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91
汽車大全
85後成主力90後陸續登場 券商賣方研究“怪象”也越來越多
“當下市場不再需要賣方研究了!”一方麵是市場出現巨大變化,不少賣方研究不能與時俱進,給出適合買方需求的研究產品;二是賣方研究自身生態也出現了不少問題,有行業人士給出這樣看似極端的結論,並非無的放矢。
券商中國記者調查采訪過程中發現,受排名考核壓力、分倉傭金製度、市場知名度、人員變化、同質化競爭嚴重等多重因素影響,目前券商賣方研究員投研能力不斷出現分水嶺,過度追求搶眼球、玩文字、追熱點,且也時有利益糾葛被曝光出來,紮實嚴謹的研究報告被越來越多的“標題黨”、“奇葩”和烏龍的研究報告取而代之。
麵對這些問題,不少業內人士認為,賣方研究應該回歸本源,增強以研究能力為核心的競爭力。
怪象一:愛講故事,基本功欠缺
“我很驚訝,很多新生代賣方分析師連基本麵分析都不會。有些分析師隻會講故事、忽悠、拍腦袋,如果問到公司基本麵,就顧左右而言他。”這是一位基金公司投研總監的吐槽,而持有這種觀點的基金經理,並不在少數。
甚至有的賣方研究員在上市公司、機構投資者或券商等各方利益推動下,研究報告漸漸喪失真實性和研究獨立性,令賣方研究公信力大打折扣。“那些隻會講故事的分析師的路演已經沒有了市場。”北京某基金經理表示,即便有人來,也不願花時間去聽了。
“現在賣方研究報告無論是標題還是內容都規範了不少,基本看不出什麼毛病。可現場路演就不同了,基本功如何,立馬就可分高下,騙不了人的。”深圳某私募基金經理透露。
究其原因,太平洋證券研究院全國銷售總監王方群認為,2013年至2015年興起的創業板大牛市行情,讓一些沒有業績支撐,純靠講性感故事的小股票暴漲。手遊概念、O2O概念及互聯網金融概念等各種性感概念四溢。“二級市場的研究出現浮躁的風氣,基本麵研究被忽視。”王方群稱,在此背景下,券商分析師更關注並購重組等一級市場的變化對股價的影響,尤其是題材概念的變化影響。
業內人士認為,如果券商研究所行為短期化,機構投資者更注重非研究服務,那就很難指望券商研究水平有明顯提高。因此賣方研究應該回歸本源,增強以研究能力為核心的競爭力。
另有券商人士表示,一方麵,賣方研究員隊伍發展呈年輕化趨勢,許多分析師缺乏實戰經驗,對行業了解不夠深入;另一方麵,二級市場的研究出現浮躁風氣,基本麵研究被忽視。目前分析師團隊進一步年輕化,85後已成為證券研究行業的生力軍,90後研究員也已陸續登場。新財富去年的統計數據顯示,報名參評的1200餘位分析師平均年齡為31歲,相較上一年的32歲,分析師團隊進一步年輕化,85後已經成為證券研究行業的生力軍,共有606位是85後。此外,90後研究員也已陸續登場,20餘位參評分析師未滿26歲。
怪象二:花拳繡腿玩文字
“目前賣方研究員隊伍發展呈年輕化趨勢,許多分析師缺乏實戰經驗,對行業了解不夠深入,寫報告時動輒語不驚人死不休。”某券商人士表示,這種現象不僅出現在年輕分析師中,不少資深分析師也會利用一些標新立異的文字來博眼球。
近幾年券商研究報告的語言正從嚴肅的表述轉變為或緊抓時代氣息、或犀利、或誇張的語言表達。“一個能吸引眼球的標題,可以增加從眾多同質化研究報告中脫穎而出的概率。”深圳某中型券商資深研究員稱,買方每天都會收到大量的研究報告,枯燥乏味,如何在眾多的研報中脫穎而出,輕鬆、奪人眼球的標題自然成為各研究員求勝的一種手段。
