閱讀589 返回首頁    go iPhone_iPad_Mac_apple


劉備“永安托孤”的難言之隱,諸葛亮到底做了什麼?

蜀漢章武三年四月,公元223年。

蜀漢開國皇帝劉備,在永安宮中召見諸葛亮、李嚴等人。

就在一年前,劉備大敗於夷陵,顏麵無存,身心俱疲。

這位經曆了漢末大動亂,足跡遍布神州大地,長江南北的一代梟雄,自知時日無多,遂將後事托付於人。

在蜀漢眾多官吏中,劉備將身後是重點交給了諸葛亮。

大家都知道劉備著名的那句托孤之言:

“君才十倍曹丕,必能安國,終定大事。若嗣子可輔,輔之;如其不才,君可自取。”

這句話的意思很清楚:諸葛亮你的才能超過曹丕十倍,你如果主政,一定可以安邦定國,保守蜀漢江山社稷。我兒子如果能行,你就輔佐他,如果他真不成器,你就取代他做蜀漢之主!

其實在三國曆史上,君主臨終托孤並非劉備一家。如著名的孫策曾托孤張昭,曹丕、曹睿後來也托孤司馬懿。

但是,所有托孤之君,唯有劉備說出了這句話:“如其不才,君可自取。”

這句話等於親口賜予了諸葛亮“合法篡位”的無上權力,這是在當時世人難以想像的事情。至於李嚴等人,其實都要靠邊站。

後來劉備又命令太子劉禪對待諸葛亮要像對待父親那樣。

先主又為詔敕後主曰:

“汝與丞相從事,事之如父。”

這就等於有為諸葛亮日後“篡位”加了一層保險!

諸葛亮受寵若驚,感激涕零。

(諸葛)亮涕泣曰:“臣敢竭股肱之力,效忠貞之節,繼之以死!”

諸葛亮後來苦心操勞,連年動眾,對劉禪苦口婆心,又當爹來又當娘,最後活活累死在前線。也算是了兌現了他“繼之以死”的誓言。

“劉備永安托孤”,曆來為人津津樂道,有人說劉備這是“以進為退,逼迫諸葛亮宣誓效忠”,有人說這是“劉備試探諸葛亮的忠心,假如諸葛亮敢有異心,直接除掉”,還有人說“這是劉備讓李嚴等人看的”。

總之,對於“虛偽”的劉備梟雄本色,是大家的固有印象,因此,便開始對永安托孤用種種揣測。

但是,筆者卻認為,劉玄德永安托孤,實在是真心實意,沒有半分虛假!而他之所以這麼做,其實就是四個字:“被逼無奈。”

劉備和曹操都是生於公元160年左右,算是漢朝的“50後,60後”,他們這一代人,生於漢朝未亂之時,算是見到了漢朝最後的餘輝,而就在他們成年之後,黃巾之亂爆發,天下大亂。

曾經繁華的都市變為廢墟,曾經豐美的良田變為荒地,曾經安逸悠閑的生活不複存在。

到處是動亂,到處是殺戮,到處是戰火。

劉備為什麼一生都喜歡用武勇過人的部下?因為在那個時代,武力是活下去的最佳保證。

見識了董卓屠洛陽,李傕屠關中,曹操屠徐州,以及數不清的屠殺和戰火。

人們的生活朝不保夕,誰也不知道明天會是什麼樣子。

曹操的詩詞雖然大氣磅礴,雄心萬丈,但也時時吐露著蒼涼和悲壯。

“賊臣持國柄,殺主滅宇京。蕩覆帝基業,宗廟以燔喪。播越西遷移,號泣而且行。瞻彼洛城郭,微子為哀傷。”

“鎧甲生蟣虱,萬姓以死亡。白骨露於野,千裏無雞鳴。生民百遺一,念之斷人腸。 ”

“樹木何蕭瑟,北風聲正悲!”

“對酒當歌,人生幾何?譬如朝露,去日苦多。”

“狐死歸首丘,故鄉安可忘。”

為什麼是這種風格?原因無它,戰亂歲月看了太多的死傷別離。

其實就算是曹孟德也不知道自己出征後,能不能看到第二天的太陽,他每次統兵打仗都做好了犧牲的準備。

《三國誌》記載:太祖(曹操)之征陶謙,敕家曰;“我若不還,往依孟卓(張邈)。”後還,見邈,垂泣相對。

翻譯過來是:曹操為父報仇征伐陶謙,臨出征前對家人說:“我要是回不來,你們跟去找張邈吧。”曹操活著回來以後,見到張邈就哭了。

經曆過漢末大動亂,見識了那個“十個人活不下一個人,人吃人屢見不鮮”的時代,曹操、劉備他們對生命的看法,豈是我們這些生活在和平時代的人能夠完全體會的呢?

