閱讀181 返回首頁    go 比特幣


比特幣:20枚買寶馬,200枚買豪宅!不得不唱空!

美麗的泡沫,一刹那花火。再美的花朵,盛開就凋落~

來源:金融家(ijrjia)已獲轉載授權

作者:晨晨

本月15日晚上比特幣當天創了比特幣紀錄高位,之後又急轉直下,高位跌了500多美元,跌了將近10%。而值得一提的是就在上周日高盛分析師Sheba Jafari 就分析預測稱比特幣會漲至4800美元以上。

下圖是我在Coindesk上獲取的比特幣從誕生到現在的價格曲線。

據CoinDesk數據顯示,比特幣價格在周一的交易中觸及4348.23美元的曆史新高。其價格在今年截至當時為止的交易中已經翻了兩番,換算成人民幣也就是逼近3萬元每枚,意味著你有20枚就可以去4s店提一輛18款的寶馬五係;你有200枚就可以在北京海澱區買一個兩居室的房子!

現在比特幣作為一種投資避險的資產,在氣質上與股市有著極其相似的地方。在大漲的時候,所有投機客的情緒都是樂觀的,高喊著繼續漲;而在資產下跌的時候,所有的人似乎都在唱空。這所有人中就包括了那些身處其中的投資者、一些相關的媒體、還有所謂的一些專家。正是這些外界的聲音多多少少的影響著我們的投資決策。

而2015年的時候比特幣的價格也不過2000塊左右,整整翻了15倍。

1

有人問我如果可以回到過去,你會對那是時的自己說什麼?

我會說,買比特幣!往死裏買!借錢買!

玩笑歸玩笑,但是我們要記住,在投資的世界裏沒有專家隻有莊家。在一片火熱之中要冷靜自己,越在嘈雜聲中越要看清事件的本質。

大起大落,必有蹊蹺。我們要搞清楚比特幣此輪上漲的動力到底是什麼?會不會繼續上漲?

自2009年1月3日“中本聰”從創世區挖到50枚比特幣至今,比特幣已經曆了幾輪“暴漲暴跌”。

2013年下半年,歐洲一些國家出台了一些有利於比特幣的政策:英國起草了關稅法案,把比特幣的收入來源納入了納稅範圍;西班牙稅務局免除了比特幣的附加稅;比特幣在國際社會的認知度越來越高,價格也迎來了暴漲。

但好景不長,2013年12月5日中國央行等五部委發布《關於防範比特幣風險的通知》,將比特幣定義為虛擬商品,不具有與貨幣等同的法律地位,且不能作為貨幣在市場上流通使用。此後,比特幣價格在兩天內下跌超過50%,最低跌至576美元。

政策利好比特幣,價格就上漲,監管趨嚴,立馬就暴跌。可見,政策對於比特幣的行情起了至關重大的作用。

2017年5月“Wannacry”病毒席卷全球,黑客要求必須支付300美元等額的比特幣。接著,比特幣在十天內,從9459元漲至18810元,漲幅直逼100%,幾乎翻番。

除了“勒索病毒事件”,4月份的時候,日本對比特幣支付合法化的法案通過,日本電子巨頭Bic Camera就開始接受比特幣支付。

2017年8月創曆史新高,就是近期比特幣價格持續高漲,多方推測可能和全球部分地區局勢緊張有關係。

除此之外,比特幣的產量會出現周期性產量減半的情況,因為比特幣的總量是固定的,現在已經開采出75%,很多人會選擇購買比特幣來抗通脹,這也是比特幣上漲的重要因素。

2

比特幣的下一次泡沫破裂離我們還有多遠?

