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71
比特幣
比特幣:2100萬枚之前的路,想好了再走
皮雲正(天方燕談作者)
火幣網數據顯示,8月17日,比特幣價格盤中突破了30000元大關,最高摸到30299元。
作為一個有著類黃金屬性、同時兼具貨幣屬性的限量版發行商品,自2009年誕生,至2010年公開交易初始價格為0.01美元到今天飛速飆升的商品單價,它開始變得越來越難被定義。本身就是互聯網泡沫產兒的比特幣,在接下來保底的第五波序列增長之後,能否歸於平靜,重新給自己一個清晰的定位?
從平地到青天,它是天選之子
從最初的數字貨幣定義到炙手可熱的市場寵兒,它僅僅用了三年的時間。自帶貨幣屬性的它,標榜著自由與公平。
天選第一維度:自己寫背書
傳統的貨幣體係是以國家的金融機構為背書,進行市場上流通貨幣的發行與調控,通過貨幣價值尺度、流通手段、儲藏手段、支付手段、世界貨幣五大流通手段進行市場的幹預與管理。而比特幣不同,之所以說它自帶貨幣屬性,是因為在兼具流通手段的同時,它憑借其強包容性更容易被人們認可。盡管初期沒有強有力的保障和執行人,但認可的人與機構組合起來,便形成了它自己的背書,進而在市場上進行病毒式流動,執行自己的流通手段職能。相比於傳統貨幣,比特幣最大的特點就是去中心化,即不需要金融機構(諸如銀行、信用社等國家規定的貨幣中介)扮演中間角色,可以直接實現P2P交易,在充分發揮人們主觀掌控性的基礎上,一個回車鍵完成一筆交易,迅速、方便、快捷。
天選第二緯度:底層技術區塊鏈造就初期利好因素
與此同時,作為比特幣的底層技術——區塊鏈,其分布式記賬技術更是成為比特幣最初上漲的利好因素。基於智能合約的多個節點進行區塊鏈的數據掌控,各個節點均有完整的數據備份,所以原則上隻有破壞了大部分節點或者掌控了其中的51%,才可能撬動區塊鏈。不過由於節點分散在全球各地,所以這樣的代價是極其巨大的。兼具迅捷的流動性與安全性,基於底層區塊鏈技術的數字貨幣——比特幣,無疑大大降低了信任與流通成本,更得市場青睞。
天選第三維度:時勢造英雄
盡管比特幣可以說是自帶通貨緊縮的互聯網泡沫產兒,但人們卻仍是飛蛾撲火。為何?
盡管人們都知道這種交易形同龐氏騙局,但人們仍然趨之若鶩,為何?
一個詞,投資。
這就是人們源源不斷的湧進這個泡沫市場的原因所在。隨著全球經濟的放緩,投資市場除卻黃金等一係列作為儲備貨幣的商品能夠投資外,已然鮮見具備旺盛生命力的投資品。這個時候,比特幣出現了,它具備一切高收益、高風險投資品所持有的條件,盡管它最初的定義是貨幣,但同時它也是一項僅僅有2100萬枚的數字秘鑰,一項在龐氏騙局中可尋找下家的期貨。特別是在允許做空的前提下,比特幣更是呈現出指數型上揚趨勢。
比特幣到今天這個價格,投資市場造成的泡沫不可謂不大,但盡管如此,仍不乏入局者,隻要不是最後一個接盤俠,who care?!
