閱讀398 返回首頁    go iPhone_iPad_Mac_apple


特斯拉國產化?本土生產依然是進口車

前段時間,汽車圈裏最大的新聞莫過於“特斯拉將在上海自貿區建廠”。近兩年來關於特斯拉國產的新聞可謂是此起彼伏,從2015年埃隆·馬斯克二度訪華,到2016年上海電氣在上海臨港開發區組建合資公司的傳聞,再到今年6月傳出的一張上海市政府和特斯拉的簽約會議照片,每一個傳聞似乎都有實錘,但特斯拉始終沒有出麵肯定,此番自貿區建廠的傳聞特斯拉卻罕見的也未否定,看來這次實錘確實能落地。不過問題也來了,在上海自貿區國產化的特斯拉,還能算進口車嗎?

1

據悉,特斯拉擁有上海自貿區工廠100%股權,而不是傳統的合資模式。因此,25%的進口關稅特斯拉還是要繳納的,盡管生產地域位於中國境內。

其實這次的建廠傳聞並沒有實錘,特斯拉和上海市政府雙方均未承認這一傳聞(但也未否認),這和目前國內的特殊形勢有關,這個實錘也隻有雙方發表聯合聲明時或許才能得到最終確認。

2

特斯拉是不是真的要在上海建廠?所謂無風不起浪,如果沒有足夠的證據,一些媒體也不會爆出那麼料來,但中國政府方麵和特斯拉都沒有公開建廠的計劃進度,最快估計也要到年底才能有具體消息對外公布。

值得注意的是,美國總統特朗普將在11月來華訪問,特斯拉項目或許也在雙邊討論交流的範圍之內。但和一般合資車企不同的是,未來的特斯拉上海工廠是完全獨資的——這可以說是開辟了國外車企入華的全新模式。要知道此前我國政府以政策法規的形式限定了外資車企入華必須和本土車企進行合資,特斯拉的獨資建廠若沒有更高層的推動和提倡,在現有思路和法規下根本不可能實行。

這一轉變或許也體現了中國政府的轉變:一方麵,類似於特斯拉的合作建廠模式很可能成為我國自由貿易區的新方向;另一方麵,也表明了中國大力發展新能源市場的決心。

2016年,中國新能源車總銷量超過35萬台,儼然已經成為世界上最大的新能源汽車市場。按照相關規劃,2025年中國市場新能源汽車銷量將達到700萬台。據外媒報道稱,中國計劃最早於明年取消對自貿區內外資電動車業務持股的限製,加上已經籌備地如火如荼的雙積分政策,中國的新能源汽車市場的繁榮是可以預期的。

3

隨著具有親民售價的特斯拉Model 3的上市,特斯拉收獲了大量的訂單,但是僅靠“借用”通用的生產線,顯然滿足不了全球市場的需求。Model 3目前的產能是約5000輛/周,然而今年整個第三季度,Model 3隻生產了260輛——這落後了100年的產能一度讓很多人質疑特斯拉是不是在借賣車行騙?其實對於特斯拉本身來說,如此低的產能造成的經濟損失也不可估計,更急需尋找合適的生產地擴充產能。

因此,在中國新能源汽車市場蓬勃發展的環境下,身居新能源汽車領軍地位的特斯拉布局中國是必然的,而且在特斯拉之後,沃爾沃旗下的Polestar也將原本的性能車定位改為新能源方向,借著母公司吉利的優勢布局在華生產。

那麼,特斯拉為什麼不選擇合資而是選擇了獨立建廠?

其實早在2015年,特斯拉投資及政府關係總監就曾造訪力帆集團,長安汽車總裁朱華榮也曾飛往美國加州拜訪馬斯克,然而這些曾引發外界遐想的一連串特斯拉與中國車企的親密舉動最終都不了了之,最主要的原因在於特斯拉提出的國產條件實在太過苛刻,國內車企在製造工藝、技術甚至最擅長的營銷方麵都無法與特斯拉達成共識。更何況,特斯拉還不想向其它企業透露其電動車領域的獨門技術。

特斯拉如能在上海獨立建廠,就不必擔心關鍵技術的泄漏問題了。更重要的是,雖然會被收取25%的進口關稅,特斯拉未來如能大幅提升在華銷量,又省去了跨洋運輸的時間和金錢成本,利大於弊是肯定的了。

特斯拉上海獨資工廠一旦建立後,必將開啟我國自貿區的發展新模式,日後很有可能會有越來越多的車企來效仿特斯拉的案例,而他們也必須滿足一個前提——帶來真正切合中國市場發展需求的產品,比如現在熱議的Model 3。

而對於消費者來說,國產後的特斯拉是否能在售價上貼合國人期望,才是最重要的——同樣是國產車型,特斯拉的競爭力未必敵得過曆史悠久沉澱深厚的ABB。即使順利入華實現本土化生產,特斯拉未來要做的事依然還有很多。

最後更新:2017-10-25 11:40:31

  上一篇:go 雷克薩斯LS 內飾堪比奔馳,不過價格將是硬傷!
  下一篇:go 特斯拉想來中國辦個廠 還得川普出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