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215 返回首页    go iPhone_iPad_Mac_apple


双积分政策发布,推迟一年执行;Polestar品牌即将在华发布;奥迪全球所有工厂都将负责电动车生产;宝骏560部分车型官降

双积分政策发布,推迟一年执行

9月28日,备受关注的《乘用车企业平均燃料消耗量与新能源汽车积分并行管理办法》(下称《办法》)正式发布,《办法》旨在建立节能与新能源汽车管理长效机制,促进汽车产业健康发展。《办法》自2018年4月1日起施行。

具体来看,《办法》对传统能源乘用车年度生产量或者进口量不满3万辆的乘用车企业,不设定新能源汽车积分比例要求;达到3万辆以上的,从2019年度开始设定积分比例要求,其中:2019年、2020年度的积分比例要求分别为10%、12%,2021年度及以后年度的积分比例要求另行公布。

此外,《办法》还对行业较为关注的积分核算制度和积分管理、积分核算方法、积分并行管理方法及监督管理制度等也进行了说明。

建立积分核算制度和积分管理平台。境内各乘用车生产企业、各进口乘用车供应企业都作为平均燃料消耗量积分与新能源汽车积分的核算主体,单独实施核算。建立汽车燃料消耗量与新能源汽车积分管理平台,统筹推进积分公示、转让、交易等,企业通过该平台开展积分转让或者交易。

明确积分核算方法。《办法》规定了乘用车企业平均燃料消耗量积分和新能源汽车积分核算方法,明确了与积分核算相关的实际值、达标值、目标值等指标的核算方式。 有条件地放宽小规模企业的燃料消耗量达标要求。鉴于小规模企业不具备规模优势、降低油耗难度大,结合我国实际及国外经验,《办法》对年度生产量2,000辆以下并且生产、研发和运营保持独立的乘用车生产企业,年度进口量2,000辆以下的获境外生产企业授权的进口乘用车供应企业,以及未获授权的进口乘用车供应企业,放宽其平均燃料消耗量积分的达标要求。其中,对年度进口量2,000辆以下的未获授权的进口乘用车供应企业,暂不实施积分核算。

实行积分并行管理。一是企业平均燃料消耗量积分中,正积分可以按照80%或者90%的比例结转后续年度使用,也可以在关联企业间转让;负积分抵偿归零的方式包括:使用本企业结转或者受让的平均燃料消耗量正积分,使用本企业产生或者购买的新能源汽车正积分。二是新能源汽车积分中,正积分可以自由交易,但不得结转(2019年度的正积分可以等额结转一年);负积分可以采取购买新能源汽车正积分的方式抵偿归零。三是负积分抵偿方面,应当在工业和信息化部发布积分核算情况报告后90日内完成负积分抵偿归零;新能源汽车正积分可以抵扣同等数量的平均燃料消耗量负积分。

完善监督管理制度。工业和信息化部会同财政、商务、海关、质检等部门对积分进行核查,并发布积分核算情况年度报告。建立乘用车企业信用管理制度,要求企业提交信用承诺书并向社会公示;企业未按规定报送数据、提交积分报告,情节严重的,作为失信企业进行通报。同时,明确工业和信息化部会同有关部门依据国家有关规定,完善积分管理的经济措施。

各方言论

全国乘联会主席崔东树

双积分政策是一个创举,把传统车节油和新能源车发展两个重要方向有机的结合,结合中国在研究禁售传统燃油车的时间表,中国引领了国际乘用车发展的新趋势。这是中国从世界汽车大市场转向世界汽车新市场的重要转换的政策推进器。政策变化的特征是从鼓励到社会责任的强制措施的推进过程,很有意义。

一句话点评

如今,双积分办法终于落地,这标志着中国新能源汽车发展由补贴时代进入积分驱动时代,使得中国新能源汽车朝着更加良性的方向发展,同时为新能源汽车的持续性发展提供了充足保障。在新能源积分比例逐年提高的影响下,新能源汽车市场容量有望迎来稳固提升。

智能电动汽车

中国的双积分政策,不同于加州的零排放政策,也不同于欧洲的碳交易政策,是中国第一次在汽车标准政策上真正引领全球的开始,其引领中国乃至世界汽车行业的意义,绝对可以用一枚氢弹来形容。可以毫不夸张的说,双积分政策将成为未来帮助中国燃油车退出历史舞台、实现中国新能源汽车引领全球的重要推手。

AutoKol点评

对于“双积分”政策延期一年执行的消息,在之前就已经爆出。关于延期的原因,笔者猜测一方面在于原定的日期执行起来存在困难,如果绝大多少企业都不能达标,这项政策的作用就要打折,另一方面各国政府和协会游说也在其中推波助澜。

在去年9月和今年6月,“双积分”政策曾发布两次征求意见稿。之后,包括德国政府、欧洲商会,以及美国汽车政策委员会、欧洲汽车制造商协会、日本汽车制造商协会和韩国汽车制造商协会四大汽车行业协会以不同方式向中国政府提交申请,希望中国政府延迟发布该办法或放宽要求。

同时,也有行业专家指出,不少国内车企自身难以达到新能源积分的比例要求,如果2018年贸然实施,国内车企都达不到标准,包括一汽、东风都生产不出那么多的新能源汽车。在以上因素的影响之下,“双积分”政策如意料中的被推迟。在新能源的浪潮之下,这一政策实施已是板上钉钉,推迟一年也是希望各车企能有足够的时间推出应对之策。