ICO、區塊鏈、貨幣認可——神壇的核心根基並不穩固
我們都知道,近期一個月比特幣連續上漲,其原因是智能合約的確立與區塊鏈隔離見證SegWit(Segregated Witness)的部署,也就是比特幣區塊大小的變化。。但最終的結果仍存在不確定性——比特幣區塊到底能否擴容仍取決於“礦工”與核心Core團隊之間利益關聯。因為存在過多的未知性,在此我們暫且不分析這個上漲因素。
時間回歸到幾個月前,到底是誰將比特幣送上了萬元大關?萬元的神壇根基到底是空中樓閣還是被夯實的地基?我們依次來看——
區塊鏈——比特幣的底層技術。作為比特幣的底層技術,誕生於中本聰的區塊鏈,在2016年成功落地。以其獨特的分布式記賬技術吸引了一大批追求者,並能初步證明在其上可以實現生態的初步布局。確實,每一次區塊鏈的風吹草動都會為比特幣帶來利好因素,但是這並不意味著比特幣與區塊鏈是唇齒相依的關係。
區塊鏈可以沒有比特幣,但比特幣不能沒有區塊鏈。比特幣因其發行時間早,供需關係最為緊張,成為現今數字貨幣的龍頭老大。但是比特幣的互聯網金融去中心化屬性直接威脅到銀行的地位,等同於直接革了銀行機構的命。
據統計,目前對區塊鏈投入最大的反而是這些傳統行業,如花旗、摩根這些巨頭;在中國自然是央行等銀行機構;其實就是一個邏輯,與其等待滅亡,不如采取進攻性防禦。而比特幣盡管流通市場是全球,但90%的交易發生在中國境內。而今中國央行已著手研究區塊鏈,並架構新的數字貨幣,這無疑是對比特幣的一記重錘。搞不好幣值直接跳水也並不是沒有可能,畢竟之前已經有兩次先例。
ICO——比特幣盤麵上一把弊大於利的雙刃劍
ICO,英文全稱initial coinoffering,即首次公開募幣,是以初始產生的數字加密貨幣作為回報的一種籌措資金的方式,是幣圈類比IPO(首次公開發行上市)創造出的一個概念。
作為一個類IPO屬性的募資方式,目前的ICO存在諸多遊離於法律條框之外的問題。2017年,以比特幣、以太幣為首的虛擬貨幣炒作一波勝過一波,製造出ICO井噴“神話”。然而,對比特幣來講,這確是一把弊大於利的雙刃劍。
一方麵來講,作為ICO融資渠道的必需虛擬貨幣,其加速了比特幣等虛擬貨幣市場的現金流流動,促進比特幣作為市場貨幣流通手段職能的發揮,弱化收藏屬性,更有利於互聯網數字虛擬貨幣體係的建立。
但更重要的是另一方麵,ICO成功地締造了比特幣(以太幣)的負麵背書。不同於比特幣從誕生之日起的基於去中心化的算法,通過解密獲得,在後期引入了交易等方式,沒有先發的、中心化組織的特點;ICO的項目發起方,其發行代幣的本身就是中心化、商業化的,容易形成天然巨莊,進而造成了區塊鏈上的商業項目很大一部分存在投機性,質量良莠不齊,更有甚者隻用一個項目的白皮書便輕易得到了百萬資金——ICO成為了區塊鏈資深玩家的“伊甸園”。
對於ICO的爭論點不僅僅在此,其中法律目前對平台的界定尚不清晰也是導致野蠻生長的原因之一。不同於IPO的股權募資,強調用商品與商品職能來獲得資金的ICO項目,現階段的法律條例對其並不適用,僅僅靠最後的“兜底協議”對其的管製可謂是不痛不癢;進而因為發行主體的無門檻性與無限製性,致使大批的資金湧入ICO平台,在灰色地帶造就了一大批“百萬”“千萬”富翁。
披著ICO的外衣,一大波偽裝者鑽著法律的空子,在區塊鏈上如魚得水,春風得意。
缺乏監管,野蠻生長的ICO平台會不會發展成為下一個類似P2P的金融風險重災區,這是業內所擔憂的。
“但是,不排除介於ICO平台目前的“灰色貿易”,在被真正的監管體係、法律法規納入之前,會被直接取締的可能。”相關人士表示過,也建議過,口子正在收緊。
而一旦ICO平台被格式化,比特幣的職能出口便又少了一個,屆時雙屬性的天平必將會向另一方傾斜。無疑,距離初衷又遠了一步。
大背景下的認可——無根之水
首先,我們來看一組消息
德國:世界首個承認比特幣合法地位的國家
2013年8月,德國宣布承認比特幣的合法地位,並已納入國家監管體係。德國是世界上首個承認比特幣合法地位的國家。
美國:確認比特幣是一種合法的金融工具。
2013年11月,美國政府為比特幣舉行了聽證會,最終確認比特幣是一種合法的金融工具。
日本:定義比特幣為資產
2014年6月,日本執政黨自民黨表示,決定暫時不監管比特幣。2015年8月,Mt.Gox首席執行官被捕,日本政府考慮比特幣監管事宜。2016年5月,日本首次批準數字貨幣監管法案,並定義為財產。
