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屆粵港澳大灣區論壇:馬化騰親自組了這個局內容都在這裏
這是馬化騰親自組的一個局,他花了不少功夫說服順豐控股董事長王衛、格力董事長兼總裁董明珠、大疆科技創始人汪韜、高瓴資本創始人張磊等大佬,與周其仁、樊綱等經濟學者共同探討灣區發展的規劃與可能性。
很多人期待著粵港澳大橋的年底通車。長期生活在珠三角的人會知道,這意味著從珠江西岸的澳門、從珠海到香港開車隻需要花上一個小時。這是前所未有的一種便捷。
如果用經濟專業術語來講,這裏將成為真正一小時經濟帶,灣區概念也唿之欲出。如果這個城市集群聯動發展,粵港澳灣區成為與東京灣、舊金山灣區比肩的經濟帶不是沒有可能。尤其這裏聚集了大量科技創新企業,馬化騰認為尤其應該重點發展科技。
今天,一場關於大灣區高峰論壇就在香港舉行。這是馬化騰親自組的一個局,他花了不少功夫說服順豐控股董事長王衛、格力董事長兼總裁董明珠、大疆科技創始人汪韜、高瓴資本創始人張磊等大佬,與周其仁、樊綱等經濟學者共同探討灣區發展的規劃與可能性。首屆粵港澳大灣區論壇在香港君悅酒店舉行。來自海內外政商學界的400多位嘉賓參加該論壇,共同探討大灣區如何把握新一輪科技創新的機遇。大家圍繞這一鍋湯,上演“廚藝交流”。
周其仁說:創新就是熬一鍋湯,關鍵詞是兩個詞:“密度”和“濃度”,煲這個字很關鍵,要有持續的溫度。
樊綱說:一鍋湯材料不僅要互補,最好的辦法是大家混合起來,各種要素流動。
小馬哥看了看鍋裏,說:這鍋湯還沒有煮開,還隻是混在一起。
既然如此,不妨看看小馬哥對熬好這鍋湯的攻略分享。
(一上來,小馬哥先是感謝了好多人——)
很榮幸騰訊能承辦今天的活動。今天的論壇從想法到落地隻有短短兩三個月時間,之所以順利舉辦是多方共同努力的結果。
我們的組委會和嘉賓,包括了政府、大學、企業、智庫和媒體,可以說社會各界都非常關注對粵港澳大灣區的發展。
(緊接著,小馬哥介紹了很早入湯的“食材”騰訊)
騰訊成長離不開大灣區。我們在1998年在深圳創立,2004年在香港上市,四天前剛剛的6月16日,是我們上市13周年。我們不知不覺在香港從一個非常低股價的股票成長到現在的香港龍頭股之一,和香港的很多市民也在這十幾年的過程中結下深厚的友誼。
騰訊有2/3的員工就在粵港澳大灣區工作、上班,可以說香港是我們走出去的窗口。在這個過程中,騰訊一直思考如何回報我們港灣的家園。
今年我作為全國人大代表在兩會期間提出打造粵港澳科技灣區的建議。可以看到,在2017年的《政府工作報告》也首次提及“粵港澳大灣區”,更讓我們感覺到在香港回歸20周年之際,以及港珠澳大橋即將開通之際,粵港澳大灣區正迎來前所未有的曆史性機遇。
前不久,接受香港經濟日報一位記者采訪時,我評價說,香港發展創新不是沒有機會,而我認為它抓了“一副好牌”,有很多優勢和條件。粵港澳大灣區我感覺抓了“幾副好牌”,不隻是一副。
舊金山灣區和東京灣區在消費電子以及PC互聯網時代引領全球科技,但是最近十年,尤其最近五、六年的移動互聯網時代,中國企業其實正在趕超全世界。我們有很好的基礎。
我們再看粵港澳灣區,我們手上的幾副好牌恰恰反應未來科技發展的趨勢。未來,軟件、硬件、服務三位一體,缺一不可。
大家現在看到,不管是電子產品還是軟件開發,已經不能孤立發展,一定是整合在智能設備裏麵,軟硬結合,同時又連到雲端,與後端的雲服務進行整合。這是大勢所趨。
這個趨勢恰恰是粵港澳灣區的優勢,包括香港、深圳、廣東很多珠三角企業,剛好具有這三者優勢。如果能把這三方麵的優勢整合起來,我覺得大有可為。
(除了騰訊,還有哪些其他湯鍋底料?)
