閱讀167 返回首頁    go iPhone_iPad_Mac_apple


路由器硬盤C0值高怎麼辦?C0值居然等於C1值!請教大神,求助攻城獅

今天閑來無事看了硬盤的SMART信息,ID為192,名稱為Power-Off_Retract_Count的參數當前值居然是1867;而ID為193,名稱為Load_Cycle_Count的當前值居然也是1867,我就查了一下,原來這個通常被叫做C0值和C1值,看了別人的圖我的C1值出奇的低,而C0值別人通常隻有2位數而我的卻和C1值相等。有文章對這兩項參數的解釋如下:

  C0(192)斷電返回計數 Power-Off Retract Count
  當計算機關機或意外斷電時,硬盤的磁頭都要返回停靠區,不能停留在盤片的數據區裏。正常關機時電源會給硬盤一個通知,即Standby Immediate,就是說主機要求將緩存數據寫入硬盤,然後就準備關機斷電了(休眠、待機也是如此);意外斷電則表示硬盤在未收到關機通知時就失電,此時磁頭會自動複位,迅速離開盤片。 
  這個參數的數據值累計了磁頭返回的次數。但要注意這個參數對某些硬盤來說僅記錄意外斷電時磁頭的返回動作;而某些硬盤記錄了所有(包括休眠、待機,但不包括關機時)的磁頭返回動作;還有些硬盤這一項沒有記錄。因此這一參數的數據值在某些硬盤上持續為0或稍大於0,但在另外的硬盤上則會大於通電周期計數(0C)或啟停計數(04)的數據。在一些新型節能硬盤中,這一參數的數據量還與硬盤的節能設計相關,可能會遠大於通電周期計數(0C)或啟停計數(04)的數據,但又遠小於磁頭加載/卸載計數(C1)的數據量。 
  對於固態硬盤來說,雖然沒有磁頭的加載/卸載操作,但這一項的數據量仍然代表了不安全關機,即發生意外斷電的次數。

 

  C1(193)磁頭加載/卸載計數 Load/Unload Cycle Count
  對於過去的硬盤來說,盤片停止旋轉時磁頭臂停靠於盤片中心軸處的停泊區,磁頭與盤片接觸,隻有當盤片旋轉到一定轉速時,磁頭才開始漂浮於盤片之上並開始向外側移動至數據區。這使得磁頭在硬盤啟停時都與盤片發生摩擦,雖然盤片的停泊區不存儲數據,但無疑啟停一個循環,就使磁頭經曆兩次磨損。所以對以前的硬盤來說,磁頭起降(加載/卸載)次數是一項重要的壽命關鍵參數。 
  而在現代硬盤中,平時磁頭臂是停靠於盤片之外的一個專門設計的停靠架上,遠離盤片。隻有當盤片旋轉達到額定轉速後,磁頭臂才開始向內(盤片軸心)轉動使磁頭移至盤片區域(加載),磁頭臂向外轉動返回至停靠架即卸載。這樣就徹底杜絕了硬盤啟停時磁頭與盤片接觸的現象,西部數據公司將其稱為“斜坡加載技術”。由於磁頭在加載/卸載過程中始終不與盤片接觸,不存在磁頭的磨損,使得這一參數的重要性已經大大下降。 
  這個參數的數據值就是磁頭執行加載/卸載操作的累計次數。從原理上講,這個加載/卸載次數應當與硬盤的啟停次數相當,但對於筆記本內置硬盤以及台式機新型節能硬盤來說,這一項的數據量會很大。這是因為磁頭臂組件設計有一個固定的返回力矩,保證在意外斷電時磁頭能靠彈簧力自動離開盤片半徑範圍,迅速返回停靠架。所以要讓硬盤運行時磁頭保持在盤片的半徑之內,就要使磁頭臂驅動電機(尋道電機)持續通以電流。而讓磁頭臂在硬盤空閑幾分鍾後就立即執行卸載動作,返回到停靠架上,既有利於節能,又降低了硬盤受外力衝擊導致磁頭與盤片接觸的概率。雖然再次加載會增加一點尋道時間,但畢竟弊大於利,所以在這類硬盤中磁頭的加載/卸載次數會遠遠大於通電周期計數(0C)或啟停計數(04)的數據量。不過這種加載/卸載方式已經沒有了磁頭與盤片的接觸,所以設計值也已大大增加,通常筆記本內置硬盤的磁頭加載/卸載額定值在30~60萬次,而台式機新型節能硬盤的磁頭加載/卸載設計值可達一百萬次。

難道我從來沒有安全關機過嗎?我的硬盤休眠功能是關閉的,而路由器由於初期係統不穩定導致經常的自動重啟、無響應需要拔電源要說有100次我信,要說有1000次我還真沒法說服自己。

路由器硬盤型號是昱科的HUH728080ALE600。這款硬盤在倒置的時候會發出咯咯的響聲,而R3D設計的安裝方式正是倒置。


文章引用自https://blog.csdn.net/tody_guo/article/details/50768823

最後更新:2017-08-31 22:14:28

  上一篇:go 下載東西時候小米路由器3的CPU負載一直100%
  下一篇:go 小米路由器3g電信定製版的區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