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01
汽車大全
粵港澳大灣區自然資源與環境圖集編製完成:後備土地資源豐富
記者1日從廣州海洋地質調查局獲悉,該部門近日將最新編製完成的《粵港澳大灣區自然資源與環境圖集》送往國家有關部委及灣區所涵9市和香港、澳門特區政府。
這是為更好地服務中央提出的粵港澳大灣區建設這一國家重大戰略部署,國土資源部中國地質調查局組織,廣州海洋地質調查局牽頭編製完成的重要地質成果,將為支持國家戰略發展,打造粵港澳一流灣區,提供及時充分的地質先行服務。
灣區是重要的濱海經濟形態,是當今國際經濟版圖的突出亮點,世界一流濱海城市的顯著標誌。2017年3月5日,粵港澳大灣區首次寫入中央政府工作報告,成為三地跨製度的國家發展戰略。
由廣州海洋地質調查局牽頭,迅速行動,聯合廣東省地質局、國土資源航空物探遙感中心、廣東省海洋與漁業廳、廣東省國土資源廳、中國地質調查局武漢地質調查中心等單位,對大灣區自然資源與環境條件開展跨專業、跨學科、跨部門合作,組織編製了《粵港澳大灣區自然資源與環境圖集》,為推進大灣區建設提供了及時、有效的公益性基礎服務。
粵港澳大灣區涵蓋廣東省廣州、深圳、珠海、佛山、惠州、東莞、中山、江門、肇慶9市,以及香港、澳門兩個特別行政區,陸域麵積約5.6萬平方千米,大陸和島嶼海岸線總長3201公裏;形似中國傳統瑞獸麒麟。其三麵環山,三江匯聚,麵向南海,地處海陸交互作用地帶,地質條件優越,資源環境承載能力較強,但區域差異較大,局部存在一些地質問題。
《粵港澳大灣區自然資源與環境圖集》主編、廣州海洋地質調查局副局長秦緒文介紹,近20年來,中國地質調查局及廣東省相關部門在灣區及其附近海域組織開展了一係列的調查研究工作,已查明了區域自然資源的秉賦狀況及變化情況、環境地質問題狀況,在區域地質、水文地質、工程地質、自然資料、地質環境等方麵積累了豐富的地質資料;圖集即是以此為基礎進行係統梳理和總結而成。
據悉,通過對粵港澳大灣區進行土地資源分布與開發利用評價研究表明:灣區耕地麵積總量少,約7820平方公裏,但灣區有較為豐富的灘塗和淺海區等後備土地資源,麵積達7225平方公裏,可作為區域工程建設、城市建設用地。
綜合研究表明,灣區及周邊海域油氣和天然氣水合物等能源開發利用潛力極大。海域油氣資源多在珠江口盆地,預測石油資源量為80億噸,天然氣水合物有較好開發遠景,已圈定11個遠景區、19個成礦區,鎖定2個千億方級礦藏;此外,灣區的地熱、地質遺址、地下水、海砂等資源豐富。
在生態環境保護方麵,研究部門建議應加強濕地濕地資源保護,及時開展礦山環境恢複治理,盡快開展水土汙染調查與評估,助力優質生活圈打造和美麗灣區建設等。
(原標題:《粵港澳大灣區自然資源與環境圖集》編製完成)
最後更新:2017-08-01 15:03: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