閱讀91 返回首頁    go 比特幣


比特幣產業鏈的全球監管版圖:各國都是怎麼看比特幣的?

金評媒(https://www.jpm.cn)編者按:在世界各國的監管措施中,以日本、瑞士、新加坡的國家對比特幣產業鏈表示支持態度,而中國、俄羅斯則出台一些嚴管措施。一些傳統的金融大國如英國、美國則態度模煳,美國SEC曾希望要將ICO納入監管,虛擬貨幣發行變得更加前景不明。

隨著監管政策出台,比特幣的中國玩家們都經曆了一場黃梁一夢。

根據財新消息,中國監管當局決定關閉中國境內虛擬貨幣交易所的消息引發比特幣大跌5%,“OKCoin”“火幣網”“比特幣中國”這些虛擬貨幣與法幣兌換的交易所即將麵臨整頓。這是比特幣麵臨的第二次重擊。

近期國內關於虛擬貨幣利空的政策消息不斷。一份央行等七部委聯合出台的《關於防範代幣發行融資風險公告》的文件,將ICO認定為非法集資,敲醒了很多人的造富夢。

矽穀正在湧入越來越多的比特幣高頻交易玩家,這與中國政府上半年一項政策有關。今年年初,央行要求比特幣交易需要收交易手續費,已經是對交易所的一次大打擊,中國比特幣交易量大幅下跌。

此前,杠杆交易、借貸、融資融幣都是交易所主要的商業模式,占大部分收入來源,還有一部分高頻交易利用不同交易所的買賣差價進行高頻套利。這讓比特幣交易看起來火熱,但其實大部分是程序化交易,從而推高價格。

央行約談之後,各大交易所開始收取手續費,高頻交易無法進行,一些做比特幣高頻套利的玩家湧向海外。從那時起,實際盈利模式發生變化,交易所告別野蠻生長階段。

目前,中國有60多家比特幣交易所,而全球有幾千家交易所。比特幣具有天然的國際化特征,從比特幣進入大眾視野以來,各國都在商議比特幣及其衍生產業鏈的監管政策。無論是政策友好還是不友好,一個共同的特點是推進比特幣的實名製,以防止使用比特幣洗錢、販毒、恐怖犯罪,國內交易所在整頓以前的實名製推行進展緩慢。

監管鼓勵與禁止的方向

在正式介紹各國的法律政策之前,先區分幾個概念:比特幣、比特幣交易所、區塊鏈、ICO。目前從政策來看,還沒有國家明確禁止比特幣,而各國對區塊鏈技術表現出積極態度,但對交易所和ICO表現出的態度不一。

比特幣是一種點對點的分布式記賬係統,最早由中本聰設計。它隻有2100萬枚,2140年全部采集完畢,發行速度每四年減半。去中心化的通縮性質讓比特幣長期看漲,這也是比特幣能在火起來的根本原因。

比特幣的獲取有兩種方法,一個是通過“挖礦”獲得,另一種方法是在比特幣交易所買入。這次監管關閉的是中國的比特幣交易所。

比特幣背後的支撐技術是加密的分布式賬本係統,現在被成為“區塊鏈技術”,政策顯示對基於區塊鏈產生的金融創新態度友好。

以太坊就是根據區塊鏈技術做的智能合約係統,並且發行了自己的“以太幣”。以太幣最初的目的是避免惡意程序失控,以及對將資源貢獻給去中心化網絡的獎勵。以太幣價格從1.33美元漲到300多美元,這種自我造血能力幫助以太坊迅速壯大,也激起了很多人的財富夢。

類似以太坊的這種智能合約係統,每個項目都可以在這種平台上發行自己的虛擬貨幣以公開募集比特幣或者以太幣,每個虛擬貨幣都可以被獨立運用到單獨的領域,這個就是最近大火的ICO。最近政策將ICO定性為非法集資,各大平台ICO融資應聲停止。