過去的20年中,大灣區培育了華為、中興、格力、順豐、大疆等等一大批領軍企業,為未來打下了很好的基礎。
舉個例子,大疆是大灣區創新創業的一個典型。十年前創辦時,從港科大的一個研發項目落地到深圳,在珠三角來製造。創造性的開拓了跨界的“Flying Camera”市場,把航模和照相機跨界整合,變成無人機。大疆現在占據全球無人機90%的市場,這是一個非常了不起的成績。
第二個案例,王衛創辦的順豐是大灣區服務業創新的代表。最初順豐是在順德和香港之間,包括整個珠三角實現快遞服務和貨運服務,現在成長為全國投遞速度最快、服務品質最高的快遞公司。我們看到順豐不斷的創新,它的高科技含量也越來越高。
第三個案例是製造業的。大家知道珠三角號稱“世界工廠”,過去從傳統製造到未來的智能製造,成長非常迅速,誕生出了大家耳熟能詳的企業。比如格力、美的、TCL、Vivo、Oppo等等,也包括蘋果最大代工企業富士康在珠三角也有很多工廠。
格力可以說是珠三角製造業的典範,它在傳統的家電行業已經以它的技術和質量、品質來征服全球市場。我還聽說格力的工業機器人也可以自用了,這是非常有潛力的市場。
(如何煲好這鍋湯,“廚師”小馬哥既視感上線)
全球前十大市值的企業在最近這半年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過去市值最大的公司不是能源就是金融。但是最近半年,全球最大市值的公司有七家是科技公司。這個事情很有意思。
因此,我們講發展大灣區,首先要更重視發展科技。我們希望能向國家多主動爭取政策,也希望國家給予大灣區更好的政策,能夠讓大灣區成為內地企業“走出去”的窗口,也希望這裏能夠成為國外企業進入中國市場、作為“引進來”的重要橋梁。
我想,香港的金融、法製、教育環境對很多國際高端人才來說是非常容易適應的。所以,我非常希望香港政府能夠主動出擊,這樣香港就有更多的機會吸引到國內外的科技企業來到這裏落戶。我也希望政府會更有緊迫感,有時不我待的魄力。隻有政府搭台出政策,我們企業才能更好地在台上演戲。
其次,大灣區要有鼓勵創新的氛圍,培養產學研一體化的創新生態。大家知道,在矽穀有斯坦福等很有名的大學能夠培養人才,有矽穀能留住人才。其實香港也有很多非常優秀的高校和基礎研究的平台,但是很可惜,培養出來的學生,尤其理工科的學生很難留在大灣區。
我相信,未來需要營造更多的創新的氛圍,我建議“搬大樹,引鳳凰”,吸引更多的科企與高校進行合作,讓人才有用武之地。
最後,我建議粵港澳三地政府建立常態的協調機製。大家可以更加敞開心扉。過去可能會覺得“你發展好了,我就受影響了”。現在我們把這種競爭的心態,轉變為一種合作的心態。大家要一起發展,我們向海外、全球要人才、要市場。我覺得這是大家可以共同提高的地方。
比如,人才引進方麵能不能聯合推出“灣區人才計劃”。還有相關優惠政策方麵,比如出入境政策方麵能不能推行高科技人才的綠卡,讓高端人才的流動和跨地域的發展能更加便捷。在個稅方麵能不能實行一些補貼,能讓在港澳的高端人才在大灣區範圍內工作、生活都視同於在港澳生活、工作。不像現在很多高端人才回到內地工作要數著日子,一年不能超過180天,否則的話就按國內的稅率來納稅。這對我們吸引高端人才來說,是非常不便的,我希望這裏能有一些措施能改善。
