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脹預期中原油因素不容忽視
摘要
明年國內通脹水平會有所抬升,但預計難以超過3%,不會構成宏觀政策決策的重要製約因素。通貨膨脹首先是貨幣現象。今年以來,我國M2增速減去GDP增速、再減去GDP縮減指數後出現負值已經常態化,通脹背後的貨幣因素不複存在。在新的金融安全和金融監管局麵下,預計明年貨幣態勢仍將延續。
明年國內通脹水平會有所抬升,但預計難以超過3%,不會構成宏觀政策決策的重要製約因素。通貨膨脹首先是貨幣現象。今年以來,我國M2增速減去GDP增速、再減去GDP縮減指數後出現負值已經常態化,通脹背後的貨幣因素不複存在。在新的金融安全和金融監管局麵下,預計明年貨幣態勢仍將延續。
PPI往CPI傳導途徑依然不夠通暢。從上遊到中遊、中遊到下遊、下遊到消費者,越往下市場結構越分散,控產保價越困難,價格卡特爾越難以達成。因此部分CPI籃子商品價格上漲可能發生,但在需求沒有明顯提振情況下,CPI不會出現全麵快速上漲局麵。
關鍵性的變化因素是油價。曆史上曆次顯著通脹背後的推手都是油價。統計顯示,2001年以來,中國的CPI與油價之間的相關性為0.491。同期,美國物價指數與原油價格同比增速之間的相關係數為0.790,即便是剔除食品和能源的核心PCE與原油價格同比增速之間的相關係數,也達0.466。油價對物價籃子中非直接關聯商品的影響無法簡單剔除。
關於油價中長期走勢長期以來的邏輯是,需求持續增長,供給終有枯竭之日,價格中長期往上,且隨著時間推延,價格最終會以幾何級數上行。這一邏輯反映到短期,就是隻要油價超過80美元,就會引起市場恐慌,短時期暴漲,繼而引發物價大幅波動。
近年來,原油供給側發生的變化,包括頁岩油氣的開發利用、歐佩克限產機製效果弱化等,已經被市場深入研究。而由各國產業政策引發的、需求側即將到來的石油需求萎縮,還沒有引起市場足夠關注。
2016年,交通運輸使用占全球石油消費的比例約為66%,工業原料占比為17%,能源占比為2%,其他消費占比為16%。從煉廠消費口徑看,2016年全球煉廠消費石油39.6億噸;其中,汽油10.3億噸、占26%,柴油13億噸、占33%,煤油3.4億噸、占8%,其餘為石腦油、燃料油、煉廠自用、直接燃燒、其他等。
航空煤油(超過3億噸)、船舶用油(約五億噸)以及工業原料使用等的需求,大體依然會繼續按照其和經濟增長的傳統關係線性擴張。而約22億噸的車輛汽柴油消費可能麵臨大幅萎縮局麵。
一是傳統汽車工業發達國家大多選擇在2035年或2040年實施燃油車禁售令,存量燃油車十年左右時間自然報廢,這意味著相關油品消費需求到2050年將大幅萎縮。
二是鑒於中國多年前就選擇了電動汽車彎道超車戰略,且在相關領域投入了巨資補貼,電池組件和整車等已經具有一定優勢,我們判斷中國燃油車禁售令時間應該不會晚於傳統汽車工業發達國家。
三是國家發改委、能源局等十五個部門發文,明確在全國範圍內推廣使用車用乙醇汽油,到2020年基本實現全覆蓋。目前很難判斷這一政策的實際執行效果。如果采取E10(車用乙醇汽油)添加的話,意味著中國近10%的汽油消費將在五年內被逐步替代。
這一替代過程在未來若幹年並不顯著。目前全球燃料乙醇、生物柴油等的消費量也就在一億噸左右,預計十年後,新能源汽車大約僅會替代0.5%的成品油;成品油消費下降可能引導生產商開發出更多工業原料方向的原油消費需求。但需求在特定時間點大幅萎縮,對石油定價邏輯的影響不容忽視。這意味著,未來油價研究關注的焦點,將從此前聚焦於供給,更多轉為聚焦於需求;2050年前後需求可能出現的重大萎縮,或將使得未來油價的表現更加接近於今天的煤價,即價格周期依然存在,但波峰被顯著熨平,波穀持續時間更長。當然如果油價越過80美元每桶的機會不多,預示未來若幹年通脹無大幅上行之虞。
(原標題:通脹預期中原油因素不容忽視)
(責任編輯:DF309)
最後更新:2017-11-01 02:59: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