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更換的開機頁麵背後的秘密 水水扒曆史
前兩天,微信更換了開機頁麵,從左圖,變成了右圖
這是微信6年來,第一次更換開機頁麵。
可能有人問:區別在哪兒?
左圖,是NASA1972年拍攝的一張著名的地球照片,名為“藍色彈珠”,中心是非洲大陸,這是人類第一次從太空中看到地球的全貌。
在那之後,人類已經很久沒有再抵達那個距離對地球進行拍照。我們看到的大量地球的照片,都是合成而來,而不是太空實拍。
而右圖,是我國新一代靜止軌道氣象衛星“風雲四號”近期從太空拍回的地球照片,中心是中國。
“風雲四號”拍攝的高清圖。圖源:國家衛星氣象中心
這簡單一換的背後,是中國航天與氣象技術的一次飛躍,是中國航天人多年的心血。
“風雲四號”作為我國新一代靜止軌道氣象衛星,是我國氣象衛星從跟跑、並跑轉向領跑的實現者和見證者,對於提高我國航天事業和氣象事業的國際地位和影響力具有重大意義。
9億人每天打開微信,都能看到這張照片,不得不說,中國航天這波廣告牛啊!
還有網友調侃,“這麼多年了,我隻好奇那個小黑人到底是誰……”
小黑人是誰不知道,但“風雲四號”拍攝的這張照片背後,確實有許許多多像小黑人一樣的身影。
他們為了中國航天與氣象的發展,每天撲到研究之中,成功了,榮光不會像影視明星一樣耀眼;失敗了,大不了是從頭再來。有人一輩子,就為了攻堅一項技術;有人在實驗室一待幾個月,孩子都顧不上,隻為了摳一個技術細節……
他們在大眾眼中,就隻是一個小黑影,可這樣的職業生涯,他們甘之如飴。
他們就是“風雲四號”總設計師董瑤海和他的設計團隊
圖源:東方網
董瑤海帶領的,是一支100多人的隊伍——他們80%以上是第一次完整經曆衛星研製發射全過程的85後、90後。
7年前,當中國宣布要在2016年前後發射新一代靜止軌道氣象衛星、並達到歐美同期衛星水平時,國際上一片看衰之聲,覺得不可能。
國際上判斷風雲四號不可能在2016年發射的一個重要原因,就是圖像定位與配準技術難以攻克。在太空拍照,相機偏一個角分,地球上就偏了十公裏,穩——很重要。而這項技術,當時僅美國掌握,歐洲、日本均依靠美國封閉式的技術支持。
這支年輕的隊伍不服氣:“就算扒層皮我們也要把‘風雲四號’打上去。”“美國人能研究出來,相信我們也一定能成功。”
從2001年預研到2009年正式立項,他們一直在死磕圖像定位與配準技術,花了近10年時間,才攻克這一技術難關,把精度指標定在了國際最高的“1個像素”。
董瑤海;圖源:東方網
風雲四號衛星團隊的微信群名叫“任它虐我千百遍,我待航天如初戀”。
做航天人,被虐,是必須的。一些85後、90後小年輕在開赴衛星發射場前,有的會帶兩大箱零食,有的會帶上洗衣機,做好沒時間吃飯、沒時間洗衣服的最艱苦準備。
有時候忙起來,團隊所有人都不能休息,有的連孩子剛出生,都沒時間看上一眼。
上海最熱的時候,85後姑娘劉瑞芳和孫永雪,每天都得穿上包裹嚴實的防護服、戴上防紫外線眼鏡進到空間狹小的罐中,進行太陽模擬器的光路調試。除了吃飯、睡覺,剩下的時間幾乎都在接受太陽輻射的“炙烤”。
軟件主任設計師顧強每天除了吃飯睡覺,就是寫代碼,一坐就是一整天。有一次發現問題,顧強排查了很久都無法定位,他說:“不解此惑,不起此座。”等問題解決了,他站起來,咳出一口血……
這就是他們的日常,幾年如一日,十幾年如一日,甚至幾十年如一日。
2016年12月11日零時11分,“風雲四號”成功發射。
2017年2月27日,“風雲四號”雲圖正式發布,廣闊海洋、多彩陸地、巍峨山脈、甚至細小河流清晰可見。
他們拚了15年,多少人的青春,多少人的熱血,都給了“風雲四號”。
有人可能會問,“風雲四號”到底有什麼實質性的作用?
簡單舉幾個例子:
1,獲取準確的、定量化的大氣和地表觀測信息。“風雲四號”可以在36000公裏之外的赤道上空做到對青海湖溫度的測量誤差小於1℃,同時,當湖水溫度變化0.1℃時,衛星就能夠準確感知出來。
2,監測霧霾的時空變化。“風雲四號”可以計算PM10和PM2.5的濃度。
3,對台風、沙塵、暴雨強對流等災害天氣和藍藻水華、霾等環境生態問題能夠進行實時有針對性的應用監測。在軌測試期間,“風雲四號”為今年5月份北方地區嚴重沙塵、6月份的華北特大暴雨、6月底至7月初南方持續降水以及“苗柏”“南瑪都”台風等的預警提供了有力支撐。
除此之外,我國是世界氣象組織的重要成員,風雲係列衛星也是全球對地觀測業務衛星序列的重要成員,除了大家每天收到的天氣預報,還要為世界其他國家提供氣象數據。
“風雲四號”的成功,讓世界看到了我國的綜合實力。
科學家的世界我們是陌生的,但他們不應該隻是一個個孤獨的小黑影。
我們應該感恩他們的付出。
最後更新:2017-10-08 11:23:4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