聽說港珠澳大橋即將通車。這給我直觀的感覺是,灣區真的成為一個閉環了。我希望在港珠澳大橋正式通車之後,整個灣區的氛圍將更加形成起來,會有越來越多人願意談我們的大灣區。
今天下午我們還會啟動“粵港澳青年交流計劃”,這次我們聯合深圳的大疆、萬科等一批企業,給港澳地區和內地的中學生提供夏令營的機會,也給三地的大學生在我們大灣區企業實習的機會。我希望更多的大灣區年輕人能夠合作創新。
我希望粵港澳大灣區將成為中國的世界級的灣區。
(最後,小馬哥和其他嘉賓的圓桌論壇上又聊回到煲湯的問題上——)
不同的“料”之間目前還不熟,還是生的,還得慢慢調。
這個灣區和其他灣區很大的不同,可能是因為之前有上百年的隔離,帶來了一些文化差異,現在還在不斷的融合過程中。
所以我覺得最大的問題是,年輕人之間未必能互相熟悉彼此,整個灣區之間的市場還是比較割裂的。
想要解決這個問題,最終還是要靠年輕人,特別是港澳本地的大量的年輕人。
我們希望建立青年營,鼓勵港澳的年輕人和珠三角的年輕人能夠融合,他們生活在一塊兒,我們會編隊讓他們融合在一塊生活,希望更多的企業像我們一樣,每年夏天、冬天的夏令營、冬令營組織很多活動。這鍋湯才能慢慢融合,才能煮熟。
什麼是粵港澳大灣區?
粵港澳大灣區是廣東的廣州、佛山、肇慶、深圳、東莞、惠州、珠海、中山、江門9市和香港、澳門兩個特別行政區形成的城市群。
2017年3月5日召開的十二屆全國人大五次會議上,國務院總理李克強在《政府工作報告》中提出,要推動內地與港澳深化合作,研究製定粵港澳大灣區城市群發展規劃,發揮港澳獨特優勢,提升在國家經濟發展和對外開放中的地位與功能。
由此,大灣區設想已經成為國家戰略,其規劃與建設被提上重要日程。
最後,我希望粵港澳大灣區將成為中國的世界級的灣區。以上是我拋磚引玉,也期待在座的各位意見領袖能夠多多支持,提出你們寶貴的建議。
謝謝大家!
最後更新:2017-10-08 04:35:23
上一篇:
楊冪毫無存在感,看看各國明星的穿著就知道原因了
下一篇:
楊冪變身俏佳人海邊大秀美腿 楊冪不容錯過的百變中長發
汪涵介紹潘粵明,卻遭沈夢辰搶話宣傳新電影,汪涵直接懟她毫不留情
韓雪怒噴攜程,沒想到恰到好處,親子園事件再次發酵!
周星馳成為票房冠軍喜劇之王的秘訣隻有兩個字,卻被諷刺人品差貪財
馬雲一出手網宿科技遭遇5年來大潰敗 高管掀起減持比賽
馬雲越南煲雞湯;搜狗昨晚紐交所上市;攜程給家長兩周帶薪假
謝娜張傑深夜與友人聚會,娜姐孕期未改愛玩天性,準媽媽過渡期太過煎熬
與金馬獎影後搭戲 吳昕評價他“有一顆老人的心” 如今終於火了
除了高曉鬆這些明星也曬早餐,吳昕爺們陳赫接地氣最後一位才叫奢侈
謝娜懷孕3個月出門逛街,網友:和賈玲有的一拚!
就在剛才,馬雲哽咽了,今年這個雙十一,估計他的夢想要破滅了,但葉縣人民沸騰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