閱讀394 返回首頁    go 汽車大全


老司機紛紛回歸公募創業 專業人士掀公募基金公司設立熱潮

那些當年離開公募圈的人們,又紛紛申請要回到公募。中國基金報記者獲悉,越來越多的資管圈專業人士向證監會遞交了設立公募基金管理公司的申請材料。

業內人士分析,這些專業人士大多出身公募,熟悉和認同公募的運營機製,同時他們想作為股東當家作主,建立一家能實現自己理想抱負的公司。

在整個公募基金發展曆程中始終麵臨人才不斷流失的問題,而今,這些當年的公募人士的“回流”,正在為行業探索更加完善的股權和治理結構引入新的力量。

變革,會不會就此到來?

專業人士申請設立公募很火爆

根據記者統計,目前正在證監會排隊的、待審批的基金管理公司中,涉及專業個人作為發起人的就超過了20家,他們有的單槍匹馬申請,更多的是專業人士“組團”申請,有的則聯手上市公司等合作發起公募。

比較知名的有,原華安基金投資決策委員會主席王國衛申請設立富匯基金,原匯添富基金總經理林利軍申請設立正心富基金,原鑫元基金總經理李湧申請設立恒信基金,目前進度均是第一次書麵反饋。今年以來,另有胡德佳、杭州濱創股權投資、智度科技、浙江金固股份聯合申請設立證源基金;朵元、王學濤、趙楠、黃豔瓊4人一起申請設立元德基金;唐紅林、天壕環境、張慧琴、朱彥蓉聯合申請設立匯贏基金。

記者發現,這些申請公募的專業人士,他們中間有不少曾經擔任公募基金公司的高管、投研團隊的領軍人物,後來因為種種原因告別了公募的平台,或奔向私募江湖、或加盟保險、券商資管等機構,而今欲重新返回公募行業,一位不願透露姓名的申請人士告訴記者:“當年因為股東的訴求和基金經理不太一致,所以我們離開了,但畢竟對公募基金還是很有感情的,而且比較熟悉公募的運行機製,現在有機會再做公募,我們就積極申報了。”

近年來,由專業人士為主發起設立基金公司的大門已經打開,並且出現了不少成功案例。2015年2月,泓德基金獲批設立,第一大股東(持股26%)是原陽光資產管理公司董事長王德曉,他是國內第一位發起設立公募基金公司的專業人士;2016年4月,匯安基金獲批設立,成為業內首家全自然人股東的基金公司,股東是何斌、秦軍、趙毅、戴新華、郭小峰、劉強、郭兆強、尹喜傑、王福德,第一大股東何斌、第二大股東秦軍分別持股35.7%、35.5%。隨後誕生的鵬揚基金、凱石基金、東方阿爾法基金、博道基金等,均是屬於專業個人為主發起設立基金公司。

奔私後回頭 “當家做主”意願強

在政策大門打開以後,為何有越來越多的專業人士積極向證監會遞交申請,設立公募基金公司?

“我在基金公司工作多年,比較熟悉公募的運行機製,也很認可。公募基金非常透明,每日公布淨值,定期公布投資組合,持有人能夠了解基金經理的投資操作,同時,公募基金有托管方等,保護投資者的資金安全,申贖也比較容易。”華南某位申請公募的專業人士告訴記者,這麼多年來,很多人在公募基金的這種機製下成長起來,並且都做得很不錯,雖然後麵他們因為各種各樣的原因離開了,或“奔私”或加入其它資管機構,但實際上他們還是很熱愛公募行業的。

華東某位申請公募的專業人士則表示,公募行業經曆近20年的時間積累,在產品、流程、市場等方麵都相對比較成熟,但是也存在自己的問題,就是股東的利益訴求往往和基金經理、投資者不太一致,有時候是投資者虧錢,公司賺錢,“股東更看重規模,收取更多管理費,但基金經理更想把產品管好,為持有人創造價值。比如前幾年公司要發某類產品,市場部堅持說好賣,我從投資的角度提出了反對意見也無效,這種銷售的短期訴求和實現共贏的想法節拍上不一致;而且基金經理的付出和回報經常不匹配,股東拿走了大部分利潤。所以,我現在就想做一家自己的公司,側重實現公司和客戶的共同收益。”

華南某位業內資深人士說,原來公募基金多由大型金融機構發起,他們更偏向於把公募做大,而不是做強,看重營銷方麵的考慮。但對於專業人士來說,更希望找到一個平台,實現自己的價值。“現在有了這麼一個機製、機會,能夠讓專業人士決定自己的公司的發展、導向,所以他們都願意去嚐試。”

已成立公募基金的凱石集團董事長陳繼武在接受記者采訪時表示,他認為公募基金相對私募基金,風控更為嚴格、規範性更強,而風控、合規其實是資產管理行業的生命線。他認為單單衝業績是很難在這個行業裏長久發展下去的,他希望能夠將自己的公司納入嚴格監管的範疇,以公募式的嚴監管倒逼公司的業務合規開展,這樣他的公司才能夠在資產管理行業真正做到可持續發展。

