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朋友圈,我終於看清了你的真實麵目
朋友圈裏的朋友越來越多,每天打開來,發現這裏像一個24小時不斷電的街市,總有人在路上狂歡,有人在悲歡離合,有人在擺攤叫賣,有人在潛水觀望。
伴隨著它成為一個全民通道,各種聲音也隨即發出。曾經看到過很多篇關於微信朋友圈的文章,有的說自從關閉了朋友圈,腰不疼了腿不酸了,人也精神了,可以有很多時間做更多事情;有的說不發朋友圈的人是心機深的人,因為不想輕易暴露自己的想法和行蹤;還有的說看了女朋友的朋友圈,覺得太貴追不起的;有的人覺得發朋友圈的人都是瞎顯擺,還有的人駁斥說發個朋友圈怎麼了,你覺得別人顯擺,是因為你心裏酸。
總之,微信本身已經成了一個熱議話題,正方反方各執一詞,好像每個人說的都有點道理,又好像不完全正確。其實無論把微信妖魔化,還是宣揚這是突破性進步的,都過於片麵。微信就是微信,它本質上就是起源於一個社交工具,而伴隨著不斷地深入發展,慢慢融入了很多人的生活,就像我們穿衣服,開始就是為了保暖,後來又追求各種層出不窮的效果一樣。
不得不說,微信確實改變了我們的生活。
首先,把人際關係變簡單了。
你直觀地感受得到你跟“朋友們”的相處模式,它可以變得更直接,不加掩飾。以前我們跟別人交流,多是電話,短信,甚至是麵對麵,這些方式讓你看不到一些微妙的關係變化,比如你即使不喜歡一個人,也可以麵帶微笑,握手告別,轉身才敢撇嘴。
而在微信裏,你發的消息可能對方基本不理你,朋友的朋友圈可能悄悄把你屏蔽了讓你看不到了,你卻渾然不知,還有一言不合就拉黑的,幹脆跟你公開絕交了;這些簡單直接的方式,讓你感受到了不加掩飾的區別對待。所以,連朋友圈的朋友,都被劃分了等級,區別對待。這種以前隻在心裏琢磨遠近的關係,現在可以直接公示於眾了。
與此同時,微信也把人際關係變複雜了。
中國漢字和漢語的博大精深,從那些神奇的語氣助詞裏就能提現得淋漓盡致了。在微信裏,嗯和嗯嗯不一樣,哦和哦哦也不一樣。於是,微信的溝通,有時候又變得更複雜了,它再也不是你麵對麵,簡單地用杜鄉般的微笑表達親切,而正是由於缺乏麵對麵交流當中眼神,表情,語音語調以及氣場等重因素集合起來的暗示作用,要通過單一的語言形式來表達,達到同樣的溝通效果,便更加困難。稍不留神,對方可能就會覺得你“不大對”。
對於這樣一個讓人又愛又恨的新生事物,要跟它和平相處,還真不容易。我們的時間被它占有,我們的心情被它左右,我們的朋友,也被輕易地劃成了三六九等。還有那些爆炸式的信息,於無形中將我們淹沒了。很多人,每天習慣性地刷著朋友圈,看著各種新聞雜感,不知不覺都覺得時間過得更快了,甚至有點懷疑自己感受到了相對論的力量。
跟微信相處的六年中,我感受過以上所有問題,可謂憂喜參半。回顧此時,才終於知道,花了時間這個學費,才能看清某些事物的真麵目。
不要指望碎片化的學習方式能讓你成就什麼才能。蜻蜓點水,永遠構建不起堅固的大廈。
在這個內容付費的時代,很多普通人都一夜成了“大牛”,進而一夜暴富了。無論是新中產推崇的邏輯思維,還是某領域內那些異軍突起的知識領袖(如李叫獸,彭小六),這些人似乎都有千千萬一唿百應的追隨者。
我曾經也跟風聽了一陣子邏輯思維,每天早晨羅胖都會發布60秒短評,定期會有係列講說。聽過一陣子,慢慢放棄了,因為他所總結的東西,你當時覺得特別有道理,但永遠停留在聽的階段,因為他架構思想和總結知識的能力,你永遠學不到。
這就像一棵樹,枝繁葉茂,你站在樹下可以乘涼,但是走出去,外麵依然驕陽似火。他們本身擁有的是知識,而傳遞思想的過程是個技能,看到了別人的技能,永遠不等於學到了知識。
