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935 返回首页    go iPhone_iPad_Mac_apple


“保壳”蜜月期:扭亏或临新尴尬 机构进退分歧加大

对比去年,今年的ST大军“保壳”之战打得既争气,又得运。至少从目前看来,现有72家ST公司(含*ST公司)中,超过三成的业绩(包含预告)翻红。

行业助攻是今年保壳背景的一大亮点,然而,相关企业基于产品价格提振也加大了中下游企业的负担成本,掣肘盈利的负面效应开始在整个产业链上下传导。

“保壳”冲刺还需最后一公里定成败。

流行“无激素”扭亏

进入四季度,ST股“保壳”各显神通,相比于往年诸多ST公司三季度就开始争取政府财政补贴的刺激疗法,今年的ST公司正在陆续开展自救。

如*ST德力(002571.SZ)三季度实现扭亏为盈,净利润为0.28亿元,作为一家玻璃器皿生产企业此前为了扭亏尝试过转型游戏业,但最终未果。进入三季度,公司开始增强主业,对部分产品进行提价的同时加大了对长库龄产品的销售力度,使得毛利率同比提升。

相比于*ST德力依靠市场,*ST三泰(002312.SZ)在“忍痛割爱”。公司证券事务代表在10月27日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此前因为速递易业务亏损加大,去年前三季度亏损逾10亿元。“今年公司分割了这部分,对转让的部分股权确认投资收益后,公司净利润达到3.99亿元。”该代表说。

Choice数据显示,在已知72家“壳股”中,类似上述通过创新重组、市场定价等主动“续命”并成功扭亏的公司达到19家,占比接近三成。壳股公司主动调整业务促进盈利成为今年“保壳”季一大亮点。

事实上,对众多拥有国企、央企背景的“壳股”来说,遇上亏损就“哭爹喊娘”求补贴的做法屡见不鲜,“但在目前‘类注册制’背景下,上市公司进出正在常态化演进。谁都不愿意成为第一批退市的公司。”

10月27日,深圳某大型PE股权投资总监向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表示,壳资源的价值就在于品牌效应和资产效应。“壳费炒得那么高,现在IPO速度加快,壳股已经不是拟上市企业的首选。”

这意味着,上市公司作为连接存量货币和实体经济领域的“纽带”,未来一旦失去上市资格,就很难再吸引资本继续关注。

产业链成本传导再起波澜

Choice数据统计显示,包括续亏、首亏、增亏在内的业绩低迷一族仍有22家之多,占据目前壳股数量的近三成,与预喜一派平分秋色。

值得注意的是,在这些业绩提振艰难的公司解释中,记者发现,体现在产业链价格传导引发的成本控制问题掣肘盈利。沪上一位国企改革题材基金经理在10月27日接受记者采访时说,从上半年调研的油、煤、矿石等行业公司来看,过半有过被“砍价”的经历。

这位基金经理告诉记者,如果中游行业的成本传导不畅,势必会导致行业产能过剩,这也会倒逼上游降价,但目前来看,中游企业议价难度不小,几乎都在吃着“哑巴亏”。

记者发现,主营业务中涉及钢铁、煤炭业务的公司基本上在前三季度实现了扭亏,如*ST郑煤(600121.SH)预计三季度净利润为6亿元左右,同为煤炭开采洗选业的*ST大有(600403.SH)前三季度也实现扭亏,净利润为3.53亿元。

然而,上有产品价格的向下传导也在压缩下游企业的利润空间,从这一点来看,处于中游或以下的加工制造行业未来利润增速可能下降。

如黑色金属冶炼和压延加工业的*ST沪科(600608.SH)就在三季报预告中明确指出,由于原材料价格上涨以及市场价格竞争激烈,公司仍未扭转经营性亏损的不利局面。

公司证券事务代表在10月27日接受记者采访时亦表示,煤炭售价与上年同期相比大幅提升推高了冶炼成本,预计下一报告期末的累计净利润仍可能为亏损。

产业链之间的利空传导是较为普遍的行业现象,由于部分上游企业居于垄断地位,在市场价格波动较大时,对下游成本的冲击不容小觑。

对此,暨南大学经济学院副院长刘金山在10月26日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处于中游的加工制造业由于产能大多过剩、市场竞争激烈,议价能力较弱,“在成本上升时想通过提价向下转移难度很大,更多的只能是自我消化,自我承担,其结果便是利润率下降。”

对此,刘金山建议通过利用期货市场进行“套期保值”早做准备。

机构进退分歧加大

进入四季度,机构的权益产品排名大战或刚刚开始,特别是名次胶着的彼此,更加考验经理人“调仓”、“换仓”的本领。

至于ST股,虽然不是主流配置方式,但部分重组预期明确的标的依旧是机构愿意倾心的对象。截止到10月27日,已披露三季报的ST股中,*ST圣莱(002473.SZ)和*ST松江(600225.SH)颇受机构待见,目前均获得6家机构持仓。

“多数ST类股虽然是垃圾股,但是真正被退市的很少,绝大部分个股都能利用各种方法摆脱连续三年亏损大限。”10月27日,深圳某私募基金经理告诉记者,类似政府出手救助、资产注入、重组兼并,几乎都能演绎出ST板块一系列的炒作热点。

然而,也有机构明确表示“不玩ST”。近日,一位注资某濒临退市企业的私募大佬李凯(化名)正在为壳股票的退出而发愁,他向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苦诉,本以为“摘星脱帽”后企业经营会有所改观,现实却每况愈下。“垃圾股救活还是垃圾股,再不想博ST了。”

数据显示,目前已经有4家ST股在三季度遭遇机构减持,虽然不是负面财技所致,但失望的业绩已经让人失去了耐心。Choice数据统计显示,截止到10月27日,在已经披露三季报的7家ST股中有4家企业被机构减持。

李凯表示,“市场普遍是看中*ST股的重组预期,但是这类公司重组的成本压力比较大,资产条件和财务状况等普遍不佳,所以成功率上得打一个问号,保壳之后的业绩不一定乐观。”

系列报道>>>

A股掀起“保壳”潮 机构在撤离这些ST股

ST“拼爹保壳”也要看“颜值” 这点比讲故事更靠谱!

保壳倒计时:ST族9股有望“摘星脱帽” 11股暂停上市风险高

(原标题:“保壳”蜜月期:扭亏或临新尴尬)

最后更新:2017-10-28 09:05:35

  上一篇:go 现金贷乱象招来一片喊打声 业内建议设立准入门槛
  下一篇:go 养老金建仓第二波:更多扫货股显真容 已有股票先来一个涨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