閱讀482 返回首頁    go iPhone_iPad_Mac_apple


川菜蒸魚秘訣:如何去掉土腥味又能保留魚肉鮮美?

蒸魚的難點,除了保留魚原汁原味的鮮美,還要最大限度的去掉泥土的腥氣。如何做到呢?我們慢慢講

風行的廣式蒸魚

大約二十幾年前,粵菜跟著燕鮑翅一起,開始在全國風行。經濟突然發展的階段,出現這樣的情形很容易理解,日本和香港都有類似的經驗,當今已不提倡食魚翅了。

回頭看看這段曆史,其實改變了很多地方的飲食文化。舉兩個最基本的例子,第一是本地的醬油退出市場,一律用生抽和老抽代替,第二則是各地的蒸魚,都完完全全變成廣東式。

圖:tieyu.com

所謂廣東式,是把魚蒸了,潷去原汁,另用熱油和蒸魚豉油淋上。你去那些滬菜館、魯菜館、川菜館,叫尾蒸魚,無論河海,一定這麼炮製。

說廣東式也不太確切,港式才對。蔡瀾先生說香港人蒸魚天下第一,本意沒錯,不過並不至於讓其它地方的廚師摒棄傳統,一味效仿。何況蒸魚豉油本應按照各家秘方自製,那種千篇一律的工場貨味道十分霸道,如果拿來對付味淡的河魚,我認為不甚相宜。

圖:17life.com

江南人河魚吃得最多,印象中小時不管家裏還是館子,哪有淋醬油之說。我看老菜譜,從前廣州師傅蒸鱖魚或鯿魚,也不用醬油。

香港多海鮮而廣州不臨海,蒸魚時的差異,恐怕是有道理的。四川亦是,大家對川菜誤解,覺得總是下很多油和調料去煮,不知照樣有蒸法,而且不下一點辣椒。在魚上鋪滿辣椒再蒸的,那是湖南菜。

川式蒸魚

川式蒸魚的頭牌,乃是清蒸江團。鄧師傅做給我吃過,驚為天人。

江團即長江鮰魚,學名長吻鮠,此魚在長江上中下遊均有分布,春秋兩季的桃花鮰和菊花鮰最當造。有黑白兩種,前者是養於止水的,後者更上等。蘇東坡形容江團的名句“粉紅石首仍無骨,雪白河豚不藥人”,要是換成黑漆漆的一團,就大煞風景了。

圖:hao.ymt360.com

《中國菜譜》“四川篇”記載清蒸江團做法如下:

二斤半江團一條,在魚身兩側斜剞六至七刀,深約二三分,用精鹽四分、紹酒三錢及蔥薑醃漬入味,這個過程,川人謂之碼味。另邊廂,香菇片成薄片,火腿切成六分長的菱形片。

醃好的魚潷去血水,放在蒸盤內,再將火腿、香菇片逐一插入魚身剞刀處。加精鹽、紹酒、蔥薑、清湯,蓋上網油。勐火蒸半個鍾頭取出,網油、蔥薑皆棄之,將魚輕輕裝盤。將清湯二斤五兩和蒸魚原汁放於鍋內,勐火燒開,加胡椒粉,澆於盤內即成。食時,與薑汁味碟一起上桌。

“大抵對,但照做出來的會有毛病。比如時間,當年柴火的熱力不夠,現代化的蒸箱,二十分鍾就差不多了。”鄧師傅告訴我,“這道菜的訣竅,是如何處理江團的泥土味。”

“不是已事先醃了一醃嗎?”我問。鄧師傅糾正,河魚泥土氣實在重得不得了,還要另尋他法。這些招數,菜譜上不會記載,師父也不願意明講,全靠徒弟自己觀察領會。

而且江團身上有層粘液,非去除不可。方法是用七十度的熱水浸上一浸,再把粘液刮去,把底下亮晶晶的油皮露出來。殺完河鰻,也需如此。

“粘液要刮個幹淨,魚皮可不能破。”鄧師傅說,“我學藝時,殺雞分豬都得自己動手,對付兩條魚算什麼?”說得也是,現在的廚師一切食材都是現成的,缺忽略了最初的認知。

“蒸魚的原汁帶腥,不留亦可。”鄧師傅補充,“留下的話,就得多一道步驟,重掃一遍清湯,不能留下雜質。”

江團生魚片。圖:大眾點評

“還有一條,要用‘開水’來淋,一遍遍地,把魚身洗淨。”鄧師傅一說“開水”,我便知是指做開水白菜的那種清湯,不曉得費了多少功夫熬出,這時淋完即棄,真是不惜工本。

考究起來,將菜心裹了雞茸,做成“雞蒙”,冷水下鍋,慢慢汆熟,最後葉尖露出,雞茸表麵潔白光滑,像是一顆顆小蘿卜,圍擺在盤邊。雞蒙如果用葵菜芯,就是川菜中著名清湯菜之一的雞蒙葵菜,本身已顯功夫,隻因清蒸江團專在高檔筵席供應,馬虎不得。

那天友人程蘭小姐生日,鄧師傅一高興,做了此菜。大家都讚歎天下美味,他謙虛地說,“火候方麵,還是要多向粵菜學習。”

最後更新:2017-10-08 05:07:47

  上一篇:go 美食DIY-你愛吃的各種“盒子”,裝的可不止一種美味
  下一篇:go 漢堡包吃膩了,不妨試試這道雜糧小碗,窩窩頭的華麗變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