,有可能是欺詐性風險套現的個案。”沈曉春說,京東金融可以通過現有的數據,判斷一筆交易背後的眾多邏輯。
獨立的“富二代”
近日,高盛發布的《金融的未來:中國金融科技崛起》報告顯示,金融科技公司重塑了中國消費者的支付、借貸和理財的方式。大量科技與金融跨界融合的公司,諸如京東金融、平安,已經顯露鋒芒,讓金融服務變得更便利、普惠。
合作不是一蹴而就的,雖然京東金融與銀行“月圓花好”,喜訊頻傳。但是隨著合作的深入,困難也隨之而來。
謝錦生沒有回避困難和問題。他坦言,困難主要集中在兩方麵,其一,如何將現有的能力創新成產品。“現有的產品拿去跟銀行合作,需要考慮到數據安全、用戶隱私、風險隔離等,這需要不斷的創新、突破。”
其二,傳統金融機構都有非常成熟的管理機製、業務流程和風險控製,接受一些新模式本身就是挑戰。“這就需要我們站在對方的角度考慮問題,爭取雙方業務的有效結合。”
楊兵兵也表示,目前京東金融與銀行的合作更多是停留在商業模式、流量運營、營銷合作上,再往前發展,二者考慮就是產品、平台間的合作,越深入金融的核心,就會發現越專業,也越困難。
隨著與銀行合作的深入,京東金融即將迎來四周歲的生日,也終於自立門戶。京東金融的起步是依托京東電商積累的客戶數據,離不開集團的扶持和保駕護航;京東金融的第二次蛻變,則是拆分重組,從法律關係上走出京東獲得“獨立”。
按照坊間頗有市場的觀點,京東金融頭上的“富二代”的光環正在逐漸消逝,與京東集團漸行漸遠,想為自己裝上金融科技的芯片,在一個前麵沒有任何成功參照的領域,折騰出一個新世界,它能夠做成嗎?能跑贏那些競爭對手嗎?
陳生強曾經明確表示:“京東金融一定先要依靠京東集團發展起來,但如果永遠依靠京東,那隻是個‘富二代’。對我和京東金融來說,做個‘富二代’沒什麼意思。”正因為渴望擺脫“富二代”的光環,讓自己真正成長為一家獨立的、世界級的偉大公司,這一強烈的企圖心,才促使京東金融無比堅定地要進行轉型革命,以前所未有的開放姿態熱情擁抱銀行業。
或許正如陳生強所說,京東金融要做的是走別人沒走過的路;要看的,是別人沒看過的風景。
任何事宜請後台留言
喜歡的朋友請多多分享
最後更新:2017-08-21 11:14:5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