這波瘋漲的情形讓我想起了16世紀的“鬱金香”,當鬱金香突然火了起來,大量機敏的投資商開始囤積鬱金香球莖開始等待價格上漲,後來一度發展到了病態的程度,蔓延成了全民運動。有數據顯示從1635年到1936年間鬱金香價格上漲了將近60倍。據當年的新聞記錄顯示,一株銘文“奧古斯都”的鬱金香售價高達6700荷蘭盾,而當時一個荷蘭人成年人一年大概賺150荷蘭盾,這筆錢足以在阿姆斯特丹河邊最好位置買一棟豪宅。

正當所有人都沉浸在“投機”的狂歡聲中的時候,一場大的崩潰就在眼前。由於賣方突然大量拋售,公眾由此陷入恐慌,導致鬱金香價格一瀉千裏,一夜之家,鬱金香價格下跌超過90%,一些普通品種的鬱金香價格甚至不如一顆洋蔥。

當然,比特幣還是比鬱金香有價值的,比作鬱金香略有不妥,畢竟比特幣去中介的交易方式支持了各種黑產。因為比特幣的交易並不需要經過銀行甚至任何信息中介,這就是比特幣的隱秘性。實際上現在比特幣的規模從側麵上折射出黑產在世界經濟體係中的規模。

有人說比特幣的總量固定,就是2100萬枚,發行速度也會每四年減半一次,這是比特幣的運行機製決定的,那比特幣一定可以用來購買來抗通脹嗎?

3

但是反過頭想想,總量固定未必是好事,也意味著流動性的減弱和喪失。

在美國華盛頓有一個特殊的托兒所,員工是150對在國會山上班的人,事實上這個托兒所更像是一個相互照看孩子的合作組織。一便婚後想出去過二人世界或者沒空照看小孩的時候可以托付給別人,在有空閑的時候可以幫助別人照看小孩。參加這個合作組織內部發行一定數量的“保姆券”,這個保姆券不增加也不減少,每張券對應一個小時的照看孩子服務。

這樣的運行機製,開始的時候十分完美,大家也可以充分利用自己的時間,並且可以抵禦一些沒時間照看小孩的情況。

可是運行一段時間之後,這套機製幾乎陷入到了崩潰邊緣。有大量空閑時間的父母開始努力照看小孩以便不時之需,於是囤積了很多“保姆券”;緊接著那些經常外出的人因為自己的保姆券大量減少,開始心慌,逐漸開始較少外出次數,開始照看別人家小孩來賺取“保姆券”。

就這樣流通的“保姆券”越來越少,流通券減少的直接影響就是保姆服務減少,托兒所很快人煙稀少。

如果把“托兒所”看成一個經濟體,保姆服務看做GDP,那麼這個案例就是經典的通縮案例,衰退的原因就是流通的“保姆券”在減少。

這不是我為了類比比特幣而自己編造的一個故事,這是1977年Sweeney夫婦在經曆了這件事件之後,發表了題為《貨幣理論和大鍋燴山托兒所合作社危機》中的實事記載。

所以比特幣總量固定而開始被吹捧它防通脹,我覺得正是這樣的特性會導致人們“囤積”比特幣,進而使比特幣繼續升值,“囤積”的需求變得更強烈,最後隻會導致“極端通縮”,會限製整個經濟體的產出,就像“保姆服務”的減少。

現在早上出去跑步都能聽到公園裏的大媽在談論“比特幣”,讓我深深的為“比特幣的”未來擔憂。

不過,股市有句老話,“牛市不言頂”。預測頂部很危險,泡沫隻有在破滅之後才知道是泡沫。

諾貝爾獎經濟學獎獲得者,紐約時報專欄作家Krugman的一句話來結束今天的文章,“一個好的貨幣製度目的不是讓囤錢的人變得更富有,而是要鼓勵交易,讓整個經濟更富有。而這些比特幣都沒有帶給我們。”

各位讀者閱讀完這篇文章 ^^,如果您喜歡,點個讚給小編一點鼓勵吧!

最後更新:2017-08-30 09:07:34

  上一篇:go 比特幣高位橫盤,萊特幣小幅回調
  下一篇:go 比特幣主要用於投機,而政府更多關注區塊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