閱讀330 返回首頁    go iPhone_iPad_Mac_apple


斯巴魯日產質檢造假30年,“日本製造”到底怎麼了?

這絕不是日本製造業醜聞多米諾骨牌的最後一張,光環逐步暗淡的背後,是昔日神話與力竭現實之間的撕裂。

昔日膜拜的對象轟然崩塌,這種突變給人帶來的衝擊和留下的感歎,必定遠遠超過強者漸漸又盛到衰的漸變。較之德係“神車”傳說的慢慢褪色,日本製造的聲譽“中道崩殂”的勢頭,似乎太快了一些。

高品質、匠心、可靠,這是日本製造業、尤其是日本汽車產業一向奮力打造的主要賣點和競爭優勢。如今日係車走向全球,並獲得了眾多消費者頂禮膜拜,在品質方麵的不錯表現自然是極其重要的因素。

隻是,昔日被捧得越高,現如今就摔得越狠,在眾多消費者“無條件”信任日本製造的時代,高田、三菱、神戶鋼、日產正在挑戰著消費者的“信任底線”,比當年豐田“踏板門”尤有過之多倍。

如今,挑戰者的名單裏又增加了一位新成員——斯巴魯。

深陷造假泥淖

斯巴魯,這個號稱“日本寶馬”的品牌,以小眾和特立獨行為定位,追求操縱運動,即便是在銷量基盤不大的背景下,無論是在日本本土、中國市場還是美國都有相當多的擁躉,而在美國甚至銷量超過整個大眾集團。

但是斯巴魯最近卻是接連麻煩纏身。

斯巴魯社長吉永泰之

今年10月8日,日本神戶製鋼公開表示,大約從十年前開始在其鋁、銅加工廠篡改檢驗數據,並將產以次充好供應給客戶,造假產品流入約200多家企業,緊接著豐田、日產、斯巴魯、馬自達等車企先後透露使用了由神戶製鋼提供的鋁製品。

“鋁質件是斯巴魯唯一向神戶製鋼所收購的材料,雖確認其檢驗數據遭到偽造,但此物料僅用於打造部分旗下車型的引擎蓋,且通過了官方內部的安全檢驗,符合標準。”隨後斯巴魯針對神戶製鋼“以次充好”的事件發表了這樣聲明,並表示會繼續調查以確保能采取實時且有效的行動。

一波未平一波又起,還未從神戶製鋼所造成的負麵影響完全脫身的斯巴魯又被爆出了質檢問題。據日本共同社報道,斯巴魯品牌存在使用“無資格證檢查人員”的問題,涉及“質檢門”的兩家工廠分別為斯巴魯公司設在群馬縣的總工廠和矢島工廠,兩者均位於群馬縣太田市。此次,造假事件與此前曝出的日產造假一樣,都是無資格人員在檢查記錄文件上蓋章造假,並且報道指出這樣的造假行為已經延續了30年之久。

對此,10月27日晚間,斯巴魯在日本緊急召開了發布會,斯巴魯方麵表示:“在日本群馬縣的組裝工廠裏有大約245名質檢人員,在10月1日,有4名沒有經過訓練的工作人員參與了汽車的最終質檢環節。在過去四年中,平均每個月都會有8名無證人員對汽車的出廠進行最終質檢,他們實際上隻是實習生。”

“目前斯巴魯已經就此事向日本國土交通省等部門呈交了相關的報告文件,並且將在10月30號舉行聽證會,在聽證會之後決定是否對相關車輛進行召回。”發布會上斯巴魯社長吉永泰之這樣表示。

據悉,此次斯巴魯欲召回的車輛包括截止到2017年10月3日的近三年以來生產的所有車輛。涉及到的車型包括斯巴魯森林人、傲虎、力獅、翼豹、XV 和 BRZ等共計25.5萬輛,召回費用約為50億日元(約合2.9億人民幣)。此外,由於豐田86與斯巴魯BRZ是同一產線生產的,因此豐田86可能同樣會受到召回風波的影響。

一直以來,斯巴魯品牌都以高性能和高安全性著稱,其強調為用戶帶來“安心愉悅”的駕乘體驗。今年年初,正值誕生100周年之際,富士重工業株式會社將正式更名為“株式會社SUBARU”,公司名稱和品牌名稱的統一化,使得斯巴魯進一步拓展了自身品牌的影響力。然而,在更名後僅半多年的時間裏,斯巴魯便爆發了“神戶製鋼”和“質檢門”事件。雖說,這樣的事件對於斯巴魯具體車型的質量方麵影響並不太大,但卻使其品牌形象明顯受損,進而影響了斯巴魯品牌的市場份額。

“日本製造”的神話還能撐多久

倘若單從斯巴魯品牌的角度而言,“質檢門”的影響並不算大,但從整個日本汽車業乃至整個日本工業的角度而言,斯巴魯“質檢門”進一步加劇了全球消費者對於日本製造業的信任危機。