一個朋友也曾向我抱怨,他入了幾個讀書群,一群求知若渴的青年們,每天相互鼓勵,分享書單和心得,覺得渾身激動興奮。可過了一段時間,發現自己沒有任何提高,因為有的人一年可以讀100本書,可裏麵多是關於如何學習,如何轉換思維的書籍。
我突然明白了他的怨言所在,這就像我們在大學四年裏,學習專業知識是次要的,因為沒有幾個人畢業還從事所學的專業,即使有,工作實際跟書本知識又是差了十萬八千裏。而我們在大學裏,應該學習的是如何學習。
當從象牙塔走出來,最應該具備的是學習的能力,知道如何去學習。過多依賴書本裏講的轉換思維,學習怎樣學習,你可能永遠學不會任何東西。這有點像每天都在品評哪個磨刀石好看一樣,自己不磨刀,哪會知道什麼是好的磨刀石。
因此我不再迷信微信上那些大V的說辭,他們的思路可以給你的想法、一些啟示,但這都是餐後甜品。真正的大餐,隻能通過自己從最經典,最基礎的論述中獲取。
別人說得再好,對你隻能是點撥。思維能力本身是一項技能,技能唯有通過自己不斷地訓練才能獲得,這就像吃維生素不能代替吃飯一樣。
刷微信不是理由,卻是個信號。
麵對站在你麵前還在刷微信的人,如果你還在跟ta談朋友,還是趁早斷了吧。
一個人在你麵前處理手機的方式,確實可以體現關係的先後地位。一個人在跟老板說話時,永遠不會一邊刷微信,因為ta不敢;在跟客戶說話時也不會一邊刷微信,因為ta不好意思;在跟相熟的朋友聊天時,也不會一邊注視著手機,因為在乎麵前的對話。可是如果一個人連約會時都不能集中精力麵對你,那也別指望以後會認真聽你說話了。
關於秒回的話題,我這樣看:
不如把聲音提醒關了吧,你沒有秒回,天不會塌下來,你也不會損失一個億。
我也跟許多人有同樣的感覺,發出去的信息,如果長時間得不到回應,心裏會很不爽,覺得對方明明就是不當回事。因此總有人拿會不會秒回說事,什麼對方不在乎你了,他不愛你了,你不重要了……等等。
事實上,是否秒回,跟回複的態度完全是兩回事。故意不想回你的,跟當時沒看到延誤了回複的,就像裝睡和不小心打了個盹一樣,區別很明顯。所以就算秒回了,給你個敷衍搪塞,一樣沒用。
而如果你是那個作死自己也要秒回,討對方開心的,本人倒是想提醒一句:不停地被消息提醒打斷,會讓人的思路產生習慣性中斷,時間久了,連集中精力都不會了,這樣的害處遠遠大於你沒有秒回一個閑聊人的消息帶來的後果。不過有人戲稱,每次看到消息提醒,打開來一一回複的時候,有種皇帝批奏折的感覺,這種自嘲也是夠了,你比皇帝還忙嗎?
我們平時的時間已經碎得不能再碎了,你再秒回,也變不成救世主;你再期望秒回,對方也不會為你改變。所以還是省省吧,這些無不是自尋煩惱罷了。
其實微信作為一個工具,本身是沒有好壞之分的,我們如何對待和使用它,造就了它對我們到底有利害之分。就像王陽明心學所闡釋的一樣,世界萬物的客觀存在本無對錯,是我們如何對待它,決定了它的對錯。一顆金子,放在手裏是財富可以救人,放在胃裏就是毒藥可以殺人。
當我們可以跟朋友自由地表達情感,無論是什麼情感,這就是一定程度上的自由和疏散;而太在意別人眼中的自己,被朋友圈對待你的方式所左右,這就是束縛和控製。
微信可否成為手裏的金子,看我們怎麼用它和對待它。它可以讓我們了解遠方朋友的安好,它讓我們隔空感受朋友分享的快樂,也可以遠隔千裏看到家人的微笑。想想這些美好,是決不應該苦行僧般地拋棄微信。
不過比起為它所困,我們更應該做微信的主人,掌控自己的生活,掌控跟朋友圈相處的方式,而不是被它所控製。如此,何樂不為呢?
作者:雨瀟瀟,浙大小碩一枚,喜歡文史哲的理科生。工作時跟人和數字打交道,業餘時跟書和文字做朋友。相信心態決定生命狀態,所述文字都藏在精致小號裏,歡迎關注。
大事|小事|趣事|軼事|時事
關注曆史,弘揚文化
不忘傳統,開創未來
最後更新:2017-10-08 12:04: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