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30
汽車大全
新華社:堅決糾正脫離實體經濟需要的偽金融創新
本周財經領域最受關注的關鍵詞是“防風險”和“助實體”。比特幣等所謂“虛擬貨幣”危害和風險不斷顯現,招致監管重拳;“一行三會”有關負責人在“2017金融街論壇”上圍繞金融改革與發展釋放重要信號,金融要以服務實體經濟為天職,防止脫實向虛。
14日晚間,比特幣中國宣布,本月底將停止數字資產交易平台所有交易。15日晚間,火幣網、OKcoin相繼發布公告稱,即日起暫停注冊和人民幣充值業務,並將於9月30日前通知所有用戶即將停止交易。至此,國內三大比特幣交易平台全部宣布將為交易業務畫上休止符。
今年以來,部分比特幣、區塊鏈技術“創新”偏離初衷,伴隨比特幣價格的瘋漲,比特幣及其相關產業投機氣氛濃厚,價格波動劇烈,投資者盲目跟風炒作甚至失去理性,危害實體經濟發展。
“虛火”過旺且亂象叢生,“虛擬貨幣”形成的金融和社會風險隱患不容忽視。9月4日,央行等七部門“利刃出鞘”,叫停了包括首次代幣發行(ICO)在內的各類代幣發行融資,重申融資中使用的“虛擬貨幣”不具有貨幣屬性。
勐藥去屙,重典治亂。比特幣“降溫”凸顯監管部門嚴厲打擊違法違規行為的決心,把防控金融風險放到更加重要的位置。
在市場亂象整治和金融風險處置中,要做到心中有數、手中有方。在15日舉行的“2017金融街論壇”上,“一行三會”有關負責人集體為金融業發展和風險防控“開方”,旨在共同履行好金融服務實體經濟這一天職。
銀監會副主席王兆星說,今年以來,表內業務表外化,貸款業務投資化,同業業務套利化,銀行資金脫實向虛的現象得到初步遏製。要有效防範處置重點領域的金融風險,包括過剩產能行業、房地產、地方平台公司的債務風險,同時加強銀行內部的風險管控。
證監會主席助理張慎峰說,將進一步健全多層次資本市場體係,保持新股發行常態化,全麵完善再融資製度,積極發展債券市場,穩步發展期貨市場,主動服務創新驅動發展、中國製造2025等戰略。
保監會副主席黃洪說,要減少存量風險,控製增量風險。從農業、巨災、大病、健康、養老等領域著手,提升保險服務水平,疏通保險資金進入實體經濟的渠道,降低融資成本。
可喜的是,金融業資金空轉現象正在減少,支持實體經濟力度進一步增強。央行15日發布的數據顯示,8月份我國人民幣貸款增加1.09萬億元,其中,以實體經濟貸款為主的非金融企業及機關團體貸款增加4830億元。
金融是實體經濟的血脈,為實體經濟服務是金融的天職,是金融的宗旨,也是防範金融風險的根本舉措。金融創新要服務於實體經濟,要符合監管要求,對那些披著“創新”外衣的偽金融創新行為甚至是非法金融行為必須重拳出擊、及時遏製。
最新動態>>>
比特幣交易平台關停消息確鑿 監管發現有平台被非法交易利用
相關報道>>>
ICO融資平台啟動“清退” 比特幣交易所避走海外
監管叫停ICO背麵:半年“非法”融資26億
業內觀點>>>
互金協會:比特幣等“虛擬貨幣”缺乏明確的價值基礎
央行孫國峰:ICO不等同於區塊鏈 監管沙盒並不適合中國
【延伸閱讀】
比特幣中國將停止所有交易業務 比特幣還能不能碰?
這些天,關於監管要求國內比特幣交易平台“全部關停,並於近期退出市場”的消息傳得沸沸揚揚。14日晚間,國內首家比特幣交易所“比特幣中國”發布公告稱,比特幣中國數字資產交易平台即日起停止新用戶注冊,並將於9月30日停止所有交易業務。
比特幣價格應聲“跳水”,不少投資者高位被套,那些企圖“一夜暴富”的投機者被當頭棒喝。人們紛紛警醒並開始冷靜思考,比特幣到底投資價值何在?比特幣創造財富神話的背後,是不是隱匿了另一麵?
