閱讀945 返回首頁    go 汽車大全


新華社:我國傳統製造業加速邁進“智造時代”

改革開放近40年來,中國製造快速崛起,成為一張耀眼的國際名片,但也進入必須轉型的十字路口。麵對成本、市場等多重壓力,中國製造業如何由“大”變“強”?“智能”正成為越來越多的製造企業的主動選擇,按下了轉型的“快進鍵”。

紡紗行業是中國的傳統製造行業,也是產能過剩、競爭激烈的低利潤行業。麵對“夕陽產業”的質疑,山東華興紡織集團有限公司董事長胡廣敏卻信心滿滿。

“棉紡業工序多、管理難度大、生產效率不穩定,數字化基礎很差。”胡廣敏結合企業30年的生產經驗,與專業軟件開發商和設備廠商共同搭建了智能化係統,逐步將傳統車間改造成“智能紡生產線”,一舉擺脫了低層次競爭的泥潭。

“轉型以後,我們的優等品率提升了近3成,效率提高了3至4成,訂單家交付周期大幅縮短。同行業1萬枚紗錠需要80名員工,而我們隻需15名。”

如果說製造業是個巨人,軸承就是這個巨人最重要的“關節”。如今,智能製造讓這個“關節”更為靈活,也讓中國製造業這個世界巨人,更加強健有力。

同樣是轉型 “智能製造”,瓦房店軸承集團董事長孟偉選擇了自主創新與“收購外腦”兩條腿走路。瓦軸集團曾產生新中國第一套工業軸承,這家老國企如今借助智能化大潮,使自己“重煥青春”,在國際市場上和巨頭們“掰手腕”。

“以前中國軸承的高端市場被國外巨頭壟斷,自主品牌上千家軸承公司在中低端市場低價競爭。這個惡性循環不打破,整個行業是沒前途的。”孟偉告訴記者,經過大規模技術改造,瓦軸自身的關鍵製造裝備已達到世界先進水平。借著國際市場“洗牌”的機會,瓦軸2013年一舉收購德國有百年曆史的KRW公司。

“我們海外並購,買的不隻是企業,更是人才和專利。”孟偉介紹,以收購KRW公司為起點,瓦軸開始大規模“收購外腦”,不僅在歐洲和美國建立起多家技術中心,還用當地人才為瓦軸向“智能製造”轉型提供智力支持。如今,瓦軸不僅成為國內軸承市場的龍頭,其高端產品更受到諸多國際知名廠商的信任。

“自行車可以共享,服裝廠的生產線為什麼不能共享?”劉斌說。

如今,一大批中國企業正探索利用 “共享經濟”,促使傳統行業轉型“智能”。劉斌所在的天津匯智瑞達科技有限公司,正努力探索服裝行業“共享模式”。“共享經濟‘是中國服裝行業從’服裝製造‘向’服裝智造轉型的風口。” 劉斌認為,服裝製造業毫無疑問屬於傳統行業,但如通過網絡平台實現服裝製造業的“產能共享”,打開普通消費者聯係製造業的通道,傳統行業也能煥發生機。

一些企業則選擇通過數字化、精益化管理之路走向“智能”。中車浦鎮車輛有限公司副總經理施青鬆介紹,公司打造的精益數字化工廠,大幅提高了生產物流效率,每年單物流一項就節省1000多萬元。公司即將建成一個虛擬電子數據倉庫,“今後所有存儲、查詢和檢索統統可以通過二維碼來實現。”施青鬆說。

上海交通大學教授董明認為,製造業正重新成為世界各國競爭的新熱點。美國、德國、法國等國先後出台了製造業發展方案,旨在通過“製造業回歸”確立製造業新優勢。與此同時,墨西哥、越南、印度等發展中國家加快承接產業和技術轉移。這對中國高端與中低端製造業帶來“前後夾擊”“雙向擠壓”的局麵。

在此情況下,隻有加速由中國製造向“中國智造”轉型,才能最終突出重圍。

對於目前相對中低端的企業,許多業內人士認為,實現管理精益化、生產數字化,是其轉型智能製造的前提。愛波瑞集團董事長王洪豔認為,中國製造業同時麵臨工業2.0補課和工業3.0向工業4.0邁進的雙重挑戰。對於智能製造,不能僅僅理解為智能硬件和工業軟件的堆砌,也不能追求“一步到位”,應從加強企業精益管理入手,在實現精益管理的基礎上,向數字化和智能化轉型。

最後更新:2017-09-29 18:48:13

  上一篇:go 易居論壇:中國樓市政策收緊邏輯不變 市場調整難以避免
  下一篇:go 北京住房租賃新政正式發布 10月31日實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