閱讀781 返回首頁    go 比特幣


比特幣瘋漲背後的“推手”——ICO是泡沫還是騙局?

比特幣從今年4月份6000元/個,暴漲至3萬元/個,利潤比毒品還高,怎能不讓人心動。

在比特幣賺錢效應的影響下,大量模仿者出現,他們希望創立新的數字貨幣。在創立之初,需要募集資金,於是一種新型的募集資金方式出現了:用比特幣這種認可度比較高的數字貨幣,來認購新數字貨幣的股權或者數字幣。這類似於股票的IPO,所以被叫做ICO (Initial Public Offerings)。

因此,ICO、比特幣、區塊鏈之間的關係可以這麼理解:

區塊鏈:是一套“加密技術”。

比特幣:是基於“區塊鏈”技術的數字貨幣;

ICO:為了開發一種新的數字貨幣而進行募資,它發行的是數字貨幣,收取的也是通用的數字貨幣,通常為比特幣或者以太幣。

到目前為止最有名的ICO 就是以太坊的ICO了,2014年7月以太坊發行以太幣進行募資,投資者使用比特幣購買以太幣,之後以太幣價格瘋漲。隨著以太坊ICO的成功,ICO開始被人了解,人們也因此找到了比特幣最大的使用價值——作為ICO鏈條中的基礎貨幣。

2017年ICO開始野蠻生長,無數的新“數字貨幣”被ICO出來。各種ICO項目的推介會滿天飛,越來越多的人和錢被卷入。

《2017上半年國內ICO發展情況報告》:截至2017年7月18日,監測發現上線並完成ICO的項目65個。其中,2017年以前共上線完成5個項目,今年1-4月份上線8個,5月份上線9個,6月份上線27個,7月份(截至7月18日)已上線並完成16個。今年上半年,累計融資規模26.16億元,累計參與人次達10.5萬。

2017年火爆的ICO也成為比特幣暴漲背後的主要推手。

然而,目前很多ICO項目隻有一張PPT,融資方攜款潛逃的風險巨大。散戶投資者並不關心,也沒有能力關心項目前景,他們隻是期待價格暴漲,讓後來者接盤。90%以上的ICO項目都不靠譜,甚至就是龐氏騙局。

ICO監管來臨,風險暴露

多家媒體的報道指出,央行正醞釀ICO最嚴監管措施,不排除暫停或取締。

在ICO領域帶有風向標性質的ICOCOIN,9月2日暴跌近36%,總流通市值在24小時內蒸發約2440萬美元(約合人民幣1.6億)。受ICO的拖累,比特幣也出現了大幅下跌。

與此同時,美國、俄羅斯、新加坡等國的監管部門,也在幾乎相同的時間裏,加強了對ICO的管控。美國證券交易委員會(SEC)已經發布了一項關於ICO的警告,聲稱“那些自稱參與或聲稱從事ICO的公司股票存在潛在欺詐”。美國證監會(SEC),隨後還叫停了四家ICO發行。

俄羅斯政府對ICO的監管態度正變得越來越嚴厲,並計劃禁止私人購買ICO發行的數字貨幣。俄羅斯財務部副部長近日表示:“很難說清楚數字貨幣究竟是不是龐氏騙局。我們不會將它們視為真正的貨幣”

很顯然,ICO目前不能再碰,那麼比特幣呢?

比特幣究竟是什麼?其實各國政府也說不清楚

德國最早承認比特幣合法;英國視其為私產;美國商品期貨交易委員會將其定為大宗商品,視同原油、黃金,地方法院則有視為貨幣或基金的判例;泰國則明令禁止;中國、日本不禁止,卻否定它的貨幣功能。

世界銀行則給了比特幣一個奇葩的定義:自發形成的旁氏騙局。

對支持者來說,比特幣是真實的“電子黃金”:2100萬枚產量恒定,比黃金更扛通脹;區塊鏈技術固若金湯,連法定數字貨幣都向此靠攏;挖礦成本不斷上升,等於給比特幣價值托底;而全球央行長年濫發貨幣,早就怨聲載道,比特幣不漲簡直沒天理。

但反對者看來,比特幣是最簡單荒謬的金融騙局:股票背後有資產,貨幣背後有國家,黃金至少沉甸甸,房子還得有磚頭吧!比特幣後麵有什麼?一無所有。這玩意就是“互聯網龐氏騙局”、“21世紀鬱金香”,不但毫無用處,還瘋狂浪費電。

在投機者看來,比特幣是什麼不重要,重要的是能漲——瘋狂上漲。

而且從長遠看,數字貨幣的發行權肯定會掌握在政府手裏,不可能讓民間的數字貨幣泛濫。看不懂,還是不要隨便買。

“央媽”將區塊鏈技術早早寫進“十三五”規劃;頂尖金融機構像JP摩根、高盛、瑞銀等,都紛紛涉足區塊鏈創業公司;物聯網時代,商品、設備也將引入區塊鏈。未來“區塊鏈”技術必將大有作為,那麼問題來了,“區塊鏈”到底是什麼?它能夠給我們帶來什麼?更多關於區塊鏈的問題,請關注金庫網繼續教育課程--《金融科技之區塊鏈》

金庫網原創文章,轉載需授權!

歡迎給金庫君留言

最後更新:2017-09-04 20:10:30

  上一篇:go 20分鍾跌千元!比特幣遭團滅 10萬人一夜深套
  下一篇:go 中國全麵叫停代幣融資 比特幣等應聲急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