比特幣和犯罪扯上關係
在某些人眼中,比特幣成為爭取貨幣自由、實現資產增值、發展支付技術的有生力量,一些投資者陸續加入比特幣的隊伍中並投入巨資。但隨著比特幣等數字貨幣的持續熱炒,比特幣與許多犯罪案件扯上了關係,成為一些不法分子實施犯罪的新“幫手”。比如,在美國購買大麻,在荷蘭購買毒品,在黑市購買軍火……不少灰色地帶裏,比特幣已是硬通貨一樣的存在,甚至成為勒索攻擊的最新犯罪工具。
2013年10月,美國多個執法部門查繳了一個利用比特幣進行匿名非法買賣的電子交易平台。其創始人和運營者羅斯·烏布利希短短兩年就將該平台變成網絡世界最大的“黑市”,擁有近百萬客戶,銷售總額高達12億美元。在該平台上,服務涵蓋了辦假護照、非法入侵係統和獲取信息、買賣毒品武器、提供色情服務等,所有交易都通過比特幣支付完成。
今年5月12日爆發的WannaCry勒索病毒事件,包括中國在內,不少國家和地區的高校和政府部門的網絡及電腦都“中了槍”。該病毒會將電腦中的一些word、ppt和pdf等格式的文件鎖定,要求機主支付一定的贖金才解鎖文件,而贖金必須比特幣支付。
據知情人士透露,比特幣還被用來進行非法資產轉移——用本國貨幣買入比特幣,在國外交易平台賣出,再以美元取出,幾分鍾就可以完成資產轉移。
犯罪分子為何青睞比特幣?
比特幣等數字貨幣的持續熱炒,讓國內外不法分子抓住人們欲快速致富的心理,利用數字貨幣概念,炮製傳銷騙局、從事不法活動。
記者了解到,與大多數常見貨幣不同,比特幣不依靠特定貨幣機構發行。它依據特定算法,通過大量的計算產生,使用整個P2P網絡中眾多節點構成的分布式數據庫來確認、記錄的交易行為,並使用密碼學設計來確保各環節的安全性,讓比特幣便具有了不易溯源,不會暴露身份,而且流通廣泛的“優勢”。與傳統支付手段相比,要追蹤比特幣轉賬更加困難,它可以繞開銀行係統,在國家與國家之間輕易轉移資金。
Elliptic Enterprises是一家谘詢公司,他與執法機關合作,協助追蹤比特幣。公司業務拓展與調查副總裁盧克·威爾遜表示,有的犯罪販子不用現金或者支票,而是使用比特幣,因為他們相信比特幣是匿名的,速度快。
區塊鏈(Block Chain,加密貨幣的一種形式)平台Tezos的聯合創始人凱薩琳·布雷特曼指出,因為比特幣的存在,一些人做壞事更容易了,不需要銀行賬戶就能拿到資金。
比特幣還能不能碰?
目前,歐盟、英國等多國政府已開始研究打擊利用比特幣犯罪活動的方案,並積極展開行動。
今年9月13日,中國互聯網金融協會發文提醒,比特幣等所謂“虛擬貨幣”缺乏明確的價值基礎,比特幣等所謂“虛擬貨幣”日益成為洗錢、販毒、走私、非法集資等違法犯罪活動的工具,投資者應保持警惕,發現違法犯罪活動線索應立即報案。
事實上,早在2013年,五部委發布的《關於防範比特幣風險的通知》中,就明確了比特幣為“網絡虛擬商品”,而不是貨幣。這意味著,司法機關一般會將比特幣認定為一種虛擬財產。
對於普通投資者,投資數字貨幣會麵臨兩類風險:一是數字貨幣本身的投機風險,由於缺乏實際兌換價值,且自身價值不以“貨幣錨”為基準,容易受到監管政策變化的影響,數字貨幣價格易發生巨幅震蕩,普通投資者盲目跟風容易遭受重大損失;二是不受監管的數字貨幣交易平台帶來的風險。如果投資者購買的某數字貨幣在技術上並不具備數字貨幣特征,僅僅是掛數字貨幣之名的非法集資,風險就更大了。
“如果不小心卷入比特幣犯罪,也請不要驚慌”。江蘇省蘇州市吳中區人民檢察院檢察官梁琪、華東政法大學教授何萍等受訪專家建議,首先是及時報案,以便警方及時介入;其次是固定證據,要盡量將與犯罪嫌疑人之間的相關聯絡記錄保存下來,以便司法機關取證。另外,麵對敲詐勒索時,要盡量和犯罪嫌疑人之間多交流以拖延時間,盡可能確保司法機關查找有關嫌疑人更多的線索和證據。(來源:新華社)
社科院李揚:比特幣隻是創造了一種可以炒作的資產
金融與科技曆來結合密切,但科技如何推動金融發展不偏離正軌?
