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牛市還能持續數年的四大理由!
鳳凰國際iMarkets編譯自Marketwatch,世界各地的股價幾乎每天都在刷新紀錄,人們不禁要問,股票市場是否已經進入了“非理性繁榮”時期,即將走向下跌。答案可能是否定的。
許多分析師仍將“當前的牛市”視為由人為和不可持續的貨幣刺激所推動的暫時泡沫,而這個暫時性的泡沫正逐漸發展成為經濟活動、利潤和就業的結構性擴張,而這個過程可能還需要數年的時間。可以說,至少有四個原因來支持這種樂觀態度。
第一個原因是,自2008年以來,美國、歐洲和中國第一次同時經曆了強勁的經濟增長,這說明世界經濟正在多點開花,全速運轉。最終,這些同時發生的經濟擴張將麵臨通貨膨脹和高利率的壓力。但是,鑒於歐洲的高失業率和中國的產能過剩,加上來自技術和全球競爭的持續通縮壓力,經濟出現過熱危險還需要數年時間。如果沒有快速通脹的有力證據,央行行長們寧願冒險過度刺激經濟,而不是過早地收緊貨幣。因此,幾乎沒有機會迅速回到過去被認為是“正常”的貨幣狀況——例如,美國短期利率不斷上升,比危機前的平均通脹率高2 %左右。
相反,極低的利率可能至少會持續到這個十年期結束。這意味著,目前的股市估值仍有吸引力,這一估值意味著未來的回報率在4%或5%以上。
第二個讓人充滿信心的理由是,現在,零利率以及央行“量化寬鬆”貨幣政策的大規模擴張的金融影響,比2008年危機後被引入的時候更容易理解。在這些史無前例的貨幣政策實驗的頭幾年裏,投資者擔心他們會失敗,甚至會導致更大的金融不穩定,這種擔憂是合乎情理。貨幣刺激通常被比作“非法的興奮劑”,這種藥物會使得經濟活動和資產價格短暫反彈,一旦人為的刺激措施被取消,甚至隻是減少,隨之而來的是經濟衰退。
許多投資者仍然認為,危機後的複蘇是注定要失敗的,因為這是由不可持續的貨幣政策引發的。但這已不再是一個合理的觀點。事實是,實驗貨幣政策產生了積極的結果。
在2014年初,開創了後危機時代的零利率和量化寬鬆政策實驗的美聯儲開始減少購買長期證券,當年晚些時候,完全停止量化寬鬆政策,並在2015年開始提高利率——這些舉措都沒有產生懷疑論者預測的“冷火雞”效應。相反,隨著認為刺激減少,然後完全停止,美國經濟沒不僅有回落到衰退或長期停滯的狀態,而且繼續保持增長,創造就業機會。此外,資產價格還遠未崩潰,從2013年年初以來,一直創造新高,並加速上漲——這正是美聯儲開始討論“縮減”量化寬鬆政策的時候。
美聯儲的政策試驗指出了支撐樂觀情緒的第三個理由。通過展示貨幣刺激政策的成功,美國已經提供了其他國家遵循的路線圖,但長期和可變的滯後。日本在2013年開始實施全麵貨幣刺激計劃,在美聯儲實施刺激政策的5年之後,而歐洲於2015年3月開始實施量化寬鬆實施刺激政策,這一措施則落後美國7年。
在許多新興經濟體中,貨幣刺激和經濟複蘇僅在今年才開始。因此,商業周期和貨幣政策與以往任何一次全球擴張相比都顯得不那麼同步。這對投資者來說是個好消息。雖然美聯儲提高利率,歐洲和日本正在計劃保持他們的近零利率政策,至這一個十年期結束,這一做法將緩和的美國對世界各地的資產市場采取收緊貨幣政策的負麵影響。而歐洲的失業率和亞洲產能過剩將推遲通常由一個協調一致的全球擴張導致的價格上漲的壓力。
這道出了全球牛市將繼續的第四個原因。盡管美國企業利潤在連續增長了7年之後,可能達到了上限,但美國以外的企業利潤的周期性上升最近才開始,並將創造新的投資機會。因此,即使美國的投資環境變得不那麼有利,歐洲、日本和許多新興市場現在正進入他們投資周期的蜜月期,利潤正在強勁增長,但利率仍然保持在很低的水平。
當然,所有這些樂觀的周期性理由都受到了長期結構性焦慮的挑戰。低利率真的能彌補日益增加的債務負擔嗎?正如大多數經濟統計數據,或者技術圖破所指出的那樣,生產率真的在下降嗎?民族主義和保護主義是否會壓倒全球化和競爭嗎?導致政治動蕩的不平等會因為創造就業進一步擴大或者縮小嗎?當然除了上述問題,還有其他很多問題。但這些結構性問題都有一些共同之處:多年以內,我們將無法知曉真正的答案。然而,有一件事我們可以自信地說,市場對長期可能發生的情況的預期,強烈地受到目前可見的短期的周期性狀況的影響。
在經濟衰退期間,投資者的情緒受到債務負擔、老齡化和生產率增長乏力的長期焦慮情緒占的主導,自2008年以來,情況一直是這樣。在經濟上的上升過程中,投資者的心理轉向了低利率、杠杆和技術進步的好處。當這種樂觀的轉變走得太遠時,資產估值會指數上升,牛市達到了一個危險的頂點。一些投機性資產,比如加密虛擬貨幣,已經達到了這一點,即使是最好的上市公司的股票,如果股價漲得太快,也必然會遭遇暫時的挫折。但對於一般股市來說,估值還不算過高,投資者也遠未達到歡欣鼓舞的程度。隻要這種謹慎態度持續下去,資產價格就有可能上漲而不是下跌。
作者簡介:阿納托爾·卡列斯基(Anatole Kaletsky)是Gavekal Dragonomics的首席經濟學家兼聯席主席,曾在《泰晤士報》、《國際紐約時報》和《金融時報》擔任專欄作家,是《資本主義4.0:一個新經濟的誕生》一書的作者。
(責任編輯:DF134)
最後更新:2017-11-29 15:04: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