濟安金信基金評價中心主任王群航也認為,一些公募人士“奔私”後紛紛回頭、積極申請公募,其核心原因是發現公募相比私募更具優勢,“一方麵,公募能公開宣傳,並且能做大做強,但私募不能公開宣傳;另一方麵,公募是正規的金融持牌機構,比私募的形象更加高大上。現在公募和私募的規模都超過了10萬億,但公募才100多家,私募將近2萬家,平均每家機構、每隻產品的規模,公募更大,所以無論從規模、行業形象、人員素質等各方麵來看,公募要好很多。這些人回到公募更想做一番事業。”

某“私轉公”基金公司內部人士則表示,未來大資管行業持牌金融機構的優勢會更明顯,在持有人看來信譽度更高,公募作為持牌機構,未來業務發展的空間和想象力都要大得多。

專業人士持股激發公募潛力

如今,一批由專業人士發起申請的公募基金正在等待審批,蓄勢待發;而他們的先行者已經成立基金公司,以個人持股、核心團隊持股的全新模式殺入公募行業。這類公司能否“小而美”甚至成長為實力強勁的基金公司?

公募基金行業,這幾年出現嚴重的人才流失現象,為解決這一問題,不少公司嚐試將股權激勵等方式將持有人、股東和管理人的利益捆綁在一起,建立長效的激勵約束機製。業內人士認為,由專業人士發起設立公募基金管理公司,是公募基金行業探索更加完善的股權和治理結構的一大舉措。

前述“私轉公”基金公司內部人士表示,如果基金公司治理出了問題,專業人士從公募出走,實際上對客戶是不負責任的,因為客戶買基金主要看重基金經理,但更換基金經理後業績領先不再,對客戶是一種傷害,“如果基金經理是股東,可能就不會走了。我們現在拿出股份給核心團隊人員,就是為了改變這種情況。我覺得,未來如果越來越多專業人士持股的公司出現,對真正有核心競爭力的人才的爭奪也會越來越激烈。”

近年來,圍繞著公募基金的股權激勵,整個行業都做了相當多的努力。最為知名的是中歐基金施行的事業部製改革。通過外部引入和內部培養專業基金經理,成立投資事業部,與公司分享投資收益,使得基金經理個人利益與公司利益捆綁在一起。中歐的事業部製改革在股權層麵也不斷得到落實,自2014年竇玉明在中歐基金啟動事業部製改革時,就將核心人員的持股作為事業部製改革的重要手段。此後,中歐基金的核心管理層持股比例不斷提升,近期,竇玉明等核心人員持股總額已超過原大股東。而從過去幾年的發展情況來看,中歐基金在改革之前僅幾十億規模,發展到今年上半年,僅開放式公募基金規模就有700多億元。事業部製改革對於中歐基金來說,變革成效顯著。

在中歐基金之後,國內基金行業還曾刮起一股事業部製改革風潮,不少基金公司先後進行了事業部製改革,期望這種改革方式能夠完善公司治理結構並推動公司規模發展,而從改革成效來看,成果不一。

實際上,事業部製改革也不是萬能的。事業部製本身會使得公司內部存在一定競爭關係,不利於公司統籌,這一點已經引發行業共識。同時,事業部製改革依然需要落實到股權結構的變化上,對於那些很難拿出股權進行股權激勵的公司來說,要將改革落到實處也很困難。事實上,近年來,不少公募基金都在股權激勵上有所動作,針對各自不同的情況,或者對核心層、或者對公司骨幹進行股權激勵。

從私募回歸公募的公司,一般會在股權激勵上承襲私募式的管理層持股方式。鵬揚基金表示會在股權結構中,預留20%以上的股份激勵公司的核心骨幹和優秀投研人才,把公司的優秀人才變成公司的股東,分享與公司共同成長的收益。凱石基金也表示,要從股權結構上下手,把公司骨幹的利益和公司的利益捆綁在一起。這些公司的股東結構相對簡單,相比較許多傳統公募企業來說,要落實股權激勵更為容易。

王群航告訴記者,這些公募行業的高手紛紛回歸,對行業肯定是好的,也更能在市場上樹立公募的標杆形象。“他們能給行業帶來更多的活力和競爭,他們的經驗對行業有利,公募行業需要不同股東背景的公司。但未來這些專業人士的公司能否做好,則是另外一回事了,不是說搞股權激勵就一定能成功,現在時代、平台都不一樣了,最後還是要拿業績說話。”

(原標題:老司機紛紛回歸公募創業 專業人士掀公募基金公司設立熱潮)

最後更新:2017-07-31 04:42:02

  上一篇:go 社保基金二季度掘金不拘一格 減持白馬股抄底中小創
  下一篇:go 新規下首批發審委候選委員亮相 80人全部來自行業機構及高等院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