但是,基於區塊鏈技術,在開放市場上公開發行虛擬貨幣就是ICO;當然也可以在封閉市場發行,今年年初,央行就建立了基於區塊鏈的數字票據交易平台。

要看清政策鼓勵與禁止的方向,核心是對區塊鏈的理解。曾經有很多企業都希望能夠利用區塊鏈技術進行金融創新,很多國家政府也在推進區塊鏈的創新。區塊鏈技術到底是什麼,是“分布式賬本”的技術平台還是代幣?通常,代幣都伴隨著區塊鏈項目產生,最初目的用於防止垃圾請求與建立維護去中心化係統的獎勵機製,但最終市場的逐利性開始讓很多人隻關注在虛擬貨幣的漲跌上。

一位核心玩家曾這麼說:“進幣圈久了以後,發現區塊鏈的核心就是代幣產生的自我激勵經濟模型。當年IDG投資區塊鏈企業Ripple要了它的股權沒要代幣,如果是代幣現在就賺了幾十億了。”

比特幣產業鏈的全球監管圖譜

中國市場瘋狂生長的同時,ICO最火熱的國家還有俄羅斯和以色列,其次是德國、荷蘭、印度。其中俄羅斯平均每天上線20多個ICO項目。

在世界各國的監管措施中,以日本、瑞士、新加坡的國家對比特幣產業鏈表示支持態度,而中國、俄羅斯則出台一些嚴管措施。一些傳統的金融大國如英國、美國則態度模煳,美國SEC曾希望要將ICO納入監管,虛擬貨幣發行變得更加前景不明。

支持國家:

日本。日本ICO的主要監管機構是日本中央銀行(BOJ)和金融廳(FSA)。作為比特幣和區塊鏈技術的發源國,日本政府對比特幣等數字貨幣的發展非常重視,去年11月,日本交易所集團(JPX)牽頭成立區塊鏈聯盟,日本央行、金融廳、美林證券等均為該聯盟成員;日本此前還對交易所和互聯網公司發行牌照,允許ICO項目進行。

瑞士。加密貨幣在瑞士的監管機構為瑞士金融市場監管局(FINMA),它認為加密貨幣是資產而非證券。瑞士被認為是比特幣友好型國家,在當地成立了一個政府支持的獨立協會“加密穀”,希望構建世界領先的區塊鏈和密碼生態係統。而一些幫助初創企業ICO的公司被納入法律程序。一些加密貨幣公司如Xapo看中了瑞士中立且穩定的環境,已經向瑞士遷移。

新加坡。數字貨幣在新加坡的主要監管機構是新加坡金融管理(MAS),認為加密貨幣是資產而非證券。MAS對虛擬貨幣的監管中澄清,不會監管虛擬貨幣中介安全性和交易的正常運作,並且會進行用戶身份識別,以防止洗錢和資助恐怖分子。一項重要政策是“沙盒”機製,隻要在監管沙盒中注冊的Fintech公司,允許在事先報備的情況下,從事與目前法律法規有衝突的業務。即使未來被官方終止該業務,也不會追究法律責任。

反對國家:

俄羅斯。俄羅斯在曆史上一直以來對於加密貨幣持反對態度,認為加密貨幣是金融工具,不是貨幣,主要監管機構是中央銀行與財政部。目前正致力於構建一個ICO的監管框架。通過將比特幣和其他加密貨幣合法化,旨在實施執行AML(了解客戶)/KYC(認識客戶)的法規,監控所有交易和各方,並獲得該資產類別的稅收資本收益。

中國。認為比特幣是一種虛擬商品,不是數字資產。加密貨幣交易所一直麵臨著高度監管審查,直到昨天監管當局決定關閉中國境內虛擬貨幣交易所。一份央行等七部委聯合出台的《關於防範代幣發行融資風險公告》的文件,這份文件界定——ICO本質上是一種未經批準的非法公開融資行為,涉嫌非法發售代幣票券,非法發行證券以及非法集資,涉及金融詐騙、傳銷等違法行為。多家平台應聲停止ICO的發行融資。

態度不明:

美國。美國擁有各種不同的監管機構,代幣發行極為複雜。比如證券交易委員會(SEC)認為數字貨幣並未定義為證券,今年5月SEC拒絕上線比特幣交易所交易基金的申請。美國商品期貨交易委員會(CFTC)曾將數字貨幣納入大宗商品範疇,並主動監管。美國國家稅務局(IRS)側重加密貨幣的資本收益,曾跟Coinbase索取客戶名單,以執行AML/KYC。

除了監管部門不同,美國50個聯邦州都可以執行各自的規則。紐約州金融服務部門2015年創立了比特幣許可證製度,特拉華州通過修正法案允許在區塊鏈上進行股票交易的權利;今年7月,加州《虛擬貨幣商業統一監管法》獲得通過,將為虛擬貨幣設定法律框架,但至今仍未出台細則。

英國。英國加密貨幣由英國金融市場行為監管局監管,目前對ICO和分布式賬本技術監管不明,預計近期或有相關法規出台。

在幾大主要國家的監管中,幾乎所有國家都在進行加密貨幣的實名認證,對區塊鏈技術擁抱者較多。而對基於該技術產生的交易所、股票交易、ICO態度各不相同。此類監管態度與各國經濟金融發展狀況,及民眾熱衷程度密不可分。在ICO市場陷入瘋狂的中國與俄羅斯,均采取了消極態度。

瑞士支持比特幣,與瑞士是全球金融的避險天堂密不可分,該國也把數字貨幣看成一個新金融起點。由於瑞士中立國的性質,以及銀行不會公開客戶資料,瑞士也一直傳統金融資本匯集勝地。

日本是比特幣的發源地,其經濟低迷多年,需要新事物振興經濟。當然,它支持數字貨幣不排除政治因素,如果發生戰爭,可以避免類似塞浦路斯當年發生的通貨膨脹危機,以把數字貨幣用於避險貨幣。

新加坡國家小,是一個港口城市,傳統金融的市場正在被瓜分,也希望能在新金融市場分一杯羹。

而英美市場監管政策不明則與他們是金融大國有關。這些國家有著成熟的金融係統,讓英美在應對新事物時更謹慎也更符合市場規則,態度暫不明朗。

此時的國內正彌漫著創業創新的氛圍。出現任何新風口很多人都瘋狂湧入,泡沫化嚴重,而媒體熱炒財富神話某種程度上帶動了投機熱潮,更多沒有產品的新項目湧入極可能出現大規模的欺詐風險。李笑來、薛蠻子等大V公開發行和投資項目,也引起了他們粉絲的關注與更多不具備虛擬貨幣知識的人參與進來。

此時,中國“炒幣”市場幾乎已經泡沫蔓延,停止ICO交易保護了普通投資者不成為最後一個接棒俠。但無論是停止ICO還是交易所,接下來還麵臨諸多難題。

一位項目發行方稱,當時募集資金做區塊鏈項目時,募集完就租了辦公室招聘了員工。很多發行方在項目募集完畢以後直接將代幣換成比特幣,最後換成法幣用於實際支出。這場突如起來的監管之後,若比特幣價格上漲,若按此價格此時買入比特幣退還給投資者,很多項目募集方可能損失上千萬人民幣。而關閉交易所導致比特幣大跌,此時原路退回比特幣,其價格下跌也可能引起普通投資者的不滿。

另一方麵,某些一路看漲的ICO項目,如果短期內價格漲了100倍,那些認為自己一夜暴富的投資者最終發現不過是黃梁一夢,極可能不願退幣。

突如其來的監管讓沉浸在這場虛擬貨幣掘金夢中的投資者格局大變。那些一夜暴富發行者可能賠的血本無歸,而另一些買完以後暴跌不止的虛擬貨幣,可能投資者最終發現本金安全。

這場“造富遊戲”以意想不到的方式嘎然而止,但是停止交易後真正的難題才剛剛開始,似乎很難找到讓所有人滿意的方式退場。投機與監管,創新與套利的博弈,從未停止。

(編輯:楊少康)

最後更新:2017-10-08 02:43:16

  上一篇:go 一個讓人糾結的問題:比特幣究竟有沒有價值?
  下一篇:go 多個信源透露:監管將禁止虛擬貨幣商業交易 比特幣暴跌後反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