劉備從小不好讀書,他沒辦法像曹操那樣慷慨賦詩,抒發自己對亂世的那份悲愴感悟。

但是,我們從他一生的事跡,完全可以體會到他垂暮之年的心境。

劉備在公元184年與關羽張飛一起兵,那一年他隻有24歲。一路走來,他跟隨過公孫瓚、陶謙、呂布、曹操、袁紹、劉表、孫權、劉璋,足跡遍布河北、徐州、中原、荊州、江東、益州,整個中國,除了關中之外,老劉幾乎走遍了,這一點連曹操都自愧不如!

劉備經曆了太多的人和事,如果他能寫自傳,我想一定比曹操的自傳更令人感興趣。

劉備最鼎盛的建安二十四年,稱漢中王,揮師北伐。

然而,僅僅半年之後,關羽就敗死荊州。

一年後,張飛被殺,又過一年後,他自己也大敗虧輸,狼狽逃竄。

從他和關羽、張飛一同起事,到他永安托孤,整整40年。

40年白雲蒼狗,歲月流轉。

那些與他同時的亂世豪傑大都已經不在人世,早年跟隨他的原從人馬關、張二人也都慘死,他一手提拔的蜀漢第二代將領又都被自己斷送在夷陵戰場上,回顧過往,劉玄德怎能不心痛悲傷? 又怎能不心灰意懶呢?

故人星散、前途渺茫,所有一切都如夢幻一場。劉備在彌留之際,所思所想,或許更多的是他這一生中相敵相友的故人,以及這輩子所經曆的愛恨情仇。

而無論是敵人還是朋友,都已成過眼雲煙。

我想,假如他不是皇帝,劉玄德這時大可眼含熱淚,麵對自己無悔的一生,與世界說聲再見,無牽無掛。

這樣人生狀態下的劉備,還會有心思去整人?去試探諸葛亮?他就算要整諸葛亮,也絕對不會用這麼“愚蠢”的托孤的方式。

其實,作為一國君主,曾經的亂世梟雄,劉備明白,他在臨死前必須安排好後事,他要對活著的人負責。

這就是他永安托孤的真實目的!

當時的蜀漢內憂外患,就在劉備夷陵戰敗後,蜀漢各地反叛蜂起,曹魏和東吳又虎視眈眈,蜀軍連續遭到荊州和夷陵的失敗,精銳部隊喪失殆盡,名臣宿將大多亡故,可謂“人心渙散、各思前程、朝不保夕”!

“知子莫如父”,自己的兒子是什麼德行劉備比誰都清楚,他明白兒子難堪大任。如今蜀漢風雨飄搖,隻怕自己一死,就要亡國滅種了。

原從人馬已經凋零,僅剩的趙雲等人不堪大任,巴蜀豪強新近歸附,人心難測。

放眼四周,除了荊州派的代表人物諸葛亮,他劉備還能用誰?除了這位跟隨自己十六年,還算忠實可靠的孔明,他還有別的選擇嗎?

劉備臨終托孤給諸葛亮,明確授予諸葛亮“合法篡位”的權力,既是劉備的真情流露,又是他的無奈之舉。

同時,這也是這位暮年英雄的大手筆的政治行為!

永安托孤,並無什麼陰謀和不可告訴人的秘密。

這是就一場經曆了漢末大動亂,麵對生死早已看破的人之間的權力交接;是一個政治家為了整個集團利益考慮,而舍棄家族利益的政治智慧;是爾虞我詐的亂世中,難得一見的君臣知遇的典範!

筆者個人認為:永安托孤,使劉備這個人一生的格局得到了升華!

而諸葛亮後來“鞠躬盡瘁,死而後已”的行為,則為“永安托孤”成為千古傳說,畫上了一個完美的休止符。

最後更新:2017-10-08 15:15:42

  上一篇:go 近照,楊冪的臉“垮”了,雙眼無神,瞬間大媽
  下一篇:go 楊冪眼光獨到簽的藝人基本都紅了 現在就剩這三個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