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何不能用A股“散戶式”方法投資港股
港股是機構投資者的天下,可能略顯抽象。有讀者會提出挑戰,A股的機構投資者也很多,為什麼不是機構投資者的天下。其實,我的意思是說,這個概念在這裏不是一個身份屬性,而是按照投資行為特征分類的。
我所指的機構投資者,有以下幾個主要特征:
因為資金規模較大和投資約束條件,隻能選擇中大規模的上市公司作為投資對象;
以投資標的的基本麵為依據,目標是通過投資而非價格波動獲取收益;
采用對衝手段,因此對價格短期波動不敏感;
收益目標較為理性,不會期望超過市場水平太多的收益;
所以,這類投資者一般不會跟風,通常謀定而動,對於價值麵不好或規模較小的上市公司不關注,短期股價波動對其投資組合價值的影響有限,在這樣的投資環境中,他們自然表現得要“鎮定”得多,不大會追漲殺跌。
盡管港股目前是一個機構投資者主導的市場,但仍有一些本地散戶投資者。根據RETAIL INVESTOR SURVEY 2011報告,香港成年人口中有35%的人是股市散戶投資者(200多萬人),人數其實不少,當然與A股數千萬的活躍散戶數量還無法相提並論。典型的香港股市散戶的特點是47歲,八成以上的散戶是30歲以上的人士,男女比例基本各占一半,男士稍多一些,有高中或以上學曆。個人月平均收入16250港元,家庭月平均收入35000港元。在香港,這些人已經屬於中產階層。大多數炒股散戶持有的股票不超過10隻,每年交易次數也不到10次。這與內地散戶情況差別也很明顯,盡管這一波牛市吸引了一批八零後、九零後的新股民,這些人很年輕,很多具有高中以上學曆,但平均收入水平還是遠低於香港散戶,而且有些人還沒有正式就業。從炒股頻次上看,港股散戶隻能算是偶爾玩玩股票,屬於正常的理財行為,而A股散戶更為投入,炒股成為謀利甚至被當作主要的謀生手段。
既然如此,習慣於A股市場風格的投資者恐怕得重新學習了,而且是觸及靈魂、洗心革麵式的學習。為什麼這麼說呢?因為歐美機構投資風格與A股的主流投資風格之間,可謂存在著天地之別。我們列舉一些重要的差別,見下表。

我們可以看到,兩種風格幾乎水火不容。A股奉行的是非常原始草莽的投資理念,期望是買入就漲,快速致富,追漲殺跌,因此越有概念越容易翻炒的股票,越是投資者的心愛之物。A股投資者指望靠買賣差價賺錢,而不是股票分紅或賬麵升值。
炒股就是為了賺現金賺快錢和大錢,所以分紅根本看不在眼裏。在A股投資者眼裏,如果一隻股票在短期不能兌現成更多現金,就毫無價值,哪怕3年後的賬麵值是現在的3倍,從當下來說,也是不值得投資的對象。當然,這種股票在3年內必然會有一段股價快速上漲期,A股投資者看中的是參與那一段的投資,而更可能出現的情況是抓不住那段上漲行情。
所以,如果A股投資者仍使用自己原來的方式投資港股,在大部分時間裏,他們選擇的投資對象是和機構投資者不同的。
(責任編輯:DF134)
最後更新:2017-12-05 22:09:5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