自從神戶製鋼“以次充好”的問題被揭露之後,全球各大媒體掀起了對於日本製造業的聲討。《日本經濟新聞》認為,神戶製鋼所集團下屬的4家企業長期使用同樣手法造假,說明眾多員工認同了企業的不當行為。企業間的交易本來應秉持“不欺”原則,而神戶製鋼所在所謂“力求達到行業標準”的時候,淡忘了客戶間的契約意識,甚至是以欺騙的手段來維持客戶,這對日本製造業整體的可信度造成負麵影響。

事實上,在過去的幾年時間裏,日本製造已經遭受了嚴峻的製造危機,而汽車行業作為製造業的主要板塊更是問題頻頻。在此之前,由高田氣囊所引發的汽車安全醜聞,直接導致了全球19家車企召回了過億輛汽車,創下了迄今為止汽車行業最大的召回案;2016年,三菱與鈴木被爆出篡改油耗數據,分別涉及62萬和超過210萬輛輕自動車,在導致日產趁機控股三菱的同時,再一次引發日本汽車製造業信任危機。

然而,“心機boy”日產在控股三菱之後,也並未吸取三菱“油耗門”之中的教訓,采用了無質檢資質的員工對下線的新車進行質檢違反了日本《道路運輸車輛法》。

10月初,日本國土交通省發現,日產旗下六家工廠中五家工廠采用了無認證資格的質檢員工進行新車落線檢測,這不僅引發了用戶的焦慮情緒,還動搖了日本的認證體係。為了最大程度上降低“質檢門”的影響,日產欲在日本本土召回2014年1月至2017年9月製造的“NOTE”和“賽瑞納 ”等38款車型,約合116萬輛汽車,其中包括向五十鈴汽車、鈴木、馬自達和三菱汽車進行貼牌生產供貨的車輛。

日本製造的崩塌,還體現在各個產業領域。如軍工方麵,日本空中自衛隊F-4戰鬥機自行起火,被指也和神戶製鋼有關;一度被神話為“世界第一”的蒼龍常規潛艇,因為性能不足接連在澳大利亞和印度招標中落敗;英國引入的日本高鐵,200公裏時速足以在中國高鐵麵前蒙羞不說,還在首航時出現大麵積漏水、延誤故障……

日本製造業仿佛一夜之間,關鍵詞從“高品質”轉向了“造假”,這到底是怎麼回事?

根據日本現代文化研究所主任研究員吳保寧和中國現代國際關係研究院研究員劉軍紅等專家的解釋,這是由於日本下遊企業對上遊企業的降低成本要求越來越高,另一方麵企業內部的追求越來越從市場份額轉向利潤,強調創利創收、忽視社會責任。

不過,在筆者看來,更為宏觀和深層次的原因其實有兩點:首先日本民族性格追求極致但難把控大局,能夠在一定時間和局部領先,但就算能稱雄數年數十年,也無法將輝煌延續百年甚至更久。其次,因為第一個原因日本製造逐漸失去光環,但變形的“恥感文化”又迫使日本企業不惜通過舞弊手段去篡改數據,來維係外在的“顏麵”。

第一個因素的典型例子,是川崎重工的最新C-2運輸機,盡管從西方采購了一流水平的渦扇發動機,但因過於追求輕量化,艙門地板容易形變,結果實際最大載重不得不比標簽值削減20%。而在C-2運輸機試飛成功之初,曾有無數光環在身,輕量化的極致就是一大賣點。正因為缺乏對總體的統籌把控,“追求極致”成了笑料根源。

至於“恥感文化”過激引發篡改數據和測試結果,其實從日產和斯巴魯持續質檢造假三十年就可以看出,此類行為,冰凍三尺非一日之寒。日本企業在“誠信”和“榮譽至上”的外衣下,如果不能正確處理好價值取向與概念理解,便恰恰隱藏著舞弊的因子。

反過來,中國製造在走過“山寨”“劣質低價”惡名的混沌初期後,逐漸在產業消費雙升級中越發被國內外所接受。以筆者新近因東京車展赴日的經曆而言,在日本繁華都市,甚至是品牌官方店,竟然越來越多地出現“日本品牌中國造”的身影。

因追求極致而一時領先,因實力不逮而終現原形,這是日本製造的慘痛教訓,也是中國製造崛起的警醒案例。日本製造業的“墮落”不僅體現了全球化大潮下日本經濟環境巨變的冰山一角,也是全球製造業洗牌和交棒的伴生現象。

斯巴魯和日產質檢連續造假三十年,這絕不是日本製造或日係車舞弊醜聞多米諾骨牌的最後一張。在日本企業紛紛調整步調的同時,擴張道路上的中國企業必須考量一個重大課題,:如何在規模、成本和產品質量之間找準平衡點。

“日本製造”的光環正在逐步暗淡,中國製造都必須自我升級,乃至崛起。

當日係車陷入醜聞時,中國汽車產業應當堅定信念,力求打破發展不平衡不充分的局麵,滿足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這才是中國汽車乃至整個中國製造業的騰飛之路。【END】

速度 深度 態度

未經允許請勿轉載到其他公眾號

最後更新:2017-10-30 11:06:54

  上一篇:go 傳祺GS7來襲,外觀霸氣十足,配置更是高端,趕跑漢蘭達指日可待!
  下一篇:go 眾泰SR9和WEY VV7哪個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