閱讀262 返回首頁    go iPhone_iPad_Mac_apple


孕嬰童店老板都在說微信營銷,微信群真的能增加銷量嗎?

不少的孕嬰童店老板提出過建立微信群的話題,我也被屢次拉進店老板建立的群裏,主題多是“某地紅包群”、“某品牌某門店群”,一經詢問建群者的目標是能集合本地、異地資源,或是直接促成銷售。

被一些關係不大的群消息轟炸過一陣子,我隻想說:“這個群我呆不下去啦!內容太不著調!”

而群主都會想一個相同的問題“我的群,人拉進來了,那怎麼讓大家都來買我的東西,或者都來參與群互動呢?”

我的回答是這樣一句話:“一個群能形成的第一前提是每個在群裏的人都認為自己能從中獲利。”怎麼理解這句話呢,就是說群裏每個人都覺得自己所獲得的價值大於自己的付出,如果不這麼認為,TA遲早會離開這個群。

我舉個例子:在一個本地社交群中,參與者相信自己可以結交到同級別或以上的朋友,從而遇到合作或者提升自我的機會,獲取的價值大於參與群的成本,這裏的成本包括進群的費用和應酬所花去的時間等。

有很多老板抱著營銷自己產品的目的去建立群,天然地把自己和群大部分參與者放在對立麵,一個賣、一個買。互聯網用戶大多智商還是很高的,很容易識別此類群體,所以也很容易離開。那些死掉或者冷清的微信群,大多源自於這種“目的”。

最關鍵的指標在於用戶時間

人們願意花多少時間在群裏?

這裏的時間,不是群友泡在群裏的時間,而是因為群而花掉的時間,這直接代表了群對用戶的影響力程度。

舉個抽象的例子,三國時期呂蒙不愛讀書,孫權就把他嗬斥了一頓,說服了呂蒙開卷有益,於是呂蒙把原來安排練石鎖的500個時辰放在了讀書上麵,後來果然因為知識和見解的提高而升職加薪。

我們再套入今天的思維,如果“孫權“是一個知識類的群,通過一種方式連接到了用戶(呂蒙),然後影響了用戶行為,讓他們每周多拿出x個小時進行閱讀,那麼這個群的影響力就非常大。

再舉個例子,Toastmasters也可以說是一個輸出影響力、影響用戶時間的社群。表麵上每周可能隻有90分鍾的演講聚會,但是參與者可能會花3-4小時來提前準備聚會時的演講,這足以證明他們對社群(或者說對提高自己演講能力)的重視程度。

我們從其它維度來看,更多的用戶時間也代表了更多的機會,這裏麵有更多的交流、輸出、人情味。

好的微信群是自動化運轉的

你需要設計規則

一個優質的群一定有著自己的規則,而群主在設計這些規則的時候,就要做到讓群自動化運轉。否則靠人力來維持,是一件吃力不討好的事情,而且很難在快速擴張的時候進行控製。

我們身邊就有很多案例,比如一個運動打卡群,每人每天晚上11點曬微信運動截圖,步數最少的人發一個百元紅包。群主隻要把規則定好,每個人會自動按照規則來打卡、接受懲罰,或者監督他人完成懲罰。

如何設計一個可控的自轉群?

以下是方法!

群是一個被設計好的組織形態,創辦群的人不一定把所有規章製度列出來,但一定做好了“憲法”的框架,然後有一定的留白,讓參與者有自己的發揮空間。

這一套“憲法”一定要限製好可能產生的權力,這樣大部分人才有意願長期玩下去。比如說美國總統是四年一屆,而國內多數協會的會長和秘書長是一年一屆,大家輪流坐莊,把力量凝聚在一起,或者至少不分散。

在這個基礎上,讓群裏的小節點流動起來,產生交互,發生交流、競爭、互補等關係,這可以提高整個群的黏性,並增加用戶的退出成本。原來一個用戶退出時放棄的是一顆小樹,現在則是整片森林的可能性。

最後,讓每個用戶都有多種發展路線,這樣每個人會去做選擇題,自發去挑選最適合自己的位置,而不是去選擇判斷題,決定是否要留在群內。

一個可快速擴張、可控製的自轉群是什麼樣子?他肯定需要一套規則,讓使用者(同事、同學、鄰居、朋友、消費者等)可以自發組成當地的分舵,他們互相之間能產生一些有益的互動。

如果想玩得更規範、範圍更廣,規則則需要更複雜一些,可以建立了梯隊製度並定義多種崗位。每個分舵裏都需要不同的角色,按季度換屆,這樣每個用戶都有機會體驗群所帶來的好處。

比如,架構可以是五個分舵成一個區,五個區算作一個地域,數個地域成立一個大區,這裏參考了軍隊製度的建立,層層疊加。然後在每個組織層級設置互動的內容(根據群所要達成的目標來設置),比如地域級即興演講比賽或銷售員口才比賽,讓不同地區的群友有機會互動,提高黏度和參會價值。

所以,優質的群一定有著自己運轉的一套可控規則,影響著使用者的時間分配,而且每一位群友都覺得自己留在群裏是能獲得價值的。怎麼樣?群主,是該考慮一下你該怎麼玩起你的群了吧!

最後更新:2017-10-08 09:27:11

  上一篇:go 今晚,微信將要發生“大”變化!時間有限,趕緊圍觀
  下一篇:go 新媒體時代,“小程序 微信搜索”,為企業帶來的新機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