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79
汽車大全
煤炭去產能超預期 企業或迎兼並重組潮
在供給側結構性改革中,去產能居於“三去一降一補”(去產能、去庫存、去杠杆、降成本、補短板)五大任務之首,也是我國經濟轉型升級的關鍵所在。特別是在煤炭領域,今年以來,去產能工作取得階段性進展。截至7月底,共退出煤炭產能1.28億噸,完成年度目標任務量的85%。在此背景下,煤炭業兼並重組潮起。如今,煤炭市場供需格局日漸改善,去產能工作成效正在釋放。
去產能背景下,煤炭行業兼並重組潮起。
9月14日,中國煤炭工業協會會長王顯政表示,煤炭去產能、脫困發展與轉型升級又出現了許多新亮點、新業態和新模式。其中,“企業兼並重組取得新突破,神華集團與國電集團合並重組為國家能源投資集團,中煤能源兼並重組國投、保利和中鐵等企業的煤礦板塊,山西陽煤集團、天津港集團、北京鐵路局、百度公司組建山西(陽泉)國際陸港集團,推動了煤炭上下遊產業有機融合、互利共贏、協調發展。”
山西某煤炭企業一位高層向《中國經營報》記者表示,在未來兩到三年,煤炭企業會出現合並潮,這種合並,並不僅限於區域內企業之間合並,有可能是央企與地方國企的合並,也有可能是兩個不同省份企業之間的合並。同時,這種合並也有利於落實去產能政策,會使得一部分產能落後的中小煤炭企業主動退出市場。
去產能持續發力
“優化結構去產能,早在三年前我們就認識到了,並付諸了行動。”陝西煤化工集團責任有限公司(以下簡稱“陝煤集團”)有關人士向記者表示,據其提供的數據顯示,從2014年開始,陝煤集團就率先關閉關中地區高硫低卡、高成本低效益的8處礦井,同時緩建停建了4處礦井。
在國家去產能政策措施實施以來,陝煤集團本著“多退早退、應退盡退”的原則,將原計劃三年關閉的18處礦井提前到2016年關閉,退出產能1815萬噸,占陝西省退出產能的62%。
然而,陝煤集團認為,在果斷“退”的同時,也應當適時有序地“進”。通過內部減量、區域協作等措施,在陝北、彬黃礦區新增7個優質產能項目,已核準產能2620萬噸。
據陝煤集團介紹,通過“一退一進”,使得陝煤集團的優質煤炭占比達到87%,到“十三五”末,優質煤炭占比可達94%,煤炭將成為陝煤集團的絕對優勢產業。
2016年2月,國務院印發《關於煤炭行業化解過剩產能實現脫困發展的意見》被認為是煤炭去產能政策的一個標誌。榆林市煤炭局一位領導向記者坦言,上述文件的下發,較大程度地壓縮了煤炭產能,也降低了煤炭企業數量。因為,該意見明確指出,從2016年開始,用3至5年的時間,再退出產能5億噸左右、減量重組5億噸左右。
2017年,煤炭去產能的目標再次加碼。3月5日,國務院總理李克強在政府工作報告中提出,2017年要退出煤炭產能1.5億噸以上。同時要求,淘汰、停建、緩建煤電產能5000萬千瓦以上,以防範化解煤電產能過剩風險,提高煤電行業效率。
雖然1.5億噸被煤炭業內認為不是一個小目標,但截至7月底,全國已共退出煤炭產能1.28億噸,完成年度目標任務量的85%。並且,截至目前,已經有多個省份宣布完成既定目標。其中,截至8月25日,新疆自治區已完成關閉退出煤礦94處、產能810萬噸/年,完成2017年度任務的69.8%。據了解,新疆自治區擬在2017年淘汰關閉退出煤礦113處、產能1160萬噸/年。
“雖然煤價目前處於高位,對於煤炭企業來說,關閉煤礦有可能眼前的利益遭受損失,但是現在卻是退出落後產能比較好的一個機會。”上述山西煤企高層認為,目前,國家為了加快淘汰落後產能在政策上給予了很多支持,例如從中央到省都給予了獎補資金,可以幫助那些經驗困難的企業妥善安排企業職工;然而,一旦錯失了政策,再逢煤炭價格大幅度波動,那些落後產能依然會被市場淘汰。
據雲南省財政廳2017年9月13日發布的《雲南省財政廳關於2017年煤炭行業中央和省級財政獎補資金分配方案的公示》內容顯示,雲南化解煤炭過剩產能169萬噸,安置人數2820人;獲中央財政獎補資金10106萬元,省級財政獎補資金6309萬元,兩項合計16415萬元。
兼並重組步入快車道?
