閱讀792 返回首頁    go iPhone_iPad_Mac_apple


特斯拉國產落地 車企寄生模式終結 燃油車企被鬥地主

備受矚目的特斯拉在華合資建廠事宜終於落地,上海在這場曠日持久的競爭中最終勝出。

2017年6月22日,中國上海,美國電動車企業特斯拉和上海市政府悄然簽署了一個框架協議,約定特斯拉將在上海投資建設超級工廠,本地化生產電動車產品。

自主車企“寄生”模式退場

按照中國本地的政策法規,特斯拉需與一個本土企業建立一家股比為50:50的合資公司,據上海媒體《每日汽車》報道,上海本土的一家非汽車製造類國企——上海電氣集團成了特斯拉的合資夥伴,而不是上汽集團。

如果上述消息確切,特斯拉將成為中國第一家合資對象為非汽車製造類企業,且能夠在中國落地生產的汽車製造商。我們可以稱之為“特斯拉模式”,意味著以後所有外資車企在華建廠,將可拷貝既有成規選擇與非汽車製造商合資建廠。

就外資汽車製造商而言,與本土車企合作的弊端非常明顯:1、知識產權有可能泄露給競爭對手。2、為競爭對手帶來遠遠不斷的利潤以及不斷地為他們培養人才。3、本土車企在做大的情況下會與外方爭奪話語權,增加內耗。

這一案例的落地,向中國本土汽車品牌釋放出一個強烈信號,以後基本不要指望通過設立合資公司獲取利潤來反哺自主品牌的研發了。

從1985年中國的第一家合資企業上海大眾汽車有限公司簽署協議,已有32個年頭,這一策略的成果是中國成為全球最大的汽車製造大國,形成了完備的產業鏈條,培養了人才。然而,很多本土汽車集團依靠合資公司輸血寄生,過著胸無大誌的舒適生活,依附性生長的副作用是磨損了獨立發展自主品牌的銳氣。

哪怕沒有“特斯拉模式”,放開股比也會是中國全球推進和引領新一輪全球化浪潮的客觀結果。對於所有的中國企業家而言,需將自己放到全球格局之中,調配資金、市場、技術和人才。

本土新能源車企無需哭泣

特斯拉入華國產,似乎是本土新能源汽車製造商的噩耗,其實並不盡然。理由如下:

1、特斯拉在華產能有限,從工廠奠基,建成投產,產能拉升到達產,需要一個過程。

2、特斯拉隻能覆蓋一部分的市場區格,主要切掉的是豪華品牌的份額,占有率在15%左右。

3、本土品牌依然還可以享受種種的補貼,具有價格優勢。

4、特斯拉的本土化運營還有巨大的提升空間,以馬斯克那種可以起訴中國記者和消費者的作風,在華想大獲成功並不容易。

特斯拉國產的好處顯而易見:

1、特斯拉的大賣將帶動中國消費者使用電動車新的浪潮,當有很多任在使用電動車時,是一種天然的消費者教育。

2、特斯拉的產品體驗(美國用戶滿意度最佳)、服務體驗(專屬充電網絡,越鋪越廣)會逼迫本土新能源製造商全力提升產品質量,完善服務體係。

3、將給中國帶來具備全球競爭力的智能汽車供應鏈。圍繞著特斯拉的製造基地,周邊將會形成動力電池,具備支撐完全無人駕駛標準的感知零部件的供應鏈,本地化的驗證、測試基地等。

4、會在中國本土培養大量成熟的人才,比如動力電池,因比如ADAS,包括生產經營等人才。車評君可以斷言,特斯拉將成為中國本土車企的“人才運輸隊”。

特斯拉入華,將促進中國新能源汽車產業的發展。包括用戶的教育,產品質量的提升,服務體係的完善,產業鏈和人才體係的成熟。特斯拉的作用猶如當初智能手機裏的蘋果,盡管是一條“鯰魚”,但能夠攪動整個產業的發展進步。無需擔憂特斯拉將吃掉很大的一塊市場,且其他電動車企能夠共同分享細分市場做大的紅利。

燃油車企業的噩夢

電動車市場的快速普及,最受傷的是燃油車企業,是原有動力總成供應鏈。一班新興的“野蠻人”以鬥地主的方式,逐步搶走最大市場的占有者——傳統車企的市場份額。

2017年前5月,中國整體車市增幅跌落到3.71%,導致的結果是很多品牌出現了比較大的庫存,這些庫存分布在車企和經銷商庫中。為消化存庫,汽車企業不得不加大促銷力度,價格戰此起彼伏,損害了車企和車商的盈利情況。

新能源汽車市場占有率持續提升,就意味著燃油車市場持續下降。

當新能源汽車市場占比達到8%時,燃油車市場的增長率大概率情況下是負的,此時有很多企業就會出現產能利用率不足、庫存積壓、經營狀況下滑等狀況。一些品牌比較差的車企會先在市場競爭中失敗。

中國汽車產業一直麵臨產能過剩狀況,汽車產業會不會陷入鋼鐵行業這樣嚴重產能過剩的窘境,相信過不了多久。因為相比鋼鐵,汽車企業營業額更大,對就業稅收拉升更大,地方政府不願看到作為經濟支柱的車企垮掉,會想盡辦法為其續命。會導致大量的無效產能不能退出市場,造成整個行業結構性的產能過剩。該死的死不了,該活的不死不活。

主管部門嚴控傳統車企產能是非常正確的。

然而,對於燃油車企業而言,更重要的是別被眼前的大好形勢衝昏頭腦,行業整體性產能過剩一定會發生,需要盡早綢繆,主動完成從傳統動力向新能源動力的切換。

(更多內容請關注微信公號:建約車評,由原搜狐汽車新聞部、評論部主編、市場總監,考拉FM副總裁,停開心CEO餘建約主持。如果你是汽車圈中的業內人士,如果你想用“葛優躺”的姿勢瞬間一網打盡車圈前瞻科技和深度報道,如果你想持續拉升逼格,這個號你值得擁有。)

最後更新:2017-10-07 22:58:37

  上一篇:go 特斯拉Model 3正式交付,國內可能要等到明年了
  下一篇:go 特斯拉稱周五“量產”Model 3 Q3總產量僅為1630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