如2014年,被市場廣為流傳的海通證券的一份策略周報《有一種冷叫你媽覺得你冷》,該報告的標題就借用了當時的“網紅”語言;也有點評虛擬現實(VR)的《虛擬世界這麼大,我想去看看》;點評海外宏觀的 《草長鶯飛季,馬放南山時》。更有甚者,出現了《和尚,你又在與哪個女人糾纏?——唐僧的911》、《粉紅當道,宅腐盛行》及《愛有多傷人,才能夠銷魂》等研報。
“賣方研究員每天的工作重點就是盯公告、追蹤熱點,撰寫報告。由於時間緊張、競爭激烈,很多研究報告都是標準化、批量生產而來的。”上海某大型券商TMT行業研究員坦言,因此,在報告中加入新奇的詞匯,或歌詞、古詩等元素,能加大報告脫穎而出的概率。
據記者不完全統計,僅2016年,券商發布的各類研報就多達26萬份,其中,篇幅10頁以上的深度研究報告約占四成。如果按照一天讀15份計算,這些研報需要47年才可以讀完。
另一位北京上市券商研究所資深研究員稱,在互聯網傳播速度極快的今天,研究報告不僅要拚影響力,還要拚時效性、點擊率。所以券商賣方研究員在撰寫研究報告時,往往會注重在行文用詞上下足功夫,其中不乏閉門造車、誇大其詞、抄襲同行、“標題黨”等情況,這樣生產出來的報告通常內容空洞,缺乏實際價值,導致市場對賣方研究報告可信度的質疑。
怪象三:利益糾葛,缺乏獨立性
“與標題黨相比,隱藏在研究報告背後的錯綜複雜的利益鏈條,更令人擔憂。”一位不願具名的知情人士透露,一些研報背後隱藏著研究員、上市公司、中介機構之間糾纏的利益鏈條,造成研究員獨立性喪失。
據了解,一般券商撰寫研究報告通常經過搜集資料、實地調研、總結、對比分析、合規審查等流程。“一份研究報告的出爐,整個流程走完多則需要一個月,少則一周左右。”深圳某中型券商研究所負責人稱,不過,在當下這個快餐文化盛行的年代,各大券商的研報出爐過程,已不斷被簡化。研究員可以通過電話、網絡獲取信息,甚至有的研究員還采取“閉門造車”的方式。研究報告撰寫變成“模板化”,就連審核程序也幾乎被“程式化”。
“這些看似錯誤百出,缺乏實地調研,深入分析的研究報告,卻隱藏著錯綜複雜的利益鏈條。”上述知情人士透露,一份研究報告往往涉及有市值管理要求的上市公司、謀取高額投資回報的資金方、聯接各方利益的掮客等角色。賣方研究所及研究員現狀也隻是利益鏈條中的一環。
“在利益鏈條中,賣方研究所處於最底端,不敢得罪買方機構,也不敢得罪上市公司。”一位知名的策略分析師表示,傭金分倉形成收益模式後,不僅成為券商研究員具體考核指標,同時也綁定了券商研究所和買方機構之間的利益。這種買方機構交易和券商研究所之間形成的互動,某種意義上也主導了券商投研方向。
“此前有媒體報道某上市公司旗下的一家控股金融機構人事變化,結果立馬引來某大型券商知名研究員給它‘辟謠’。”某媒體從業者介紹說,問題是,三個月後該上市公司控股的金融機構從總裁到各分管副總裁全換了個遍。“上市公司自己都沒辟謠研究員卻率先站出來了,很明顯,這位研究員在其中的利益太多了,不得不用自己的名聲背書了。”
另一位券商研究所內部人員在分析券商研報所的信任危機時,則直指此行業潛規則:一般來說,研究員即便發現調研的上市公司存在問題,也可能采取隱晦的手法或幹脆忽略,通過發布唱多的研究報告在關鍵時點配合利益方進行相關運作。
