閱讀246 返回首頁    go 汽車大全


台風等災害頻次較往年增加 2030年極端天氣恐致全球損失超2萬億美元

8月23日,台風“天鴿”登陸廣東珠海沿岸,掠過香港特區,香港天文台發出十號颶風信號。這是香港自2012年以來首次發布這一俗稱“十號風球”的最高級別熱帶氣旋警告信號。

據廣鐵集團消息,為了保證列車安全,廣鐵集團決定自8月23日5時起,根據目前台風路徑和影響程度,分時段對管內部分線路采取列車停運措施,涉及的省份有廣東、江西、湖南等。

除了影響公眾出行以外,氣候變化給全球宏觀經濟帶來重大影響。2016年,聯合國曾就極端天氣警告稱,到2030年,氣候變化可能會使全球經濟損失高達2萬億美元以上。

全球變暖成極端天氣主因

近一段時期,以極端高溫、台風、旱澇等為主要表現形式的極端天氣頻率較往年有所增加。世界氣象組織表示,導致全球頻繁出現極端天氣的主因,是溫室氣體排放造成的全球氣候變暖。

公眾環境研究中心主任馬軍告訴《每日經濟新聞》記者,目前比較統一的認識是,煤炭、石油等化石能源的使用是溫室氣體排放的“罪魁禍首”。

從我國的情況來看,中國氣象局發布的《2016年中國氣候公報》(以下簡稱《公報》)顯示,受超強厄爾尼諾影響,2016年我國氣溫為曆史第三高,全國平均氣溫較常年偏高0.81攝氏度。

《公報》顯示,2016年我國極端天氣事件頻發,表現之一是暴雨多:2016年我國共出現46次區域性暴雨過程,暴雨日數為1961年以來最多一年;極端天氣第二個表現體現在登陸台風多,平均強度強,全年共有8個台風登陸,平均登陸強度達到13級,比常年明顯偏強。

我國並非遭受極端天氣的特例。放眼全球,今年初,世界氣象組織發布的有關全球氣候狀況的年度報告顯示,2016年是全球溫度創造曆史新高的一年,海冰處於異常低位,海平麵上升和海洋熱量均勢頭不減。2017年的天氣氣候條件依舊為極端性質,仍有可能發生大量災害性天氣。

世界氣象組織指出,2016年值得注意的極端事件中包括數場大旱,非洲南部和東部和中美洲等地區有數以百萬計的人口因此缺糧少食。登陸美洲的颶風“馬修”是自1963年以來第一個登陸的第四級風暴,使海地大範圍遭殃,也給美國造成了巨大的經濟損失,與此同時東亞和南亞也受到大雨和洪水之害。

為應對全球氣候變化,2015年12月,《聯合國氣候變化框架公約》近200個締約方在巴黎氣候變化大會上達成《巴黎協定》。2016年11月,《巴黎協定》正式生效。這是繼《京都議定書》後第二份有法律約束力的全球氣候協議,為2020年後全球應對氣候變化行動做出了安排。

不過,世界主要溫室氣體排放國——美國今年宣布退出《巴黎協定》,業界普遍認為,這為全球應對氣候變化帶來較大的不確定性。

極端天氣對經濟影響不可小覷

“全球氣候危機可以說是21世紀人類文明麵臨的最大挑戰,亞洲和太平洋地區首當其衝。亞太地區有世界上三分之二的貧困人口,如果不盡快采取緩解氣候變化和相關的適應調整措施,這些國家將麵臨陷入嚴重貧困的風險。”亞行副行長班邦·蘇桑多諾說。

極端天氣帶來的經濟損失受到國內外廣泛關注。去年底,聯合國警告稱,到2030年,氣候變化可能會使全球經濟損失高達2萬億美元以上。

本月初,北京、河北、福建等8省(直轄市)遭遇第9號台風“納沙”、第10號台風“海棠”襲擊。據民政部網站消息,直接經濟損失達到7.6億元。

去年底,颶風“馬修”登陸美國,穆迪分析公司首席經濟學家馬克·讚迪分析稱,由於該颶風的破壞力強,並且佛羅裏達州等地區人口眾多、經濟發達,此次造成的經濟損失可達數十億美元,甚至接近颶風“桑迪”造成的70億美元損失。

馬軍告訴記者,台風等極端天氣首先會影響養殖、種植等傳統農業,對於交通運輸業以及要求銷售速度快的工業將造成負麵影響。不過,由於台風高強度持續天數有限,大宗商品不易受到影響。

聯合國開發計劃署發布的調研結果顯示,截至2030年,全球變暖將對多個工種造成直接影響,農業和建築領域影響最大,持續升高的氣溫將迫使一些行業縮短工作時長或進行調整。

今年5月,經濟合作與發展組織(經合組織,OECD)發布了關於應對氣候變化的最新報告,經合組織秘書長古裏亞表示,將氣候行動納入支持經濟增長的政策中能夠產生積極的經濟效益,尤其是新能源投資等將有利於經濟增長。如采取各種應對氣候變化的有效措施,到2050年,將為二十國集團(G20)國內生產總值帶來2.8%的增長。如果考慮消除氣候變暖帶來的某些消極影響,如極端天氣等災害,經濟淨增長甚至可能達到5%。

(原標題:台風等災害頻次較往年增加 2030年極端天氣恐致全球損失超2萬億美元)

最後更新:2017-08-24 03:47:23

  上一篇:go 惠譽:若債務上限未能及時提高 將重新審視美國的主權評級
  下一篇:go 美國參議院共和黨領袖麥康奈爾:正在與特朗普總統合作以期上調債務上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