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承載越來越多,未來流量將流向何處?
微信是社交利器,甚至已經成為了互聯網上的一個神話,隻要是套上微信的繩子,好像騾子也可以像獅子一樣的狂奔。這樣的微信能量不僅僅是在普通老百姓中、普通創業者中流傳,即便是各路基金經理、投資大咖也都頂禮膜拜。
2017年4月18日,中國信息通信研究院產業與規劃研究所正式發布《2016微信社會經濟影響力研究》報告。報告發現,2016年,微信拉動全社會消費4475億元,同比增長37.6%;帶動社會就業規模達1881萬人,同比增長7.7%,其中直接就業466萬人,間接就業1415萬人。據測算,近一年,微信拉動全社會信息消費達1743億元,同比增長26.2%,相當於2016年中國信息消費總規模的4.54%。主要包括流量消費與內容及服務消費兩方麵。其中,近一年微信帶動流量消費1587億元,同比增長26.6%,拉動行業流量消費超三分之一。在流量消費方麵,微信與電信運營商互利共贏,推動降資費、提用量、穩價值,助力行業流量經營轉型。微信生態的逐步完善,資訊、文學、視頻、音樂、遊戲等內容的日益充實,提升了用戶對流量使用的需求,激發了流量消費潛力。
不過,如果我們從邏輯上分析,任何事物都不可能沒有邊界,能量都一定是有盡頭的,微信確實能夠帶來流量,而且也正是成為了騰訊對外投資的法寶,可是,不管怎樣,微信也隻是一款社交軟件,上麵的空間位置是有限的,用戶增長是有限的,用戶的使用時長也是有限的,微信的流量總有枯竭的時刻,至少是有超載的可能。
我們需要分析的是,就現在而言,微信的流量列車是否已經超載?先可以看看這半年多來,借助微信流量發展的業務的成績,也許可以窺出一二。
首先,我們看微信的那個專業推廣的九宮格。實際上,一段時間以來,微信的九宮格一直在改變,但新加入者越來越多,老的隻能隱退,要夾帶的東西實在太多,以至於不得不將最新加入的“摩拜單車”移出了九宮格變成了另類的“限時推廣”。可以這樣說,微信貨車上的貨物已經沒頂,存在超載的可能,至少是已經超高。
然後,我們再看看微信最近一段業務發展情況,曾經被傳的神乎其神的小程序已經陷入到了不斷更新迭代打補丁的境況,而一直火爆的微信紅包卻幾乎從來沒有多少改變過,由此可以看出小程序的尷尬。另外,馬化騰親自上陣的微信黃金紅包也是雷聲大雨點小現在已經銷聲匿跡,也被媒體吹噓的小心願功能早也消失在媒體的聚光燈外。可以這樣是,此前借助微信成功的業務,無一例外不是使用了騰訊全平台的力量做起來,當流量逐漸被分散之後,特別是騰訊開始將流量向外導出用來賺錢之後,騰訊已經很久沒有新的成功的業務誕生了,即便是大紅大紫微信紅包也已經是三年前的產品。
還有,我們還需要看看微信導流之後的那些第三方的業務發展情況。京東應該算是微信導出流量最用心的應用了,已經算是給京東在發現的主窗口開了後門,等同於為遊戲導流的地位,但是,京東真的從微信獲取了足夠的業績嗎?有人測算,在2015年的一個季度,微信為京東增粉大約770萬,一般的邏輯來看,此後的數據應該呈現遞減。京東董事長劉強東也曾公開表示,京東利用騰訊流量資源還不到10%。此外的納入到騰訊係借助微信發展的美團、摩拜等等不僅沒有保住行業領頭位置,還在入駐之後先後被超越,效果可見一斑。
以上種種跡象表明,微信流量所搭載的貨物已經超載,負重前行的微信已經不是流量神話的創造者。當然,這並不表明微信流量枯竭,隻是說,微信流量的增長速度趕不上對流量的消耗需求和業務索取,微信已經不堪重負。
理性的分析人士都應該承認,任何業務,所擁有的互聯網流量都不是無限的,即便微信號稱有10億用戶,但中國人就那麼多,男女老少上網的不超過5億,每個人的流量和上網時長也不可能無限的延長。
Mary Meeker最新一份《互聯網趨勢》報告中指出,截至2017年4月,中國移動互聯網產品使用時長的大約60%都被騰訊係的產品所占據,其中微信、QQ兩大社交產品占用時長超過30%,剩下的騰訊遊戲、視頻、新聞等產品均依賴微信和QQ獲得了充足的流量供給。但即便如此,越來越多的需求方也在讓微信流量變成覆蓋太廣的涓涓細流。
就目前來看,微信的流量基本是恒定的,即便增加也是小幅度,但流量的使用者在劇增,對於騰訊來說,是給自家用還是用來變現掙錢,這是一個必須的選擇。即便是變現,如果集中在某一個業務上,確實依然具有戰無不克的威力,可分散起來卻也已經是強弩之末。
根據CNNIC最新統計,中國網民每周上網時間約為26.4個小時,那麼上騰訊應用的時間約為14.5小時,每天每個網民耗在騰訊上的時間約為2小時,假設一半是非工作時間,一般是工作時間,再假定70%的人工作時間會上網,那麼,工作時間豪在騰訊應用的時間為0.7小時。中國人大約有8%的工作時間是在上騰訊。不得不說,已經是如此的頂峰程度,上升的空間還能有多大?
流量不會是無限增長的,即便無限增長,但增幅也會越來越小。微信以及QQ的用戶是基於每個人的,而人的自然增長非常緩慢,在互聯網公司持續的提前開發下,依靠人口的自然成熟來加大用戶群的策略會很快失效,隨之,流量增加也會進入枯水期。到那個時候,就是微信神話的終結。
據CNBC的分析師估計,這五年來如果美加兩國用戶把在Facebook上點讚和刷屏的時間用在工作上,即使按最低工資標準來計算,也能為這兩國多創造至少1萬億美元的產值。如果從全球範圍來看,人們因為刷Facebook而耽誤的GDP可能高達5萬億美元。這些數據還隻是消耗時長不那麼嚴重的Facebook,如果要計算一下已經全民陷入低頭刷屏的微信用戶,這種影響也許會更大。
曾經,微信的產品經理張小龍發表過一個長達八小時的分享,認為開發產品就是要利用人性,人性最本質的就是貪嗔癡。但是不久之後,自己又徹底改變了這個說法,說微信的主張就是用後即離。
微信就在這種欲罷不能的貪欲中沉迷於流量變現帶來的成功驕傲,“日盈則仄,月盈則食”,任何事情做的太過了就會朝相反的方向發展。騰訊必須深刻認識到,微信之於騰訊更應該是個戰略級產品,是平台和管道,而非短期變現的工具。微信確實到了思考向何處去的時刻,一味的迷戀流量變現也許在不久的將來就會釀成苦果。
最後更新:2017-10-08 07:16: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