“若得罪了上市公司,下次調研時,公司便不予配合。”上述券商研究所內部人員稱,除了要承受來自上市公司壓力,券商研究員同時也麵臨著上市公司披露的魚龍混雜的信息。一旦公司的信息造假,最後得出的結論可能完全與事實相悖。因此,紛繁複雜的利益關係,也是造成券商研究報告價值低下的重要原因。
此外,記者在采訪過程中還了解到,有的研究員會從買方拿到可觀的好處費,配合買方撰寫研究報告。其中,部分賣方研究員通過主動推薦大資金手中股票“獲利”。同時,也不乏大資金主動找研究員薦股的情況。
安信證券首席經濟學家高善文曾在博文中,就投研怪象做出這樣的點評:投資者的急功近利以及基金管理人對排名的追逐,基本麵研究又無法為如此短期的股價波動提供可靠的指引,於是行業被迫改變,其基本方向是價值投資的衰落和勢頭投資(或趨勢投資)的興起。隨後迫使賣方分析師從‘研究公司’轉變到‘研究股票’,迫使賣方分析師開始密切關注股價變化的動量和催化劑,迫使賣方分析師開始絞盡腦汁去尋找短線的投資機會。這就是目前行業所說的賣方研究買方化,買方行為短期化的現象。
怪象四:研報海量,幹貨少
“每天收到的研究報告幾乎快把郵箱擠爆了,可是能真正深入看清行業實質或上市公司基本麵的研報並不多。”深圳某基金公司投資經理稱,賣方研究員良莠不齊,年輕一代研究員缺乏紮實分析上市公司財務報表、實際經營情況的能力,這類報告基本可不看。
“現在的券商研究報告水分多、幹貨少,對於投資決策的實際參考價值不大。”深圳一家私募基金投資經理稱。
近幾年,券商賣方研究所一直因研究員行業良莠不齊、虛假研報頻被打臉,券商投研價值受到質疑,信任危機從未解除。事實上,近年來監管層對券商分析師研報不合規現象進行嚴厲批評,並嚴查研報為了博取眼球的“標題黨”。同時,還出台了一係列措施對研究報告進行規範管理,戴在券商研究所頭上的“緊箍咒”不僅沒有放鬆,還越來越緊。對此,業內人士認為,監管部門對研報內容的一係列監管要求,有望減少研報怪象,使券商研究機構回歸本源。
2015年,民生證券發布的《和尚,你又在與哪個女人糾纏?》、《粉紅當道,宅腐盛行》兩份研究報告,因政治敏感性不強、文風失當,造成不良社會影響,一幹人等被通報批評、責成書麵檢查、扣發工資。這成為監管層率先向“奇葩”研報開罰單的典型。
2016年4月,證券業協會對6位券商分析師所撰寫的研報,存在用語不客觀、不審慎、過度娛樂化和低俗化等問題提出批評,明確指出他們違反了《證券分析師執業行為準則》的規定。隨後,上交所和深交所分別在其官方微博上,披露將券商研究報告納入上市公司監管範圍。
隨著監管力度的不斷加大,無論是券商研究報告或是分析師公開言論都逐漸收斂,但並未完全避免。今年7月初,交銀國際的一篇策略報告名為《下半年展望:要命的不漂亮,漂亮的不要命》;國金證券隨後也發了一篇《苟且行情,從“漂亮50”擴散至“漂亮150”》的報告。
“資本市場風格轉換了,但有些新生代分析師的研究思維還停留在過去,畢竟研究也是有慣性的。”太平洋研究院院長魏濤認為,2013年代成長起來的分析師,有其時代烙印,更善於一二級市場聯動研究。目前要求他們立刻轉向基本麵研究,需要時間。
行業要聞>>>
券商比賺錢能力緊盯ROE:17家超10% 華林、華融、東莞挺進前三
券商基金托管牌照有望擴容 一周兩家一線券商先後申報
(原標題:85後已成主力,90後正陸續登場,券商賣方研究“怪象”也越來越多)
最後更新:2017-07-24 09:04:4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