加拿大:承認比特幣的“貨幣地位”
2013年12月,世界上首個比特幣ATM機在溫哥華投入使用。很多美國本土的比特幣創業者,由於美國國內不同州的法律監管問題,選擇搬遷到加拿大創業。
法國:實施監管措施
法國經濟和金融部門將對比特幣和其他數字貨幣的金融機構和個人使用者實施監管措施。通過鑒別和驗證使用者限製匿名性。同樣的,監管者將澄清在法國稅務係統中如何對待比特幣和其他虛擬貨幣的問題。數字貨幣也將成為需要繳納資本所得稅的項目。
烏克蘭:8月7日,烏克蘭表示計劃於2017年在當地安裝150台比特幣ATM;
韓國:8月8日,韓國正式推出了概述比特幣等數字資產監管框架的法案。該法案對數字資產進行了定義,並將接觸數字資產的相關人士分為了五類,並詳細規定了相關的要求和禁忌,其中5億韓元成市場準入門檻。
越南:比特幣可能將於2018年在越南合法化,8月28日當地新聞服務VNA報道,越南總理阮春福已經指示越南中央銀行以及財政部和公共安全部,製定一種加密資產法律框架。一項針對越南政府要如何處理這個過程的評估預計將會在明年8月份完成。
從整體的大環境來看,比特幣正在被各國政府所接納。一部分原因是比特幣是區塊鏈的最早應用,而其對於區塊鏈的2.0時代的應用有非比尋常的意義;另一個方麵則是目前各國的數字貨幣尚未正式上位,比特幣仍是全球區塊鏈最大的流通手段,若想發展底層技術區塊鏈,此舉不得不為之。
但盡管各國對比特幣持友好態度,對區塊鏈持歡迎姿態,但是比特幣本質存在的高隨機性、去中心化、不可追蹤性與高度匿名的特征給各國的全局掌控帶來了極大的難度與挑戰。另外,分布式記賬技術的全球化節點分配問題也終將隨著區塊鏈生態的建設逐漸暴露出來,這對比特幣來講終究不是一件好事。
生於自由,也許終將亡於自由
的確,“去中心化”是比特幣最大的屬性。利用區塊鏈較低成本的信任值,它極大的激發了隱藏在人內心深處苛求自由的基因。但作為一個互聯網產物,全自由就真的好嗎?
“你的電腦已經被鎖,文件全部被加密,除非你支付價值等額300美元的比特幣,否則這些文件將被永久刪除。”
5月12日開始,這個名為“想哭”(WannaCry)的勒索軟件已經使得從中國到英國、意大利、俄羅斯等百餘個國家中招。重點是,“勒索病毒”索要的贖金是比特幣,這再度引發了各界的強烈關注。為何是比特幣?原因如下
首先,比特幣有一定的匿名性,便於黑客隱藏身份;其次它不受地域限製,可以全球範圍收款;同時比特幣還有“去中心化”的特點,可以讓黑客通過程序自動處理受害者贖金。
目前針對區塊鏈的監管仍處於灰色地帶,因其全球化與高度匿名化等眾多“自由”屬性,監管工作進展異常艱難。很明顯,人們渴望建立的互聯網自由金融體係缺乏相對應的製度保障作柵欄。
自由是件令人向往的好事,但超出限度往往隻能是自食惡果。
互聯網貨幣新時代or類收藏品的曇花一現,這是個不定命題
2017被稱為區塊鏈的落地年,而作為其上最為成熟的產品——比特幣,究竟是其流通的貨幣屬性居於上風,還是由2100萬枚帶來的類黃金藏品屬性居主導地位,終究還是看市場的盤麵有多大。畢竟足夠穩定的市場需求能夠控製一定量的泡沫成本,盤活全局。
風險與機會並存。或許,到不了2100萬枚,我們就能看到它的結局。
這個時間,恐怕不會太長了。
最後更新:2017-09-02 12:36:20
上一篇:
F2Pool魚池反對Segwit2x,比特幣內部戰火或一觸即發
下一篇:
比特幣價格創下曆史新高,加密市場市值超過1700億美元
矽穀大佬:比特幣既像黃金又安全 被低估巨大潛力
比特幣價格衝擊6000美元後轉跌 5700美元或成價格支撐
巴菲特:比特幣是真正的泡沫,它無法創造價值
比特幣場外交易監測報告:場外交易份額從5%上升至20%
國家互金專委會發布《比特幣場外交易監測報告:三家場外平台兩周交易額達6.8億元》
共享晚報:巴菲特狠批比特幣,稱其為真正泡沫;PayPal聯合創始人:比特幣像一種儲備貨幣;穆迪報告:區塊鏈和加密貨幣威脅遙遠可期
比特幣買房成為現實,紐約、迪拜等5大城市開創先河
比特幣逆勢上揚後,騙子偽裝成銀行想空手套白狼!
比特幣價格不像鬱金香狂熱的5個原因
眾多“專家”看空比特幣,比特幣真的是“泡沫”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