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09
汽車大全
資管機構圍獵A股公司“信用貸” 資金成本抬升“遭遇戰”
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獲悉,此前部分民營資本也在對該類業務進行涉獵,但主要的業務範圍標的是圍繞其資本業務的上下遊進行。
監管不斷趨於嚴格的資管行業正在尋求新的轉型方向。
據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了解,部分資管機構在轉型過程中,正在將上市公司信用貸作為其重要的業務開拓範圍,其主要圍繞上市公司主體提供信貸類融資服務,而資金來源既包括銀行的單一委托,也有來自渠道層麵的募集。
而與以往的股權質押、土地抵押融資不同,上市公司信用貸通常並不包含抵質押等增信措施,因此資管機構以及資管計劃背後的委托人也對該類業務的風控格外重視。
記者了解到,該類業務興起的原因一方麵與資管行業原有的通道業務、委外業務逐漸衰退有關;另一方麵也受益於年內資金市場成本的再度提高;因而讓有著較高風險利差的信用貸市場成為了新機會。
也有業內人士表示,該類信用貸業務仍然是此前的類信托業務的表現之一,這與當前監管層所提出“回歸主業”的唿籲仍然大相徑庭;而隨著當前信用市場問題的積聚,亦不排除部分上市公司的信用風險會向資管機構傳遞。
“信用貸”生意
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獲悉,上市公司信用貸正在成為部分資管機構所開墾的業務新增長點。
據業內人士透露,當前這一業務被資管機構所重視的原因之一,和當前信用市場的馬太效應有關。
“因為當前信用市場的狀況正在變得複雜,二八分化的現象也比較明顯,總體來說上市公司的信用質量都是不錯的,在這個範圍中優中選優,可能會有好的項目機會。”北京一家券商資管部負責人表示。
“準確地說,上市公司降低了信用貸這項業務的篩選成本,因為上市公司仍然是國內相對比較優秀的公司。”上述負責人強調,“另一個原因是上半年資金成本正在抬升,不少公司都選擇放棄發債就是表現,而不占用資產抵質押的信用貸正是替代選擇之一。”
由於該類項目具有一定的稀缺性,因此大部分資管機構在開展過程中也遵循著“先找項目,再找資金”的順序操作。
“信用貸業務流程是先找到上市公司的融資需求,然後立項、盡職調查,再發起產品尋找資金對接。”上海一家中小券商資管部投資經理張凡(化名)表示,“通常尋找銀行資金會多一些,但是有時候也會進行渠道的募集,隻是後者的成本會更高。”
不過上述投資經理也坦言,銀行對於上市公司信用貸的項目風險也有著不小的顧慮。
“過去銀行資金需要配置,所以拿出來委托管理,所以有些銀行是有這個需求的;而通過資管產品投向上市公司信用貸的另一個便利是節約了信貸額度。”張凡表示,“但銀行有著自己的擔心,主要是一些銀行的不良率本身就比較高了,如果再出現壞賬將很難交代。”
因此,多數資管機構也對這一業務有著嚴格的風控準入標準。
“我們是肯定不做ST類、虧損類的,而且產能過剩行業、利潤出現異常下滑的情況,我們會謹慎考慮,另外還要結合現金流表進行分析,如果一家上市公司的資產流動性比較差,可能也不會考慮。”上述資管業務負責人表示,“我們內部也有一個標準,對於哪些公司不適合做信用貸業務進行了名單化管理。”
對於不同資源實力的券商來說,其尋找新項目的能力也各不相同;另一方麵,在數千家上市公司中尋找合適的項目標的也並不簡單。
“這項業務說起來容易,其實並不好做,因為許多項目都要一個一個談,團隊本身的資源是比較有限的。”張凡說,“對於大型券商的資管部門來說,營業部、其他部門間的協調效應可能會讓其快速在這塊業務上有所斬獲;相比之下中小券商可能會更加吃力。”
風險仍需警惕
在業內人士看來,資管機構對上市公司信用貸業務的“挖掘”,仍然是資管業務受到強監管製約下的一種表現。
“通道業務管得越來越嚴了,資管都在強調主動管理。”張凡指出,“之前許多團隊是做融資類項目的,所以這時候上市公司信用貸也成了一種轉型趨勢。”
然而亦有分析人士表示,資管機構對上市公司提供信用融資,仍然與當前監管層鼓勵資管機構“回歸主業”的敦促有所背離。
“按照回歸主業的要求,資管機構應該更多地做配置、做交易。”上海一家券商非銀分析師表示,“資管機構做信用貸這種業務,仍然做了銀行的生意,屬於對信用風險的經營,這裏麵有個風險權責、兌付的問題。”
事實上,以上市公司為範圍提供信用貸融資,也並非近年來才有的業務。
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獲悉,此前部分民營資本也在對該類業務進行涉獵,但主要的業務範圍標的是圍繞其資本業務的上下遊進行。
“公司從2014年以來一直有著一塊業務,但主要的貸款客戶也是自己做直投或者定增的公司。”總部位於北京的一家大型控股集團業務負責人表示,“當然如果公司的資質好也會考慮,開展這項業務的主要考慮是提升集團的資金效率,同時用好的融資服務來和上市公司更好地實現資源交互。”
而在業內人士看來,以自有資金進行上市公司信用貸業務無可厚非,但若以資管產品為上市公司提供信用貸融資,一旦發生風險暴露將出現較大的糾紛問題。
“因為資管機構的資金都是募集資金,即便‘新八條底線’不讓承諾預期收益了,但是依靠業績基準等安排,信用貸業務難免存在利差問題。”上述非銀分析師表示,“一旦底層資產出現問題,資管份額持有人的利益如何保障,資管機構是否會被要求剛性兌付,這些都充滿了不確定性,也會給資管行業釀成新的問題。”
(原標題:資管機構圍獵A股公司“信用貸” 資金成本抬升“遭遇戰”)
最後更新:2017-06-21 07:37:5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