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52
汽車大全
五年間規模腰斬過半權益類基金遭遇重創 這鍋又得大盤背?
今年上半年,公募基金總規模首次突破10萬億元。
但另一方麵,主動權益類基金的規模卻大大縮水,在開放式基金中的淨值規模占比遭遇“腰斬”。
數量多規模小
數據顯示,今年以來,股票型和混合型基金的規模遭遇重創,近期連續數月規模下滑超過百億元,股票型基金是規模下降的重災區。
從主動權益類基金在開放式基金中的淨值規模占比來看,這一數據從2012年年中的69%,縮水到今年年中的27.8%,五年間腰斬過半。
而同期的貨幣基金,規模占比已經由21%增長到47%。
從產品數量來看,截至7月27日,在全市場4410隻基金中,股票型基金總數為697隻,規模共計6531億元,規模占比6.5%。要知道,2016年,股票型基金總數為632隻,規模占比16.54%;2015年,股票型基金總數為566隻,規模占比21.06%。
“數據很明顯地展示了這些年的趨勢——權益類產品的數量很多,但往往規模很小。”北京一家基金公司市場部人士向記者表示。
除了規模縮水,公募基金持有A股市值占比也逐年下降。“主動權益型基金的增長沒跟上A股市場的擴張速度。”上述人士表示。
據中國基金業協會數據,公募基金持有A股市值占比自2007年達到峰值的25.7%後,便逐年下降,2014年後,公募基金持股占比再沒超過5%。
從半年報公募基金持A股市值比例來看,這一數據仍在縮水。
成因眾說紛紜
主動權益類產品的規模萎縮,原因何在?業內出現了一些不同說法。
“主要還是市場原因吧。”一位權益類基金經理在接受記者采訪時表示,“大盤10年前就是3000點,現在還是3000點,要做出業績、吸引投資者來買你的產品,太難做了。”
“10年前的3000點和現在的3000點可不一樣,市場結構發生了很大變化。”也有業內人士認為,市場原因並不是主因,“基金管理人的管理能力能否跟上市場變化、為投資者賺取超出平均水平的收益,才是投資者會否選擇相關產品的關鍵。”
在記者采訪過程中,多位機構人士都提到了以主動權益類產品殺出重圍的東證資管。據海通證券統計,東方證券資管旗下主動權益類基金平均收益率高達25.27%。
但是,“他們是一個無法複製的個例,”北京一家基金公司市場人士告訴《國際金融報》記者,“他們有十幾年的經驗積累和團隊磨合,所擅長的價值股投資風格也正好適合今年的市場風格。”
上海證券基金評價研究中心負責人劉亦千則認為,主動權益型產品增速緩慢的主要原因,在於公募基金追求相對收益的行業定位,與投資者偏好確定性收益的投資需求相背離。“國內證券市場‘熊長牛短’,導致公募基金未能彰顯製度優勢,如嚴格控製底倉、控製杠杆、嚴格公司治理和信息披露等。”
“有太多的理財產品在分流消費者,”一位接近螞蟻財富的人士向記者表示,“我們做過消費者調查,年輕用戶更偏愛目標收益的產品,P2P產品、銀行理財、保險等產品可以滿足這樣的需求,但是權益類基金很難做到這一點。”
被動投資是未來?
長城證券基金研究分析師閻紅在比對了過去10年主動管理型基金業績和市場基準指數業績後發現,在市場上漲行情中,多數主動管理權益類基金未能跑贏主要股指。與此相對的是,多數ETF基金跟蹤的指數同時段都跑贏了主要股指。
海外市場似乎也有相同的趨勢。據了解,截至今年年中,全球最大的ETF公司貝萊德旗下ETF產品獲得的資金流入量高達1400億美元,已超過去年全年1380億美元的規模,刷新曆史紀錄。
上海一家基金公司的投資總監向記者表示,從海外成熟市場以及香港市場的情況來看,由於機構投資者占比較高,很多機構投資者已很難跑贏指數.中長期來看,A股市場中機構投資者的比例會越來越高,這意味著,賺取超額收益的難度會相應增加。
這就好比少數專業運動員與多數業餘運動員一起參加比賽時,專業運動員獲勝的幾率較高,但當專業運動員越來越多時,獲勝難度自然就提高了。
同時,超額收益幅度也會下降。“在海外成熟市場以及香港市場,機構投資者如果能夠持續獲得年化3%至5%的超額收益就已經非常不錯了”。
因此,與被動投資產品相比,主動權益類基金隻能拚波動性,要想在後續都是高手的比賽中獲得成功,需要不斷提高自身的投研能力,來保持相對的競爭優勢。
不過,樂觀的是,投資者未來會更傾向於把資金交給最為優秀的資產管理者,到那時,能真正持續獲得明顯超額收益的資產管理者,會迎來真正的黃金發展期。
(原標題:五年間規模腰斬過半,主動權益類基金遭遇重創,這鍋又得大盤背?)
最後更新:2017-07-30 08:36:31