Polestar品牌即将在华发布

沃尔沃在今年6月宣布,旗下高性能车部门Polestar正式成为独立品牌,未来主要面向高性能电气化汽车领域。Polestar品牌成立后,所生产的车型将不会使用沃尔沃的logo,而是悬挂专属于Polestar的全新标识。《汽车内参》从Polestar官方获悉,这一全球首个高性能电气化品牌将在10月17日正式在华发布。届时,Polestar还会带来旗下首款产品,并公布相关产品、工业化和商业计划等方面的更多信息。

沃尔沃汽车和Polestar在赛车领域的合作始于1996年。2015年,沃尔沃汽车收购Polestar的全部股权,Polestar作为集团旗下高性能车部门并入集团。未来,Polestar将不再使用沃尔沃汽logo,同时还会以Polestar Engineered品牌向沃尔沃系列汽车提供优化套餐服务。独立运营的Polestar品牌将继续依托沃尔沃汽车的研发技术与工程设计,受益于集团规模经济优势,Polestar也将成为高端电动汽车这一全球新兴市场的强大竞争者。

早在今年7月份,有外媒报道,Polestar将在9月份开幕的法兰克福车展上推出旗下首款双门轿跑,但并未实现。而在10月17日,我们将一睹新车的庐山真面目。新车推出后,Polestar将直接面对梅赛德斯-AMG、宝马M和奥迪Sport所带来的竞争压力。

Polestar首款双门轿跑将搭载沃尔沃旗下的T8 E驱混动系统,这套插电式混合动力系统由Drive-E 2.0升4缸机械增压+涡轮增压汽油发动机以及一台电动机共同组合,但是预计会采用更高的调校。其中,汽油发动机最大功率可达324马力(242千瓦),电动机功率为81马力(60千瓦),综合最大输出功率有望达到600马力(447千瓦)。

AutoKol点评

可以预料的是,作为沃尔沃全面电气化战略的排头兵,Polestar品牌将为沃尔沃形成良好的背书,以此证明沃尔沃有进入第一阵营的实力。就像奔驰有迈巴赫、宝马有劳斯莱斯、奥迪有宾利和兰博基尼站在身后一般。而专注于电气化的Polestar品牌,与梅赛德斯-AMG、宝马M和奥迪Sport形成差异化定位,待Polestar品牌名声大噪后,沃尔沃自然也会跟着水涨船高。

奥迪全球所有工厂都将负责电动车生产

据外媒报道,奥迪CEO 鲁伯特·施泰德(Rupert Stadler)进一步阐述了奥迪未来的新能源发展战略细节,并表示奥迪将在全球各大工厂生产电动车,包括墨西哥和匈牙利工厂。奥迪旗下两款首批量产电动车将由布鲁塞尔工厂生产,并且也因此遭到德国工会施压。施泰德在奥迪德国Ingolstadt总部面向7,000位工人时表示,未来,奥迪旗下所有工厂都将涉及电动车工厂生产。

奥迪研发总监Peter Mertens表示,奥迪希望在2025年之前推出超过20款电动车,其中包括十几款纯电动车。

奥迪将于明年开始在布鲁塞尔工厂生产e-tron EV,而e-tron掀背版将于2019年开始生产。e-tron对标的车型主要是特斯拉Model X,而掀背版对将于即将上市的捷豹I-Pace直面竞争。

2020年,奥迪将基于大众集团的模块化电动平台MEB生产紧凑型电动车。而从2021年开始,奥迪将基于与保时捷开发的全新高端电动车平台生产电动车。除了Ingolstadt和Neckarsulm两家工厂之外,奥迪在比利时、墨西哥和匈牙利也建有工厂,而在海外市场也借用大众和斯柯达的工厂来生产。

奥迪工会主席Peter Mosch也呼吁奥迪高管加速在德国部署生产电动车,主要因奥迪在德国的工人在新能源车的发展趋势之下会逐渐失去竞争力。Peter Mosch称,工人希望在年底之前能有个说法。

AutoKol点评

在笔者看来,这则消息足以引起其他汽车品牌重视,尤其是一些在欧美国家布局工厂的自主品牌,在积极推进电气化战略的同时,也要做到雨露均沾,否则在工会地位比较强势的欧美国家,将会引发企业内部矛盾。

宝骏560部分车型官降

《汽车内参》日前从上汽通用五菱官方获悉,2016款宝骏560部分车型实行官降政策,最高降幅为7,000元,最低为2,000元。此前,宝骏旗下另一款车型宝骏730已实行官降,如今560的再次官降,也能看出厂家对销量提升的“急迫感”。

目前在售的除本次进行价格调整的2016款车型外,还有包括今年推出市场的宝骏560律动版,律动版三款车型价格区间为9.88万—10.58万元。未来,宝骏还将推出560的自动挡车型,预计今年第三季度上市。

宝骏560的主要竞争对手为哈弗H6和传祺GS4,从目前的销量来看,后两款势头更强。宝骏560这次降价,也将进一步拉动销量。

AutoKol点评

在笔者看来,官降是把双刃剑,虽然在短期内会对销量提升起到一定的刺激作用,但也会对品牌形象造成损害,从长远来看,汽车企业提升销量最为稳妥的办法就是扩大品牌影响力,提升产品竞争力,而不是采用官降这样一种杀鸡取卵的做法。

END

版权声明:本文为《汽车内参》独家稿件,禁止任何形式的改编和摘抄,如需转载,请注明来源于《汽车内参》。

最后更新:2017-10-08 07:36:16

  上一篇:go 比亚迪F3失控撞上奥迪A8,质量堪称国产榜样,让日系车汗颜
  下一篇:go 国际专家团队加持下,比亚迪宋MAX能否打开国内MPV市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