“神華集團與國電集團重組亦有去產能的考慮,因為雙方都有大量的火電裝置以及煤炭資產。”一位煤炭分析師向記者表示,在2017年全國兩會期間,神華集團黨組副書記、總經理淩文在接受媒體采訪時就透露,神華一年的煤炭產能有5.2億噸,2016年實際產量是4.2億噸,是全國第一家完成去產能任務的煤炭企業。
至於國電集團,在2016年,國電集團董事長喬保平就曾通過媒體對外透露,雖然國電集團是全球排序第三的電力企業,裝機規模1.4億,風電是全球第一,但是說起去產能,壓力很大。
上述煤炭分析師亦稱,在7月26日,包括國家發改委、能源局在內的16部委曾聯合印發《關於推進供給側結構性改革防範化解煤電產能過剩風險的意見》,其中就提到,積極推進重組整合,鼓勵和推動大型發電集團實施重組整合,鼓勵煤炭、電力等產業鏈上下遊企業發揮產業鏈協同效應;支持優勢企業和主業企業通過資產重組、股權合作、資產置換、無償劃轉等方式,整合煤電資源。
廣發期貨煤炭研究員鄧舜則認為,神華集團與國電集團之間合並可能更多的考慮是煤電雙方之間的一種平衡,資源的平衡分配,與去產能關係不大。另外,鄧舜認為,神華與國電的合並將會成為一種煤電合並的樣板,將避免煤電利益“蹺蹺板”。
記者注意到,在9月11日,國務院發布《關於支持山西省進一步深化改革促進資源型經濟轉型發展的意見》(以下簡稱《意見》),《意見》中指出,要在更大程度、更廣範圍推行混合所有製改革,製定出台山西省國有企業混合所有製改革工作方案,率先選擇30家左右國有企業開展混合所有製改革試點。
該《意見》的發布被煤炭業內解讀為,煤炭企業合並重組的一個信號。在山西,目前18家上市公司中有13家屬於七大煤炭集團,而這七大煤炭集團曾經也屢屢有合並的消息傳出。例如,潞安集團與陽煤集團因為在煤種同質,雙方發展的產業、生產的產品及銷售市場定位差不多,而被傳出合並“緋聞”。
“之所以目前山西仍然存在七大煤炭企業,未出現合並,是因為企業合並關係到方方麵麵;如合並之後,誰是重點,人員如何配置等問題一時難以達成共識,所以合並遲緩,但是隨著國企改革和去產能政策倒逼,煤炭企業兼並重組將會加快步伐。”一位山西政府官員如是表示。
據了解,在今年7月31日,山西省國有資本投資運營有限公司已掛牌成立,注冊資本高達500億元。截至8月底,22家省屬國企已經全部劃轉至山西省國有資本投資運營有限公司。
此外,河南國資委在近期召開的全省國有企業改革發展暨國資監管工作會議,也明確今年三家煤炭巨頭河南能源集團、中國平煤神馬集團、鄭煤集團將改組為國有資本投資公司。
“其實小煤企的兼並重組早就開始了,隻是不像大煤企那麼受關注罷了。”陝西民營煤企老板張凡(化名)向記者表示,此前,國家已經按照區域,對晉陝蒙寧等4個地區30萬噸/年至60萬噸/年煤礦的煤企業做出要求,在兩年內實施兼並重組,到期仍未實施重組的,省級人民政府根據發展需要有序引導納入去產能規劃。
“雖然現在煤價較高,但是為了長遠考慮,小煤企要麼主動兼並重組,要麼隻能將資產賣給大煤企。”張凡認為,煤炭行業兼並重組已經步入快車道。
(原標題:煤炭去產能超預期 企業或迎兼並重組潮)
最後更新:2017-09-24 05:32:5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