“推進金融科技的時候一定要注意,時時刻刻想著它對實體經濟有什麼用,如果離開這點就要放棄。”9月15日,CFT50高級學術顧問、國家金融與發展實驗室理事長李揚中國金融科技50人論壇(下簡稱“CFT50”)理事單位第一次會議上表示。
談到最近火熱的比特幣,李揚表示,目前來看比特幣隻是創造了一種可以炒作的資產。當前監管部門對比特幣出台了嚴厲地處置,很重要的原因是發現它對實體經濟發展沒有任何用處,盡管其技術很先進。“相信世界上各主要的貨幣當局都會是這樣的態度。”李揚表示,比特幣價格波動大,不能用來衡量交易,其次其不能隨實體經濟發展不斷同比例增加供應。幾經反複後各貨幣當局對其態度已經比較明朗。
另一個可以體現金融與科技關係的案例是MBS(住房抵押貸款證券化)和ABS(資產支持證券化)。李揚指出,MBS和ABS的理念早在上上世紀就有了,將一組資產形成一個池,把其現金流重新分割,以現金流為基礎再發行且適應不同投資者需求的債券、劣後,但這種想法長期不能得到實施,因為技術跟不上。直到互聯網等算法成熟後才成為現實。過去市場需要長期大量的資金,由於得不到資金發展緩慢,MBS和ABS的出現給最不具流動性的房地產市場帶來了高度流動性,使得市場迅速發展起來。正是在科技的推動下解放了傳統金融機構的資產化和流動性問題,發達經濟體的金融得到長足發展。
不過此後在MBS基礎上產生很多衍生品,這背後有技術支持,但很多衍生品以價格變化為交易標的,背後就蘊藏著投機炒作的風險。後來衍生品發展到極端,在美國乃至全球引發的金融危機到現在都還未完全結束。
李揚表示,金融是使用最新、最前沿科技的典型部門,但是技術千變萬化,要選擇那些可能促進實體經濟發展的技術。此外,要通過科技解決普惠難題。
此次全國金融工作會議尤其強調普惠金融。過去這更多是社會救濟的概念,但全國金融工作會議上將普惠作為所有金融機構都要做的事情,金融業的理念已經從純粹的商業高利潤到了適度利潤,從純粹商業機構成為要兼顧社會價值和經濟價值。金融業本身有製度性利差,是特許經營行業,因此要把利潤的一部分回饋社會。金融業下一步的發展必須要克服分配不公的問題,普惠金融成為主流。在這一過程中,移動互聯網、大數據、最新的計算技術的引入,能夠讓深山中的百姓進入金融體係。
在上述會議上,全國社會保障基金理事會副理事長王忠民也分享了他對金融科技的理解。王忠民表示,當前社會中大麵積存在套利,隻在金融領域賣來賣去,而不到實體經濟,但是套利從何而來?
王忠民認為,在於借用原有金融製度當中的可靠空間,在不接受監管的時候參與瞬間做到交易成本最低、覆蓋麵最廣的事情。而壞事更容易借用金融場景和科技場景。“法律體係尚未健全、個人信用體係尚未健全,恰好是利用新金融新科技幹壞事一日暴富、逃之夭夭、不知所蹤的曆史最佳場景。”
王忠民指出,在沒有成熟的製度體係,特別是法律角度沒有讓負信用成本最大永遠出局的時候,金融將會被科技扭曲使用。他唿籲,應盡快完善自然人的信用和公司製度中的法人信用體係建設,健全相關法律體係。
金融科技發展會帶來什麼樣的風險,是係統性風險還是非係統性風險?如何引入大數據更好進行金融科技的風控,監管科技的創新發展又是怎樣的?上述會議上還舉行《中國金融科技運行報告2018》藍皮書開題儀式,來自學界、企業界的代表將對上述問題進行探討。(來源:21世紀經濟報道)
最後更新:2017-09-17 11:48: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