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06
汽車大全
吳曉求:中國要優化金融杠杆 央行縮表會非常慢
中新經緯客戶端6月17日電 在近期拋出“沒有杠杆就沒有金融,風險與金融與生俱來”的言論後,中國人民大學副校長、金融與證券研究所所長吳曉求17日再次明確了他的觀點。
在17日召開的2017青島·中國財富論壇間隙,吳曉求在接受中新經緯客戶端專訪時指出,金融本來就是杠杆,隻能優化杠杆。他同時指出,一方麵基於經濟增長速度的考慮,一方麵基於央行資產負債結構的考慮,決定了中國央行的縮表速度會非常慢。
金融需要優化杠杆
吳曉求指出,金融本身就是杠杆,需要優化杠杆。
在近期發表的署名文章中,吳曉求也指出,金融本質上就是杠杆,金融自誕生之日起,杠杆就出現了。有人說要把金融風險消除在萌芽狀態,“實際上,金融風險是消除不了的,更不可能消除在萌芽狀態。因為,風險與金融與生俱來。有金融那一天起,風險就已存在。金融的背後就是風險,沒有風險就沒有金融。風險就是未來的不確定性。我們能做的是,不要讓金融風險變成全麵的金融危機。”吳曉求稱。
他認為,所有的規則和行為,包括監管準則、現場監管等,都是試圖防止這種微觀層麵的金融風險變成全麵的金融危機。防範係統性金融危機,是我們的底線和最重要的任務,並不是說把所有的金融風險都控製住,而是把風險控製在一定範圍、一定程度。
在談及實體經濟杠杆時,吳曉求向中新經緯客戶端指出,整個實體經濟的資產負債表比例要適度。“很多企業的負債率太高了,現在又在供給側改革,那就需要適當下降它的負債,否則風險太大。”
吳曉求認為,要減企業杠杆無非兩種方式,一方麵,負債的增速也就是信貸的規模要下降;另一方麵,企業的資本要提高,這樣杠杆才會下來,處於一個相對安全的位置,這樣企業防範風險的能力也就提高了。
吳曉求認為,現在的供給側改革取得了一些成效,產能過剩的核心問題是不要讓產能過剩的部分影響資源和破壞環境。“首先,要使整個經濟增長對資源依賴程度下降,這個非常重要,第二要提高技術的含量和附加值。所以供給側改革一方麵是去產能化,去進行結構調整,另一方麵更多的是科技工業化的革命。”
央行縮表不能太快
近年來,資金的脫實向虛一直為業界所詬病,但是吳曉求的觀點有所不同。“一方麵說不要讓多餘資金空轉,一方麵說要降杠杆,這個就是矛盾的。”吳曉求認為資金在金融體係內流轉至少不會形成過剩產能,而且他認為,資金並不會空轉,這就需要反思M2的規模過大,“要麼就釋放掉,要麼就收回來。”
央行公布的數據顯示,5月末,廣義貨幣(M2)餘額160.14萬億元,同比增長9.6%,增速分別比上月末和上年同期低0.9和2.2個百分點。
吳曉求指出,當前M2的增速已經減到10%以下,這是一個好的趨勢。“M2的規模太大,現在有160萬億,這個比例從目前看還是比較高的。”
吳曉求指出,另一個宏觀杠杆,也就是整個貨幣供應的增長速度也需要收縮。“我們整個經濟增長依靠貨幣的倍數太大,(因此)一個很重要的事就是收縮,收縮包括央行的縮表。”
他打了一個比方,水庫裏的水多了以後,一個方法是放水,但水不能放得太多,放太多下遊就淹死了,很多資產價格就泡沫化了;另一個方法是從上遊抽回來,但是抽回來又會影響經濟增長的速度。
吳曉求因此得出結論,在中國,這個杠杆可以優化一點點,但是不能太快,否則對整個經濟增長速度就會有影響。
他認為中國和美國不一樣,美聯儲的縮表非常快,中國央行也縮表,但是它的資產結構決定了它的縮表速度非常慢。“中國目前采取相對中性適度的貨幣政策,我們的收縮功能是有限的,一方麵基於經濟增長速度的考慮,一方麵基於央行資產負債結構表的考慮。”
他指出,從數據來看,我們很充裕,M2有160萬億,但是從實際來看,各種負債的利率都在大幅度上升,這對中國經濟的負麵影響很大,企業的成本大幅度提高了。當然對於財富市場來說是一個相對好的事情,預期收益率提高了,當然風險就加大了,不確定性也加大了。
他最後提出,以前中國是資產荒,意味著有很多錢想買資產,有很多剩餘的錢,利率當然就會下降,現在突然利率飆升了,錢並不是很多。“所以這就要考慮,整個中國金融結構一定是有哪個地方吸收了一大部分資金進去,這是一個貨幣之謎。”
最後更新:2017-06-18 00:56: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